王敬東



熟悉馬佳的人都說:“她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她就是為京劇而生的。”1983年出生的她,十歲開始學習京劇,工青衣、花衫,十八歲進入國家十大重點京劇院團——黑龍江省京劇院工作,快速成長并迅速成為單位的生力軍。2003年以來,她先后斬獲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文華獎、白玉蘭戲劇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四十余個,成功地塑造了白素貞、王寶釧、穆桂英、柯湘、無容、趙一曼等諸多角色,確立了省級京劇領軍人才地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得到了業內專家的廣泛認可,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不一樣的童年
兒時的馬佳,聰明伶俐,能歌善舞。一天,當地業余京劇學校的劉老師與馬佳的母親在閑談中說道:“這孩子嗓子好,長得水靈,讓她去學京劇吧,說不定將來能成角兒呢!”母親見馬佳對京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就真的把她送去學習京劇了。從此,馬佳便走進了京劇藝術的大門,開始了她的藝術人生。那一年,馬佳十歲。多年后,劉老師的話應驗了,她真的成了國家重點院團的臺柱子。
每當回想起童年學戲的經歷,馬佳都會感嘆:“京劇藝術給了我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童年,給了我非比尋常的人生經歷和體驗。”
1993年,黑龍江省京劇院委托佳木斯藝校向全市招生,馬佳前去應試。她憑借清亮、甜潤的嗓音,從六百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被錄取進入佳木斯戲校學習,從此,開始了專業化訓練。
當年,馬佳是京劇學習班里年齡最小的,在學習京劇的過程中吃過的苦可想而知。京劇是綜合表演藝術,開蒙訓練的苦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跑圓場、壓腿、踢腿、拿頂、虎跳、小翻、吊嗓等,每一個項目都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好的,不僅需要刻苦的訓練,還要有堅定的意志和永不言棄的毅力。
馬佳從開始住校學戲就遇到了很多難題。因為年齡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洗衣服等小事兒對她來說都是難題。她憑著極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加上對京劇藝術的熱愛,才能始終秉持初心,努力刻苦地堅持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單調、乏味的學戲生活,她一如既往地堅持了七年。
在那段日子里,馬佳的身上時刻透著刻苦進取的精神,刻苦地練基功、學唱腔、學武功。每天天沒亮,她就起床到院子里練“私功”,練完再學習洗衣服等日常生活的技能,然后再進入課堂學習。每逢周日放假回家時,母親就騎上自行車,帶著她到松花江畔吊嗓子、跑圓場。時間久了,很多人都認識了這個刻苦、上進的小姑娘,都很喜歡她。有的人會給她帶吃的,會對她說鼓勵的話。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七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馬佳完成了從懵懵懂懂到知書達理、從乖巧伶俐到亭亭玉立的蛻變,也真正開啟了京劇藝術之路。
“我是幸運的”
“我是幸運的”是馬佳常常說的一句話。在她看來,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會遇到貴人,或指導她提高技藝,或給她展示的機會,或幫助她渡過難關。這些貴人讓她的藝術生涯充滿了各種機緣巧合,引導她、扶持她、幫助她,使她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馬佳為人坦白謙和,在她身上始終有一種刻苦向上的勁頭,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和執著贏得了領導、老師和同事的信任和欽佩。看似是機緣巧合的貴人相幫,實則是她拼搏進取的必然結果。
2000年,馬佳剛剛從戲校畢業,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成了她命運的一次重要轉折。她參賽時表現突出,引起了時任黑龍江省京劇院院長張新民的注意。張新民說:“這姑娘唱念做舞俱佳,是塊好材料,是可造之才。”賽后第二天,張院長就親自給馬佳打電話:“我們黑龍江省京劇院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想不想來?”馬佳驚喜地當即表態:“我愿意來,能到省級京劇院唱戲,是我的幸運。”
進入黑龍江省京劇院后,因為馬佳的天賦和刻苦,很快就成了院里重點培養的對象。劇院也為她的成長和提高全力投入。張新民院長親自安排聘請張派名家林桂蘭教授馬佳《鳳還巢》和《二進宮》。不久,馬佳第一出打炮戲《鳳還巢》公演,演出獲得了成功。通過不斷地學習,馬佳的技藝不但得到了提升,更增強了信心。從那時起,她更加堅定、虛心地學戲,刻苦練功,全身心地投入京劇藝術,向各路大師求藝,走向了新的歷程。
梅蘭芳大師曾經說過:“京劇演員學好昆曲,才能更好地演好京劇。”2002年,上海劇協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京昆藝術研修班。馬佳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主動要求參加。學習期間,上海昆劇團梁谷音老師向馬佳傳授了《思凡》《說親》《癡夢》三出戲。馬佳從梁谷音老師身上看到了昆曲名家的藝術氣質和韻味,汲取了昆曲的豐厚營養,領悟到三個不同角色的差異化表演。在日后的表演中,她更加注重在韻味上下功夫,發揚昆曲唱腔優雅、表演細膩、身段柔美等特色,使她的表演風格耳目一新。
2005年,她到中國戲曲學院進修期間,觀看了劉秀榮主演的《白蛇傳》《戰洪州》資料片,對王派唱腔和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劉秀榮是“通天教主”王瑤卿、趙桐珊(藝名芙蓉草)的弟子,是王派最杰出的傳人。由于王派表演難度較高,所以傳人較少。善于思考的馬佳在研究分析了各個流派的表演特點后,認為王派表演擅長青衣、花衫兼刀馬旦,技藝全面,很有獨到之處,便萌生了學習王派的念頭,并開始了拜師之路。
經過長期考驗、考核,2009年,馬佳終于圓了自己的拜師夢。74歲高齡的劉秀榮先生將她收為入室弟子,并開始了悉心的教授。最初,劉先生一周只給她上兩天課,隨著師徒感情的加深,加之馬佳自身天資過人、刻苦努力,她的進步神速。師徒二人都鉚足了勁兒,劉秀榮先生準許馬佳每天到家里學戲。劉先生家的客廳、小區庭院成了馬佳的教室和排練場。在四年的時間里,馬佳不僅諳熟了全部《王寶釧》以及《白蛇傳》《戰洪州》《游龍戲鳳》《百花贈劍》《霸王別姬》等多個劇目,還在把握人物、刻畫人物方面有了較大提升。水袖、圓場、打出手等武功技藝也成為她表演中的亮點。
對于學習,馬佳始終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學習也成了她的生活習慣。她始終認為,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需要用一輩子來學習,汲取多方面營養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馬佳在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排練和演出時,利用排練的休息時間,隔天就去京劇名家沈健瑾老師家請教,直到演出任務完成。
在京劇名家沈健瑾老師眼中,馬佳是一個很爭氣的學生——她臺緣好,人品正,有藝德,對京劇藝術充滿敬畏之心,對藝術有追求,對自己有要求。
黑龍江省京劇院黨委書記李躍鵬在評價馬佳時說:“馬佳是一個時常能夠給人帶來驚喜的演員,在她的身上有那么一股子狠勁兒。她對京劇藝術有堅持,有追求。”
黑龍江省京劇院院長李鐘說:“自從邁進京劇藝術的大門后,她一直秉持著對京劇藝術的敬畏之心,對觀眾的尊重之心,傳承國粹的責任之心。”
這些評價反映出馬佳對京劇藝術的態度,她把京劇藝術當成了她的生命,把汗水灑在苦苦追求的路上。馬佳是幸運的。她生在尊重藝術的新時代,工作在關注人才發展的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受教于德藝雙馨的京劇藝術家們。她的幸運又何嘗不是用自己的優秀品格和刻苦精神贏得的呢?她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老師、領導和同事的信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
馬佳性格堅毅,好學上進,對待專業始終保持著以苦為樂的態度。這正是馬佳成長進步的主要原因。京劇行當里的人常說:“要想出來,要想成事,就得吃得了這個苦。”開蒙期的基功訓練,戲校七年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工作后的傷病苦痛都沒能讓她停止前進的腳步。在遇到瓶頸期時,在面對困難挑戰的時候,她從不退縮,從來都沒停止對更高目標的追求,始終都行走在學藝的路上,上進的學習態度和刻苦拼搏的精神感動著每一位身邊人。
她傾情投入多個行當,努力鉆研,將各流派的藝術特色融會貫通。一個動作,一個亮相,十遍不行就練習百遍,甚至千遍,在這一遍一遍的重復中達到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在學習和排演《白蛇傳》之前,馬佳從來沒有接觸過武戲,院領導和同事們都很擔心她是否能完成高難度動作“踢出手”。導演考慮到馬佳的本行,想讓小青來完成該動作,馬佳卻堅持要由她自己來完成。她反復琢磨動作要領,加緊訓練,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不斷重復踢槍的動作,直到符合要求,能夠登臺演出。
在參加梅花獎比賽之前,馬佳胯傷發作,疼得根本無法睡覺,走路都是瘸的,可她依然堅持排練。她踐行和傳承著“戲比天大”的行規,忍著劇痛登臺演出,全身心投入,忘卻了傷痛。同事們都說她是拼命三郎,不像個女生。
學而知不足,思而得遠慮。馬佳從不滿足于一個階段的成績,始終保持上進心,在藝術上尋求突破,攀登著屬于自己的藝術高峰。在向李玉芙、閻桂祥、沈健瑾、劉秀榮等國內京劇名家學戲的過程中,她更加認識到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需要不輟的刻苦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界也越來越寬,她更渴望在藝術上的不斷突破,她不再滿足于省內而是放眼全國。馬佳就是在不停的感悟和苦學中一次次地進步和提升的。
馬佳說:“觀眾對演員是有要求的,而且會越來越高。觀眾喜歡你,更喜歡看到你的進步和變化,希望你展示更多的東西。眼界不能有局限,要始終眼光向前,爭取更高的平臺、更大的舞臺。”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她前進的步伐。
我就是戲里的那個人
馬佳喜歡京劇。她在舞臺上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會給她帶來新的感受和體驗,能夠在舞臺上塑造不同的人物對她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貧賤不移、勇于追求純真愛情的王寶釧,賢淑溫柔、為愛甘愿付出一切的白素貞,堅守信仰、甘用熱血沃中華的趙一曼,樹立于美丑妍媸間的正確價值觀與愛國情懷的奇女子無容……這些角色讓她感動,讓她癡迷。
在馬佳的性格中開朗豁達占主導地位,但也不缺乏女性的心思細膩,感性重于理性。在她看來京劇表演正是感性人做感性的事。在京劇程式化表演中,更要注重細節處理,才能為角色增色,才能展示出自己的風格。
2015年,馬佳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角逐。她憑借細膩的表演、精湛的武功,最終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獲得殊榮。
劉秀榮先生親授給馬佳的這出《白蛇傳》唱念做打繁重,毫無歇工,既有感情細膩的文戲,又有“劍套子”“云帚”“踢出手”等高難度的武戲,若非擁有扎實過硬的基本功難以駕馭。白素貞是馬佳最喜歡的人物。她關注白素貞溫柔、堅貞、剛毅的性格,通過對細節的巧妙處理展示人物性格。《游湖》一折的唱段著重抒情、流水對唱,她依字行腔,字正腔圓,完美地唱出了花衫特有的韻致,表達出白素貞初到人間無法抑制的激動與好奇;有意溫柔、無意失神的語氣轉換,似自言自語般表現出白素貞的愛慕之情;臨別時的一句清唱“莫叫我望穿秋水,想斷腸”,音色清潤甘甜,柔情似水,準確表達了白素貞內心的矛盾和復雜,讓觀眾不禁為她情牽一線。在《盜仙草》《水斗》中,又一改形象,柔中見剛,踢槍快如閃電,滿臺飛舞,讓人眼花繚亂。
角色不是空殼,不但要注重圍繞人物的細節刻畫人物,也要靠武功技藝來展示人物。表演中既要塑造好角色,也要充分展現個人的藝術魅力。以人為本是塑造角色的根基。要想塑造好一個角色,首先是理解人物,其次是體現人物。近幾年,馬佳主演了《趙一曼》《月照塞北》《奇女無容》等劇目。她根據戲情、戲理,依托傳統戲的基本功,深入理解和把握角色,成功地塑造了趙一曼、王竹青、無容等不同時代、性格迥異的人物。
京劇演員的臺前幕后是兩個世界。臺上光鮮、幕后艱辛是京劇演員的真實人生。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千百次的錘煉。對戲曲的堅守需要有超人的毅力,耐得住寂寞,摒棄雜念,要沉下心刻苦用功和認真演出。馬佳是一個性格開朗,內心細膩、感性的女性,每塑造一個人物,就要使自己變成那個人。她注重在表演中揣摩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的境遇,體味人物的人生,表演中與觀眾有感情的交流,有忘我的精神,讓人物豐滿、真實。
綻放的梨園之花
有著七十一年歷史的黑龍江省京劇院是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劇院始終堅持把培養人才作為保障京劇事業發展的重要措施,為青年人才的成長發展提供優質的環境和豐富的營養,常年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培養模式,選送青年業務骨干到中國戲曲學院進修學習,聘請國內知名京劇藝術家來劇院給演員們現場說戲、傳藝。因此,馬佳等一批青年人才迅速成長。以馬佳為代表的黑龍江省京劇院領軍人才梯隊,依托國家重點京劇院團這個大平臺,創造了不菲的佳績。
自2003年以來,馬佳先后榮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戲曲紅梅大賽等全國大獎十四個,“宏達杯”京劇表演一等獎、“丁香獎”京劇表演一等獎等省級獎項三十余個,逐漸成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優秀青年京劇表演人才中的佼佼者,常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空中劇院》《名段欣賞》《點播時間》《戲曲采風》《青春戲苑》等欄目。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與靈魂。馬佳時刻不忘把傳承京劇文化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在她的心里有個信念,京劇藝術是中華文化珍貴的組成部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咱這代給丟了,一定要傳承好,發展好。
在送文化下鄉中,她把京劇演到田間地頭,演給農民兄弟;在高雅藝術進校園中,她把京劇送到大學校園,演給莘莘學子;在疫情暴發時,她把京劇演到網絡上,演給千萬網友。經年頂風冒雨,跋山涉水,加班加點,毫不懈怠;常年累月,皮膚被油彩拿掉了一層層皮,舞槍弄棒,手結了一層厚厚的老繭;每年都有幾個月吃住在鄉下,父母有病不能床前盡孝,愛人遠隔不能慰以溫存,她心里只有一個信念——戲比天大!
2011年,由馬佳領銜主演、謳歌抗聯女英雄的劇目《趙一曼》屢獲國家大獎,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每年都會在國慶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期間展播此劇。馬佳為謳歌英雄,宣傳黑龍江四大精神之一的抗聯精神,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14年,體現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劇目《月照塞北》榮獲第七屆京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2018年,她排演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關東那座山》以解放后黑龍江剿匪為背景,謳歌了黑土地人可歌可泣的關東魂。2019年,她領銜主演的原創劇目《奇女無容》代表黑龍江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入圍文華大獎競賽單元。守國愛家的思想內涵和馬佳細膩而富有張力的表演,得到業內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認可。2020年疫情期間,她創作京歌《平安回家》《共克時艱》等作品,經多家國家級媒體轉載,總點擊量達三千萬次。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后,她又積極到一線慰問演出,受到馳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們的熱烈歡迎。
在近二十年的從藝道路上,馬佳憑借優異的天賦和對京劇藝術的不輟研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她注重“待到情來意自生”的表演內涵,在表演上力求聲情并茂;演唱慣用以情帶聲,信奉“情、美、真是所有藝術的真諦”。馬佳有一個愿望,她希望有一出能留得住的經典劇目,塑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色。
二十八年的從藝之路讓馬佳樹立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堅定了京劇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她已經把傳承和發展好京劇藝術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建黨“百年”到來之際,她正忙于省文旅廳喜迎建黨100周年重點劇目《血沃冰花》的排練,她在劇中擔綱主演,飾演抗聯戰士李敏。新的角色、新的精神使她再一次興奮和投入,黑土大地上的梨園之花將再一次綻放在歷史的舞臺上。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