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美

當地時間3月18日,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進行了一場激烈的交鋒。面對美方的無理取鬧,中方據理力爭,不卑不亢。
楊潔篪堅決捍衛中方立場,與此同時,一個全程戴著口罩的女人,也用強大的口譯能力征服了全世界。
她就是外交部翻譯司的高級翻譯——張京。
01
在這場兩國高層都在場的對談里,她處變不驚,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速記、速翻工作,言簡意賅、用詞精準地完成了任務。
反觀美方翻譯員,支支吾吾,聲音顫抖。兩國翻譯,高下立判。
這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所采用的交傳(交互式傳譯)跟同傳(同聲傳譯)不一樣。
交傳,需要等對方說完一段話之后再進行口譯,這就需要考驗到譯者本身的速記能力、對內容的消化和重組能力,相比起同傳,交傳難度更高,對于精準度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口譯是每個外語相關專業學生的噩夢。英語能力過硬不意味著能接口譯的活,在外交部當翻譯官更是將難度拔到了另一個高峰。
外交部翻譯官需要對各國時政非常了解,工作中,他們不僅要接收各種專業名詞,還需要用非常精準的語言轉述,達到信、達、雅的標準,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兩國交涉中的誤解和誤判。
國家間的對談,容不得一丁點馬虎,壓力可見一斑。而且,那場中美交鋒上張京的工作難度,簡直就是“地獄模式”。
需要口譯的內容越多,對于一個口譯者來說難度就越大,然而,楊潔篪連著輸出了一段20多分鐘的臨場脫稿發言。
就連楊潔篪自己都說:It'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這是對翻譯的考驗)
中途張京看了楊潔篪一眼,見對方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她便干練嫻熟地記錄了二三十頁內容。
為了不打斷雙方的發言節奏,張京更是一氣呵成,暢快自如地完成了口譯任務,把大國氣韻體現得淋漓盡致。
坐她旁邊的楊潔篪就是資深翻譯官出身,中途還給張京挑了個錯,這跟在一個厲害的老師面前匯報沒什么區別,壓力不是誰都能頂得住的。
張京曾于2008-2009年公派英國留學獲碩士學位,不僅多次承擔國家外事活動口筆譯任務,近年來也連續為全國兩會記者會擔任現場翻譯,在外交翻譯領域建樹頗多。
她被很多翻譯專業的學生視為偶像、女神,也同樣被譽為翻譯界的“天花板”之一。
人們往往只能看到潔白的天鵝亭亭玉立于水面,但卻不知嫵媚動人的天鵝藏在水下的,是不停撲騰著的雙腳。
大家難免好奇,張京這個專業的外交部高級翻譯是如何煉成的?
02
和大多數處在迷茫期的學生不同,張京初中就立志,以后一定要當一名外交官。
張京從小就是學霸,高中順利考入了杭州外國語學校,這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非常難考不說,里邊更是高手云集。
但即便如此,張京的各科成績仍保持在班級前五,各類英語演講比賽,她也從未跌出過前二。
張京的父母非常重視對女兒的教育,他們發現,張京課余時間喜歡看美劇,還會模仿美劇里的人說英語。換作其他家長,可能會斥責孩子“不務正業”,相反,張京的父母卻選擇了帶著孩子去國外旅游。
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下,張京主動找外教交流、也會針對性地參加一些市里的英語演講比賽。
她熱愛英語,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學習英語的機會。在高二拿到獎學金之后,張京去英國游學了10天,當時的她,就已經能用流利的英語和英國人交談了。
張京高中時期的班主任這樣評價她:“張京是個執著、專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p>
張京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成為外交官,事實上,她也是這么做的。
當年,張京的高考分數已經過了清華、北大的錄取線,換作其他人,肯定會不假思索地選擇這兩所國內頂尖的綜合類大學。但張京沒有 ,一旦心里有了目標,再高的榮耀對她來說都不過是外界的干擾。
張京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對口性更強的——外交學院。這是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也是中國外交官的搖籃。
高中班主任每每談起張京與清北“失之交臂”的事,還是會覺得有些“屈才”。但是,張京如今做出的成績,就是對“屈才”最有力的回應。
03
張京是杭州外國語學校第一個獲得外交學院保送資格的女生。即便成績如此優異,張京也沒有停止向“外交官”的夢想邁進。
在大學里,有了更多時間參加校內外活動,張京利用這個機會,參加了更多的英語能力競賽,并先后在第十屆“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賽上榮獲冠軍、在第十屆“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中榮獲亞軍。
目標明確的張京,在外人看來也許很“自私”,因為就連參加學習小組,她也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英語和思辨能力。
她還會和同學們模擬在聯合國記者會上代表國家進行發言,讓大家隨機提問,然后她來作答。張京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外交工作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京過硬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能力,很快就引起了外交部的注意。還沒畢業的時候,外交部就已經向她拋來了橄欖枝。
2007年,張京如愿進入外交部,那年是外交部首次對外招收200多名各類翻譯,張京就是其中一位。
這看似毫不費勁的一帆風順背后,不知道是多少個日夜的埋頭苦干。
進入外交部對于張京來說,并不是夢想的終點,而是另一個人生的起點。她深知,進入外交部和實現夢想之間,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進入外交部翻譯室的張京,馬不停蹄開始了為期4個月的魔鬼訓練,每天雷打不動的進行著上午兩個半小時的中到英口譯訓練、一個小時新聞聽力訓練,聽完一遍,就要立馬把原版新聞全部準確無誤的翻譯出來。
下午還有筆譯、試譯或者是新聞發布會觀摩,以及一小時的新聞聽力訓練,晚上還會有3小時的“加餐”,和其他同事組成小組,翻譯平時領導人的講話。
最終只有4%的人能被外交部錄用,即便進了翻譯室,還要經過近6年左右的培訓,才有可能成為領導人的貼身翻譯。
壓力大嗎?壓力非常大,但張京知道,自己以后會代表國家進行口譯,必須精準不能出錯。她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不辜負“中國外交部”這五個響亮的大字。
除了努力讓自己的能力與職位匹配之外,張京還非常注重自己形象,因為在莊嚴的外交場合上,她代表的是中國,所以她時刻謹記“既要大方利落,又不能喧賓奪主”。
于是,也就有了2013年的那次意外走紅。
2013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張京因為氣質出眾,讓很多參會攝影師都忍不住把鏡頭對準了她。張京一時名聲大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她成了一個“網紅”。
但張京卻干了這樣一件事——她清空了自己社交平臺上的所有動態,并表示:自己的工作代表的是國家,不希望受到外界過多的干擾。
張京很明確自己的職責和身份,也很清楚翻譯的位置——自己并不是主角,只是擔任溝通的橋梁,過多的曝光和娛樂化,會影響到國家的形象。
外交場合猶如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而她,是那名不為功名利祿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