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昌義

科幻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科學也就沒有科幻??苹帽囟ㄊ腔诳茖W基礎之上的,如果將幻想置于魔法或者神秘的咒語,那也就不是科幻了。也正是因為科幻與科學聯系緊密,所以科幻產生之后對科學也產生了很多影響。
科幻經常被大家念叨的是對科學的預見性。科幻小說確實預見了很多科學發明,比如機器人。最早有關機器人的科幻是卡爾·恰佩克創作的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還有手機的發明也與科幻有關,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珀曾說過,《星際迷航》中艦長柯克的黃金翻轉通訊機是其發明首款手機的靈感源泉。當然《星際迷航》也啟迪了很多發明,如自動門、平板電腦等等。
不過,科幻很多時候并不能直接預見某種科學發明,但它會預見到科學的發展。有人說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預言了潛水艇的發明,但早在《海底兩萬里》之前就有了早期的潛水艇出現。不過能在海底航行兩萬里而不用浮出水面的“鸚鵡螺”號,卻是數十年之后的美國發明的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科幻在這里表現的是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敏銳度和洞察力。同樣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游者》也是這樣的科幻小說。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的電腦網絡最早源于美軍的阿帕網,但《神經漫游者》《真名實姓》等科幻小說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探討了網絡犯罪問題,而這已經是大家現在上網時最擔憂的問題。
科幻在預見未來科學無數種可能時,也把科學發展的種種問題暴露在對未來的預測中,它以一種超越性的批判視角觀照和透析科技與人類生存狀況和未來景象的關系,同時也對人類現實生存狀況和未來趨向進行批判性反思。這種反思促進我們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和獨立思考,同時也對科學發展有所進益。
艾薩克·阿西莫夫在《機器人短篇故事集》中為機器人設計了機器人三定律,嚴肅探討并反思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而這種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科學發展的擔憂,已經深深影響到了現實之中的科學研究,人工智能倫理學已經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中最熱的跨學科問題之一。200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后天》,用冰封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著極端氣候的到來。它所關注的是,在人類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科技生產排放出的溫室氣體又加劇了極端氣候發生的可能。而這些類似的科幻作品也有力地推動了2015年《巴黎協定》的出臺。
科幻文學還啟迪我們對科學的追求。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布羅卡的腦》中說過:“很多深度參與探索太陽系的科學家最初都是在科幻小說的帶領下走向科學道路。”特斯拉的老總馬斯克2018年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將一輛電動汽車發射到了太空,車里有一本科幻小說《銀河系漫游指南》,車上音響里一直無限循環播放著科幻音樂《Space Oddity》,因為他覺得科幻給了他無盡的創意。當然中國也有這樣的例子,如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因為看了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而有志于從事恐龍考古研究,并在這一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羽毛。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系列登月飛行與《2001太空漫游》等科幻作品一起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同樣劉慈欣的《三體》也是這樣一部非常有特點的科幻作品,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促使科普作家李淼寫了一部《三體中的物理學》,而在科學知識之外,小說對人性、人在宇宙中的意義也進行了充分的思考。2019年的春節,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正式上映,從科學角度來說這部電影里的知識并不準確,但很多人通過看這部電影卻很快了解了太陽氦閃、引力彈弓、洛希極限、核聚變等物理學的知識。這也是科幻的魅力之所在,向普通人輕松普及科學知識。
20世紀初,魯迅曾在《月界旅行》的序言中寫道: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他們那代人試圖利用科學小說喚醒民眾的心智,讓賽先生成為全國民眾的追求。但是很不幸,積弱積貧的舊中國沒有科學和科幻的土壤,科幻并沒有在那個時代火起來。進入新中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神舟、蛟龍、天眼等巨大工程讓我們看到了科學在進步,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高速鐵路等生活的便利,讓我們發現生活變得比科幻更科幻。很多科幻中的科學也會在現實中一一實現,如《流浪地球》中的動力機械外骨骼就是現在機械專業研究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雖然還達不到電影中的展示的那樣,但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實現電影中的場景。而建筑工程等專業對科幻的思考也非常多,很多建筑師都在探索科幻技術融入未來的建筑,甚至NASA還組織了火星建筑大賽。我們在《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作品中見證中國科技的發展進步,同樣也要用我們的眼睛記錄下中國科幻與科技發展在未來同成長共進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