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民居的大門上常置門罩
徽州民居大門上為何要加上蓋門罩?
大門是整幢民居的臉面,既彰顯著主人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也反映了主人的價值取向和治家理念。徽派民居尤為注重大門的設計,往往要在大門頂部加蓋門罩,將大門修筑成門樓的樣子。所謂“門罩”就是指在門頭上用青磚壘砌出仿木結構的屋檐,并鑲刻磚雕作為裝飾。因此,門罩往往可以遮擋風雨,保護檐下構件和門頭上方的墻面。
自古以來,在徽州當地就流傳著“千金門樓四兩屋”的說法。門樓,是向外人展示自己高貴門第的重要標志。所謂“門第等次”“門當戶對”中的“門”即指門樓。故而,門樓成為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征。尤其是名門和富豪的家宅門樓建筑特別考究。隨著歷史的發展,受各方條件的限制,門樓逐漸“退化”演變成為門罩,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關于門罩的起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當年朱元璋攻占徽州后,時常外出求賢人、訪名師。一日,朱元璋又出門拜訪賢士,半路遇雨,于是在路邊一戶人家的門框下避雨。當時風急雨斜,雖有門框遮攔,朱元璋還是被雨淋得渾身濕透了。多年后,朱元璋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一次批閱徽州人關于建造房屋事宜的奏折時,想起當年在徽州避雨時的尷尬場景,于是,朱筆一揮,要求徽州人建房時須加蓋門罩,以起到遮風攔雨的作用。其后,徽州的能工巧匠不僅給大門加蓋了門罩,還在門罩上飾以彩繪,并配以水磨青磚雕刻,使之既實用又美觀。從此,門罩代代流傳至今

門罩上常置屋檐,可以遮擋風雨,保護檐下構件和門頭上方的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