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慶,張 琨,黃敏強,郭曉輝(通訊作者)
(珠海市婦女兒童醫院骨科 廣東 珠海 519000)
相比于中老年人來說,兒童與青年在受到骨折創傷后,愈合能力相對較強,通常只需要短時間的固定后就能順利愈合,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車禍、高處墜落等事故發生率越來越高,兒童骨折逐漸從原來的接骨治療轉化為手術治療,同時骨科內固定系統不斷發展,在兒童骨科領域中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固定器材[1]。內固定器材的過度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兒童出現骨不連與骨延遲愈合等情況,是兒童骨折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治療起來相對困難,如果治療不當還有可能促使患兒發生患肢畸形、功能障礙等問題,給患兒的身心健康與患兒家庭都會帶來嚴重影響。對于骨不連和骨延遲愈合這一并發癥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大多數均為有創干預技術,其中,自體骨髓經皮注射移植治療方法是一種操作相對簡單,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經濟性,且有微創等優勢,對骨不連和骨延遲愈合患兒有重要價值[2]。本文旨在分析自體骨髓經皮注射移植治療兒童骨不連和骨延遲愈合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從2011 年8 月—2019 年8 月經我院收治的骨不連和骨延遲愈合患兒中隨機抽取26 例作為觀察對象,經雙盲法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常規組,每組各13 例。其中觀察組男8 例,女5 例,患兒的年齡1 ~14 歲,平均年齡(8.75±3.46)歲;致傷原因:車禍傷6 例,運動損傷3 例,重物砸傷2 例,機器壓榨傷2 例;骨折部位:尺橈骨5 例,股骨3 例,肱骨1 例,脛骨1 例,腓骨3 例。常規組男9 例,女4 例,患兒的年齡1 ~15 歲,平均年齡(8.28±3.81)歲;致傷原因:車禍傷5 例,運動損傷3 例,重物砸傷2 例,機器壓榨傷3 例;骨折部位:尺橈骨4 例,股骨4 例,肱骨1 例,脛骨2 例,腓骨2 例。對比兩組患兒的基礎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常規組患兒應用開放性手術髂骨植骨治療,手術步驟如下:麻醉成功之后協助患兒采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沿著患兒髂骨嵴下緣呈斜形切開,切開長度約為10 cm,逐層切開分離,直到髂骨;緊貼髂骨外側面作骨膜下剝離,根據患兒骨折所需骨大小選擇髂骨外板,利用骨刀切開髂骨外側四周,而后將骨刀插入內、外板間并撬開,取出完整骨塊;利用刮匙插入髂骨內外側的骨皮質骨板中間的骨松質間隙刮取松質骨,使用骨蠟將骨髓腔封閉并止血,利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區域,清點無誤之后放置引流膠條,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組患兒應用自體骨髓經皮注射移植治療,手術步驟如下:麻醉成功之后協助患兒采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將穿刺針與20 mL 塑料空針筒利用肝素液進行濕潤,在透視的條件下將穿刺針刺入患兒骨延遲愈合處,通過影像準確定位,刺入縫隙剝離,同時將骨折線周圍的瘢痕組織一一剝離,保留穿刺針,在透視條件下將克氏針刺入患兒骨折延遲愈合處,使骨髓腔通暢,使局部組織呈蜂窩狀改變;使用骨穿針抽取骨髓液,抽取量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決定,紅骨髓的抽取量5 mL ~20 mL,并將其沿著骨折處注入到處理后的骨折延遲愈合處,注射之后按壓10 ~15 min,利用無菌紗布包扎。在1 ~2 個月之后可再次行局部骨髓移植手術,直到患兒的骨折端呈現骨性連接為止。術后需繼續對患兒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保護,密切觀察患兒局部皮膚的癥狀與體征變化情況,抬高患肢,保持良好的休息;經X 線檢查發現存在骨痂形成之后可在有效固定前提下進行負重訓練,負重訓練可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開展,確定患兒骨愈合之后可完全負重。
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治療期間各項指征(愈合時間與骨機化影時間)。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有效與無效三個級別,治療后2 個月,經X 線檢查顯示骨折處有3/4 以上皮質連續骨痂通過,骨折線模糊,髓腔已經再通,骨折部位無叩擊痛或壓痛為治愈;經X 線檢查顯示骨折處有一半以上皮質連續骨痂通過,骨折線較為清晰,髓腔已再通,骨折部位有輕微疼痛為有效;經X 線檢查顯示骨折線非常清晰,無明顯的骨痂生長情況,骨折端出現硬化、膨大或者萎縮情況,髓腔封閉、無生長現象,出現功能障礙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所應用到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22.0,臨床效果數據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治療期間各項指征數據采用(± s)表示,行t檢驗,兩組對比結果顯示P<0.05 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為觀察組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經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與骨機化影時間顯著少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各項指征對比(± s,周)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各項指征對比(± s,周)
組別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 骨機化影時間觀察組 13 3.57±1.23 2.15±1.35常規組 13 5.67±1.79 3.89±1.58 t 3.4862 3.0188 P 0.0019 0.0059
一般來說,兒童發生骨折之后得到良好的處理,在6~8 周就可自行痊愈,但如果兒童處于生理干擾或機械干擾的環境下,或者患兒的骨折部位較為特殊,如脛骨干骨折、股骨頸骨折等,骨折愈合的時間更久。兒童四肢骨折的愈合時間在3 個月左右,如果經3 個月治療后患兒的骨愈合指征仍然低于同類骨折患兒,且骨折部位存在異常活動、腫脹以及壓痛等臨床癥狀,則能夠診斷患兒存在骨延遲愈合[3]。對于骨延遲愈合患兒來說,其臨床治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有創干預治療,另一種則是無創干預治療,主要是以有創干預治療為主。但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對患兒的創傷比較大,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仍然有一定比例發生骨折不愈合情況,因此臨床效果并不理想。隨著現代骨科治療水平越來越高,臨床對于骨不連與骨延遲愈合患兒的治療主要是以微創、可重復性局部注射治療方法,可獲得較高的應用效果[4]。
自體骨髓經皮注射移植治療方法應用于兒童骨不連與延遲骨愈合中可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兒童骨折發生骨不連與延遲骨愈合的原因在于局部缺乏骨細胞或生長因子,本該閉合的手術由于各種原因進行開放性手術,另外,術中過分剝離局部導致局部血運被破壞,應用髓內固定物導致髓內髓外血運均被破壞均屬于骨不連的發生原因。在骨髓當中富含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這一細胞因子具有多向分化的功能,對骨細胞、成脂肪細胞以及成軟骨細胞的增殖具有較大的作用,同時也能發揮骨基質合成作用[5]。骨髓當中還包含大量的骨生長因子,這些骨生長因子具有成骨潛力,能夠為骨折的愈合提供骨細胞與生長因子,對促進骨愈合具有重要作用。自體骨髓經皮注射移植治療兒童骨延遲愈合與骨不連的優勢在于能夠使血管再長入、促使斷端新鮮化,且有利于骨髓植入,并停留在局部,另外這一手術方法還具有手術創傷小、安全性高、患兒痛苦程度小、術后并發癥少等優勢,早期干預還能加速患兒骨折愈合時間,縮短患兒的治療療程。因此,對于有骨延遲愈合與骨不連征象的患兒,應該要盡早進行醫療干預,從而縮短患兒外固定時間,對促進患兒骨折愈合、降低肢體功能障礙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6]。從結果來看: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與骨機化影時間顯著少于常規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骨不連與骨延遲愈合患兒的臨床治療當中應用自體骨髓經皮注射移植治療方法的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促進患者骨折愈合,值得應用。但本次觀察例數較少,還需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