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宇
高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高臺 734300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黨中央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糧穩糧的重大決策,也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高臺縣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大高標準農田項目申請和建設力度,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在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來抓,高臺縣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協調領導小組和項目管理處,負責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推進落實。強化考核激勵,將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黨政領導班子重點工作考核指標體系,與各鎮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各鎮政府為項目實施主體,履行項目法人職責,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協力、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為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田間配套工程、渠系工程、農田林網工程,項目區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得到整體提升。
1.堅持基礎配套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在深入開展調查摸底,充分聽取村社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區地質條件、田塊走向、水流方向及產業布局等基礎資料,合理配套路、橋、電、井、林等基礎設施,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帶動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2.堅持生產規劃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按照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充分了解項目區現有村莊規劃布局及下一步規劃,特別是在集中連片新建示范點上,將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合理安排,盡可能將農業生產需要與農民生活出行需要相結合,讓農民充分享受項目建設帶來的生產便利和實惠。
3.堅持項目實施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效對接,圍繞全面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將項目建設向貧困村傾斜,切實改善貧困村田、路、渠等基礎設施,鞏固提高產業扶貧成效。
4.堅持項目效益與生態環境相結合。在不打破現有村組行政區劃、保證田間灌溉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對村社內現有不規則田塊、溝渠進行整合、疏浚,將項目區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實現資源、效益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達到農業高效開發目標。
全面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要求,組織編制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流程圖》,嚴格落實項目招投標、工程監理、合同管理、項目公示、資金報賬、質量監督的管理機制,對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檢查驗收、建后管護等實行全過程規范化管理,采取專家評審、過程審核、結果審計、群眾監督、責任追究等多項措施,強化全方位監管,確保項目實施公開公平公正,資金使用高效安全規范。針對工程實施量大面廣的實際,本著“群眾的事情群眾議群眾定”的原則,堅持與受益農民共商共議,組織業務工作人員、村民代表及有關專家共同對項目初步設計開展評審論證,力求設計方案既接地氣又合法規。
1.農田利用效能顯著提升。抓住高標準農田建設機遇,在做好土地整體規劃、統一群眾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推行“一戶一塊地”“一村一片田”的土地整理模式,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4%左右(25畝增加1畝),既破解了耕地細碎化、耕作不便等問題,又為農業生產規模化、耕作機械化、經營集約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2.土地流轉經營步伐加快。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耕地產出效益明顯提升,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的積極性明顯高漲,有力帶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2020年,高臺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 066.67hm2,其中3.33hm2以上規模流轉面積達到5 466.67hm2。同時,項目實施后土地流轉費較之前每公頃增加約1 500~2 250元。
3.農業綜合效益得到提升。把推廣水肥一體化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結合起來、合并推進,大力推廣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等新技術,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化肥、農藥使用量也顯著減少,人工成本明顯降低,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比如,制種玉米畝均節水2 400m3、節水率30.8%,肥料利用率提高15%~20%、施肥量減少30%左右,每公頃節本增效4 500~7 500元。
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雖然取得了“建設一片、提升一片、收效一片”的成效,但在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各鎮政府為項目實施單位,個別鎮、村和群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鎮村之間項目建設進展不平衡。2018年之前實施的農田建設項目,因建設內容和要求標準各有側重,已建成的田塊未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行標準,而按照有關規定,這部分耕地目前不能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造成個別鎮村申請的新任務無法落實地塊。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后,雖然向項目鎮、村社辦理了產權移交手續,由村社或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但由于農戶的管護意識差,管護人員無法保障,致使工程管護不到位。
堅持把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力量,切實抓好規劃實施、任務落實、資金保障、監督評價和運營管護等工作。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做好規劃指導、資金投入、水資源利用、林帶布設等工作,項目實施單位要倒排工期,明確責任,加快推進,確保高質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要認真研究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對以前實施過的項目但未達到高標準農田要求的土地,向上級部門申請列入項目進行改造提升;積極爭取省上綜合考慮不同地理條件,在項目資金下達時實行差異化補助,提高投資標準,全方位提升項目建設水平。
嚴格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標準》等標準規范,科學合理編制設計方案,詳細規定各個工序的具體任務和質量標準。統籌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設施、田間道路、防護林網和輸配電工程,提升農田綜合質量。堅持節水優先原則,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著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把農田水利設施的運行管護提高到與項目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健全完善項目管護、監督評估等辦法,切實改變重建輕管的現象。進一步明確鎮村、受益主體(農戶)的管護責任和管護義務,及時規范辦理資產移交手續,將建后管護落實情況納入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和項目竣工驗收范圍,確保各項工程設施長期正常使用。建立農田建設項目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用于災毀工程修復重建等,調動受益主體管護積極性,確保建成的工程設施正常運行,發揮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