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美,李 威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第二婦科病房,遼寧 沈陽 110000)
母乳喂養是指用母親的乳汁喂養嬰兒的方式,母乳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與免疫活性物質,易于嬰幼兒吸收,是促進嬰兒發育最理想的食物。研究發現母乳喂養不僅有利于嬰兒身體及智力發育,而且可促進乳母產后身體恢復[1-3]。世界衛生組織倡導,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是最佳的喂養方式。然而,Shiraishi等[4]研究顯示初產婦母乳喂養率較低,原因可能為初產婦缺乏母乳喂養經驗,新手媽媽在母乳喂養方面面臨的眾多問題和困惑容易引發其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大大降低母乳喂養的信念。認知行為干預可幫助產婦改變對事情不正確的認知和想法,并進行正確引導,以降低不良情緒,從而提高依從性。因此,加強初產婦母乳喂養認知以及行為干預至關重要。本研究以2020年6月至12月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產檢并分娩的162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分析采用母乳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6月至12月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分娩的初產婦16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81例。納入標準:①初產婦,單胎,孕齡超過37周;②自愿進行母乳喂養;③具有良好的溝通和理解能力;④產前檢查均正常;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并接受長期隨訪;⑥新生兒Agpar評分8~10分,體重2 500~4 500g。排除標準:①存在乳房疾病等母乳喂養禁忌癥;②產婦生產時高危進行搶救者;③嬰兒患有先天性疾病致使無法正常吸吮乳頭;④經產婦。
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干預。研究人員在產婦入組后評估其一般情況,向產婦及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理論知識及進行技能指導,并鼓勵產婦堅持母乳喂養等。
干預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于產婦孕32~36周、住院期間、出院后3個時間段均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其中孕32~36周的初產婦在院內門診接受研究人員心理及行為的指導,主要包括初產婦母乳喂養心理準備、音樂放松想象訓練、呼吸療法配合肌肉松弛訓練等。3個時間段具體的干預方法如下:
認知干預:研究人員首先與產婦進行交流,了解產婦對母乳喂養的看法,收集產婦們對母乳喂養的疑問,邀請產科、兒科、心理咨詢等專業人員一同評估母乳喂養的穩定性并制定認知行為干預方案。在產婦入院時發放圖文健康手冊,講解母乳喂養相關知識,使產婦知曉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對新生兒發育的重要性,以及母乳喂養能增進母子感情等。向初產婦講解母乳喂養姿勢及手法、乳房護理、擠奶等方法,并告知正確的母乳保存及解凍方法等。依托微信建立“新手媽媽母乳喂養交流群”,向產婦推送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并及時答疑解惑,積極溝通,減少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恐懼。
行為干預:①研究人員指導產婦在待產期即做好乳房清潔工作,如有乳頭凹陷及時采取措施糾正;②在產婦初次母乳喂養時提供一對一指導,主要介紹不同哺乳姿勢的注意事項及進行示范,指導哺乳前適當熱敷及按摩,有助于乳汁分泌;③指導產婦按需哺乳,增加新生兒吸吮頻率;④鼓勵母嬰同床,加深母嬰情感;⑤針對乳房脹痛、溢乳等問題,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乳房按摩和擠奶等,并做好會陰護理;⑥鼓勵產后及早進食富含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的食物,待生命體征恢復后研究人員鼓勵產婦盡早下床,以降低便秘、靜脈血栓等發生率。
出院后采用電話及微信群的方式隨訪產婦母乳喂養情況,積極解答產婦疑惑,若乳房炎癥等情況較嚴重時建議產婦及時就醫。另外,鼓勵產婦適當做胸部拉伸運動,建議產婦選擇合適的哺乳內衣等。日常在微信群中推送產褥期保健、嬰幼兒喂養、孕產期心理等方面的知識,積極引導產婦堅持母乳喂養。
①初產婦基本信息:分娩年齡、文化程度、新生兒孕周、體重等;②比較兩組產婦初乳分泌時間(胎兒娩出后擠壓乳房有乳汁滲出)、產后24h母乳喂養次數以及產后乳房充盈時間;③統計產婦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純母乳喂養率;④利用中文版母乳喂養評價量表評定產婦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的母乳喂養滿意度[5];⑤統計乳房炎癥、乳房脹痛等發生率。

對照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1.09±2.14)歲;孕周37~41周,平均(38.83±1.61)周;干預組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2.13±2.39)歲;孕周37~41周,平均(38.52±1.81)周。兩組初產婦年齡、孕周、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及新生兒體重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基本情況比較
干預組產后乳房充盈時間快于對照組,初乳分泌時間早于對照組,產后24h母乳喂養次數較對照組更多,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4.12、13.21、14.43,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初乳分泌時間、哺乳情況比較
干預組產婦出院后第12d、第30d純母乳喂養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值分別為7.12、7.98,均P<0.05),兩組出院后第7d純母乳喂養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干預組中產婦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的母乳喂養滿意度分別為(123.21±1.92)分、(129.81±0.73)分和(133.11±2.32)分,三個時間點母乳喂養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9.66、69.75、50.54,均P<0.05)。

表3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比較[n(%)]
干預組30d后的乳房脹痛以及乳房炎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值分別為6.76、4.34,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乳房炎癥、乳房脹痛發生率的比較[n(%)]
目前,我國母乳喂養率較低,而母乳是促進嬰兒發育最理想的食物,對新生兒體格、智力的發育起著重要作用。臨床調查顯示,產婦母乳喂養認知程度越高,母乳喂養率越高[6]。然而,初產婦大多關于新生兒母乳喂養的知識儲備較少且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易對母乳喂養產生恐懼或抵觸情緒,繼而導致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脹痛,從而影響母乳喂養率。已有研究表明,生理疾病、不良心理情緒、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因素均會影響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念[7-8]。基于此,研究人員實施一系列干預手段來增強初產婦母乳喂養認知和行為意義重大。
認知行為干預是干預措施的一種,即通過改變或增強干預對象對某種事物的認知,最終影響其行為發生改變[9]。母乳喂養認知行為干預主要指孕產期,尤其在住院期間,研究人員為初產婦及家庭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和技術支持,通過各種方式指導初產婦母乳喂養,逐漸培訓產婦及家人掌握嬰幼兒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幫助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進而降低產婦的不良心理情緒及因此造成的對產婦內分泌的影響,加強產婦的哺乳信心,促進產婦哺乳觀念的正確樹立。另外,認知行為干預可降低乳腺炎癥以及乳房腫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從而提高母乳喂養主動性和積極性[10]。在本研究中,采用認知行為干預的初產婦,產后乳房充盈時間快于對照組,初乳分泌時間早于對照組,產后24h母乳喂養次數較對照組更多。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干預時間延長,母乳喂養的滿意度得分逐漸升高。分析原因可能為:①通過3個時間段的認知干預,增加并強化了初產婦母乳喂養知識,且每日的微信群產婦間交流溝通以及醫護人員專業的解答,能使產婦更快更好的適應角色轉變并堅定母乳喂養的信念;②行為干預指導可調整母乳喂養的姿勢,訓練初產婦正確按摩乳房的手法,針對乳頭凹陷、乳汁分泌不足等問題有效地進行解決,可降低乳房炎癥發生,從而提高母親的母乳喂養技巧和信心。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有助于促進初產婦乳汁分泌,提高純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