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麗,涂素華,賴春利,金有銘,朱海英
(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產科,四川 瀘州 646000;2.四川省出生缺陷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產科,四川 瀘州 646000;3.四川綿陽腫瘤醫院婦產科,四川 綿陽 621000)
嬰兒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關鍵期,嬰兒所需的營養大多來自于母體。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能夠為嬰兒提供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而且能夠促進母子情感的發展、增強嬰兒免疫力、促進母親產后恢復等[1-2]。大量研究證明,哺乳期婦女的母乳喂養效果關系到產婦和嬰兒的自身健康,良好的乳汁供給是保證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因此作為供體的產婦需要引起高度重視[3-5]。醫聯體是指以一定區域內的高級別醫療機構為主,整合數家低級別醫療機構以及社區,從最高級縱向延伸至基層,覆蓋轄區內的居民,成為醫療聯合經營體,一般呈扇形分布,在政府的統籌指引下,完成各醫療機構以及社區的無縫對接[6-7]。本次研究通過探討醫聯體方式管理對初產婦母乳喂養效果的影響,旨在改善母嬰結局。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分娩的126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兩組:對照組共63例,接受常規管理;觀察組共63例,接受醫聯體方式管理。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初產婦且為單胎妊娠;③自然分娩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⑤語言、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疾病,能配合完成整個研究;⑥有母乳喂養意愿;⑦產婦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乳頭內陷或乳房整形史;②合并母乳喂養禁忌癥;③合并煙、酒等不良嗜好;④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⑤合并妊娠期并發癥;⑥合并嚴重感染、惡性腫瘤。
資料收集時間從2019年1月1日開始,至2020年6月30日結束,由兩名產科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一般資料問卷、臨床資料問卷、孕期營養知識問卷、母乳喂養知識問卷、母乳喂養效果量表、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化表和滿意度量表的評估,由患者自行填寫或患者口述調查人員代為填寫完成。
1.2.1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年齡、身高、體重、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臨床資料包括疾病史、治療史、合并癥等。
1.2.2孕期營養知識及母乳喂養相關情況
孕期營養知識及母乳喂養相關情況調查問卷在參考相關文獻,并經專家指導后自行設計[8-9],包括①孕期營養知識問卷:共包含25個單項選擇題,答對1題得1分,答錯不得分,總分為25分,分數越高,孕期營養知識掌握程度越好;②母乳喂養知識問卷:包含母乳喂養技術和母乳喂養好處兩個維度,共17個單項選擇題,答對1題得1分,答錯不得分,總分為17分,分數越高,母乳喂養知識掌握程度越好;③母乳喂養效果:母乳喂養效果采用我院自制的評價表,包含母乳喂養的質量、干預目標以及效果3個維度,共19個目標,總分為100分,目標完成越多,分數越高,表示母乳喂養效果越好;④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包含內心活動和技能兩個維度,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完全沒信心~十分有信心依次計1~5分,總分為150分,分數越高,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越好;⑤滿意度:包含服務對象的態度、護理技能、指導的方式以及效果的評價四個維度,按照不滿意、一般、較滿意、滿意依次計0分、10分、20分、25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好。
1.2.3醫聯體方式管理
成立醫聯體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5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產科護士、10名經過培訓的社區產后訪視人員、1名心理咨詢師。制定醫聯體服務單,內容包括院內管理(分娩情況、乳房條件、幫助需求、喂養方式)、出院后1個月內的院外管理(母乳喂養狀況、存在問題、解決方案、隨訪重點)以及出院后6個月內的院外管理(喂養方式、問題分析、解決措施)。院內護理由護士長負責,出院后1個月內的院外管理由產科護士負責,出院后6個月內的院外管理由社區產后訪視人員負責。小組成員要詳細記錄產婦目前的母乳喂養情況,并對產婦進行喂養技術指導,對放棄母乳喂養的產婦進行原因分析并給予指導和改進措施。心理咨詢師負責建立微信群,通過微信群預約上門訪視,每個月隨訪一次,若遇到問題,產婦可隨時通過微信群預約訪視,尋求幫助。
研究過程中嚴格按照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篩選研究對象,核實相關個人資料。量表評估選擇患者病情穩定,且家屬愿意配合的時間,盡可能地避免情緒因素對評估結果的影響。若評估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受文化程度、書寫功能或視力等原因無法自行填寫,可由調查者詢問代寫。

兩組產婦的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孕期營養知識、母乳喂養知識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145、2.307,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孕期營養知識和母乳喂養知識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母乳喂養成功率和喂養效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t值分別為4.876、2.089,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母乳喂養成功率和喂養效果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分和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126、2.023,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和滿意度比較
母乳喂養能夠保證新生兒汲取充足均衡的營養,促進生長發育并增強免疫力[10]。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初產婦在孕期雖然都接受過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但由于重視程度不足或缺乏具體的經驗,更依賴于配方奶粉,母乳喂養率低,影響母嬰的身心健康。
產婦在出院后,由于母乳喂養知識缺乏,往往會擔心新生兒吃不飽而給新生兒輔以配方奶粉等,導致母乳喂養效果下降。本次研究的數據顯示,兩組產婦的孕期營養知識得分、母乳喂養知識得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醫聯體方式納入了社區醫院這一元素,對社區訪視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保證社區訪視人員能夠通過距離優勢為產婦提供真實有效的母乳喂養知識,避免產婦的認知偏差;在知識教導過程中還可以為產婦提供相應的母乳喂養技巧指導;且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微信群的方式定時向每位產婦推送母乳喂養的知識,改變產婦傳統的月子觀念,隨時糾正產婦在母乳喂養時遇到的誤解和偏差,從而提高產婦的孕期營養知識和母乳喂養知識[11-13]。
無論何種方式的醫聯體,都保證了頂層醫療機構到社區基層醫療機構的無縫銜接,達成了頂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醫療技術縱向覆蓋到社區,為產婦提供了享用同等優質醫療資源的機會[14]。本次研究的數據顯示,兩組產婦的母乳喂養成功率和喂養效果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醫院產科護士長以及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責任護士引領與指導有關。特別是將醫院的醫療資源優勢以及社區基層醫院的距離優勢進行整合,一方面對社區訪視人員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最新、最完善的母乳喂養理論和技巧;另一方面以社區為媒介,通過預防性回訪、微信群咨詢等方式,為產婦遇到的棘手問題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給予最有效的技術保障,提高了母乳喂養成功率和喂養效果[15]。
本次研究的數據顯示,兩組產婦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分和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醫聯體方式實現了醫院-社區-家庭的信息互通,產婦的基本信息、病史、治療史以及治療方案均可無障礙共享,使無助的產婦能夠通過醫聯體方式找到解決方法,不僅有利于減少醫院就診的次數,而且能夠幫助產婦通過既往病史數據來判斷自身身體狀況的發展趨勢,使患者得到綜合性的醫療服務。給患者帶來有效、便捷的醫療服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預防了醫患糾紛的發生[16]。
綜上,醫聯體方式能夠在增加初產婦孕期營養知識和母乳喂養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和喂養效果,且產婦自我效能和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