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據《今日印度》報道,目前印度的13.5億的總人口中,超過60%的人已經感染或感染過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印度經濟遭受重創,失業率快速上升,而莫迪去年9月份頒布的3項新農業法更是火上澆油。因為擔心新法案會影響其生計,全印各地便接連爆發反新農業法抗議,成千上萬的印度農民涌向首都新德里。新德里電視臺稱,這是多年來規模最大的農民抗議活動。
印度報紙《經濟時報》報道,盡管最高法院1月12日已經決定暫時擱置新農業法案,但抗議農民似乎并不買賬,他們強調“這并不代表最高法院站在了廣大農民一邊”,只有廢除法案,才會停止抗議。
“農業三法”令農民們驚恐
2020年9月20日,印度議會聯邦院(上院)通過了3項新農業法:《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2020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以放松對農作物價格的管制。這3項法案被稱為“農業三法”。政府方面強調,農業法改革可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機會與收入。聯邦國務部長Raosaheb Danve表示,莫迪總理是農民的總理,他的任何決定都不會對農民不利。
當地媒體披露,三部農業改革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廢除“中間人”制度,允許農民將農產品自由出售;農產品價格由市場自由決定;允許企業自由儲備農產品。按照政府的說法,頒布“農業三法”,目的在于解除農民過去被限制只能與各省市政府指定成立的農產市場委員會進行農產品交易;農民在新法下可直接跟買家交易,且免除手續費和課稅。然而,印度農民并不以為然。以印度農業大省旁遮普省和哈雅納省農民團體為首的反對者認為,“農業三法”將讓農民喪失政府提供的農產品保證收購價格,在大型企業介入后,小農利益將受到擠壓。農民代表稱,新法案只會讓大型企業受益,莫迪正將農業“私有化”,企業將成為最終獲利者。
印度經濟專家指出,新一輪農業改革直戳農民痛點,導致農民對政府愈發不信任。農民之所以不滿,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們“議價權”的喪失,“此前,農民和經銷商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民通過經銷商形成統一議價權,獲得穩定保障。若改革推行,農民就會直接面對具有壟斷能力的大企業和財團,如此,他們的議價權就會喪失。”
更為嚴重的是,“農業三法”讓大多是小農的他們感到驚恐不安:他們當中有高達68%的人擁有土地不到1公頃,在某些邦,農民家庭的年收入平均只有2萬盧比(約合271美元)。農民們稱,這些法律偏袒大型企業化農場,“農業改革法案令大企業勝出的同時,讓擁有小塊土地的農民被甩在后面”,勢必摧毀許多他們的收入來源。
事實上,此前印度農民已經有過教訓。據瞭望智庫報道,2006年比哈爾邦實施農業自由化改革后,作為資本方的糧食貿易商在糧食豐收時壓價收購、歉收時大量賣出,嚴重削弱廣大中小農收入預期。農民們表示,新農業法一旦實施,農民就會任由大企業擺布。
向新德里進發
2020年11月26日,大批農民集結在首都新德里邊界,他們占據要道進行抗議,抗議議會兩院通過的三項農業改革法案。據當地媒體報道,晚上,他們就在公路上露宿扎寨,有數十名抗議農民因天氣寒冷而被凍亡。
此后,成千上萬的印度農民向新德里進發,他們封鎖通往城市的高速公路。據《印度時報》報道,“10萬農民帶著糧食、燃料和醫用品,在街頭安營扎寨,已經封鎖了德里北部、西部和南部邊境。”盡管政府承諾將根據農民的需求重新修訂法案,但抗議農民堅持要求政府撤回方案,為此雙方僵持不下。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最高法院1月12日下達司法命令,要求暫停執行飽受爭議的3項新農業法案,并決定成立一個由4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以解決當前政府與抗議農民之間的僵局。小組成員分別是印度農民聯盟主席曼恩、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民組織負責人甘瓦特、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南亞地區主任喬希和農業經濟學家古拉提。然而,抗議農民領袖卻指責,“專家調查小組成員均為新農業法案的支持者”。印度一農民工會的領導人拉杰瓦爾(Balbir Singh Rajewal)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是政府的把戲,他們想減輕肩上的壓力”。
印度農民抗議的一個核心問題在于:農民們對政府有意把印度打造成全球企業中心的同時,其自身地位日益下降感到極度的失望。印度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的印度農業政策主要是從20世紀60年代遺留下來的,其主要目的是保護糧食安全。印度政府在2020年推行農業改革,希望以此實現印度農業的市場化,提升國際競爭能力,但執政者不僅武斷,而且粗暴,他們沒有得到農民的信任。
批評人士指出,這些法案之所以在議會順利通過,是因為印度人民黨及其盟友在議會中的多數席位。由于該法案在議會通過之前缺乏與農民團體等利益相關方的充分協調,農民在其內心深處不能夠接受新法案。批評者還特別指出,當議會通過這些法律時,莫迪政黨不顧反對派的一再要求,并拒絕進行相關辯論。“問題的癥結在于,莫迪政府傾向于在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強行推進改革。”
“農業三法”是想改變之前國家力量起主導作用的情形,轉而讓市場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主要作用。但是,印度農民長期習慣于由政府提供農產品價格的擔保,擔心市場化后帶來激烈的競爭。他們認為取消政府保障價格后,會影響自身的生計,并且擔心,一旦資金雄厚的大企業介入農業后,農民最終將要看企業的臉色過日子。“印度當前的農業政策確實存在扭曲問題,新法案希望緩解甚至根除這一問題,但不受農民信任的改革法案恐怕難以廣泛推行。”有學者指出。“事實上,不僅僅是印度的農業部門,印度的其他各個部門都習慣于由國家提供擔保的經濟制度,恐懼開放市場進行競爭。”因為恐懼,尤其是考慮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大批農民競相走上街頭抗議,他們從四面八方向新德里進軍。
目前,各種形式的示威活動已蔓延到全印各地,據《印度快報》報道,農民封鎖了部分公路和鐵路,也限制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貨物及人員流動。1月26日是印度共和國日,是印度三大國慶節日之一,按照往常的慣例,印度政府這一天在新德里舉行了閱兵式,慶祝第72個共和國日。不過,閱兵隊伍剛走不久,印度的農民抗議團體就開著拖拉機沖入新德里市中心,在同一場地進行抗議。
在浩浩蕩蕩的拖拉機抗議隊伍里,來自印度北方邦、旁遮普邦以及哈里亞納邦的大批開著拖拉機的農民抗議者最為耀眼。這些拖拉機手告訴媒體,“我們代表全印各地的農民,正在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拖拉機抗議”。在現場,示威者與警方發生激烈沖突,他們搶走警方盾牌,在國家標志性紀念碑掛起抗議旗幟。警方也對這些示威者發射催淚瓦斯進行驅離,廣播要求闖入紅堡的示威者離開,呼吁示威者回歸原定的游行路線,現場陷入一片混亂。
據路透社報道,抗議農民1月30日于“圣雄”甘地逝世紀念日當天在新德里周邊郊區進行為期一天的絕食,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哈里亞納邦、比哈爾邦等多地農民當天也對此予以聲援。當天,印度內政部切斷了首都周邊多個地區的網絡服務。
對莫迪政府,這意味著什么?
近幾年來,印度的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模式。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政府接連出臺封鎖措施,打亂了原有的商業活動,印度經濟瀕臨崩潰,數百萬人因此丟了工作。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的最后兩個月里,11月就業人數同比下降2.4%,12月就業人數同比下降4.2%。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印度的城市失業人口已達到失業總人口的34%,城市失業人口占全國比重大于其就業人口的比重。從全國范圍來看,印度農村的就業形勢好于城市,不過,當前農村經濟趨于飽和,已無力消化更多的就業,城市失業人口返回農村再就業的難度較大。在此背景下出臺三部農業改革法案,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印度,農民構成了印度最具影響力的選民群體,可以說,他們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過去20年來,一直在為印度農民爭取收入平等奔走的農業專家德溫德·夏爾馬說:“讓農民聽任市場擺布,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處以死刑。”“請注意,我們談論的是為我們提供食物的人們。”農民對莫迪的支持者基礎來說尤為重要,北方的哈里亞納邦和其他幾個擁有大量農民人口的邦都是由莫迪的政黨統治,政客們長期以來也一直認為疏遠他們是不明智的。自從“農業三法”通過以來,莫迪政府已經失去了兩個政治聯盟伙伴,莫迪所在政黨的一些領導人告誡他小心行事。因此,這才有了政府之前的妥協方案。
進入2021年之后,農民的和平示威活動急轉直下,一系列暴力事件接連發生。在此之前,印度政府與農民代表已進行多輪談判,但均以失敗告終。莫迪終于打破沉默。據《印度時報》報道,莫迪總理1月30日主持召開全黨派會議,承諾此前政府提出的將三項新農業法案暫緩18個月實施的建議仍然有效。與此同時,莫迪又稱,這些法律是印度農業實現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他強調政府將繼續以“開放的態度”解決問題。《印度時報》1月31日報道,莫迪在當天的廣播講話中說:“1月26日,印度國旗在新德里受到侮辱,整個國家都為此感到悲傷。”
據印度媒體報道,2020年印度經濟可能大跌7.1%。在疫情沖擊之下,印度農業改革舉步維艱,矛盾重重。重壓之下,“農業三法”到底何去何從,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