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
摘要:目的 分析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SNP)的臨床效果。方法 經80例CSNP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17年7月—2020年6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實驗組實施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分析2組治療價值。結果 實驗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50%、75.00%,實驗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包括住院時間、鼻腔恢復通氣時間、黏膜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P<0.05)。結論 CSNP實施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可取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縮短住院時間、黏膜恢復時間以及鼻腔通氣時間,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黏膜恢復
【中圖分類號】R76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112-02
慢性鼻竇炎屬于臨床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以嗅覺功能異常、流膿涕、頭痛、鼻塞為主要臨床表現,且諸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鼻息肉。近年來,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SNP)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其具有病程長、反復遷延等特點。目前臨床以鼻內鏡手術為常用治療方案,雖能夠有效清除患者病灶,優化其臨床癥狀,但患者在手術實施后極易產生鼻腔出血、鼻腔粘連等不良癥狀,繼而直接影響術后康復。因此研究針對性、合理性治療藥物,與鼻內鏡手術相輔相成,積極規避不良癥狀發生,促進患者病情快速康復顯得尤為重要[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不斷完善,最新研究顯示,鼻內鏡+藥物治療CSNP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積極規避復發率、不良癥狀發生[2]。鑒于此,本文選取CSNP患者實施鼻內鏡+藥物治療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80例CSNP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17年7月—2020年6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男女比例分別為:19:21、20:20例;年齡分別為:20—60歲、21—59歲,平均值分別為:(40.23±1.35)歲、(40.15±1.13)歲;兩組基礎信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昆明)》[3]中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臨床癥狀為頭面部悶脹沉重感或嗅覺減退;(3)患者臨床癥狀持續至少12w;(4)經鼻內鏡檢測鼻腔存在息肉,中鼻道伴有水腫、息肉或充血;(5)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試驗,且簽署知情同意書;(6)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屬于真菌性鼻竇炎;(2)重要臟器功能受損者;(3)依從性者,無法配合治療者;(4)伴有高血壓、糖尿病者;(5)存在語言障礙或精神疾病者;(6)無法順利完成實驗,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實驗組實施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手術方式選擇MeSSerk-linger術式,選擇鼻息肉鉗和圈套器,將鼻息肉摘取,并依據患者具體病情狀況,切除篩泡、鉤突,開放前后組篩竇、蝶竇、額竇,并適當擴張上頜竇口處,術前0.5—5h積極預防性選擇抗菌藥物,靜脈滴注結束后,改為克拉霉素膠囊(江蘇福邦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42,規格:0.25g)口服,劑量0.25g,1次/d,連續治療3—6個月。在手術期間需最大程度保留可逆性及正常黏膜,切除不可逆病變組織。術后第5d開始實施鼻腔盥洗治療,以恢復黏膜纖維系統功能。術后半個月詳細清理鼻腔分泌物及血痂,積極規避粘連發生,緩解鼻腔引流狀況。鼻內鏡手術通常每隔1個月實施一次,主要清除囊泡、息肉、痂皮及開放粘連,并實施鼻內鏡檢查。另術前1w起開始選擇丙酸氟替卡松(葛蘭素史克公司,H20090265,規格:120噴/瓶)噴鼻治療,1—2次/d,1—2噴/次,連續實施3—6個月。對照組僅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未予以藥物干預。
1.3觀察指標
(1)治療標準[4],顯效:鼻內鏡檢查無異常,流膿涕、鼻塞癥狀完全好轉;有效:鼻腔逐漸通氣,臨床癥狀基本緩解,鼻內鏡檢查可見少量分泌液;無效:臨床癥狀未緩解,反而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觀察2組各項指標(住院時間、鼻腔恢復通氣時間、黏膜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2組有效率比較
實驗組有總效率是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0%(P<0.05),見表1。
2.2 2組各項指標比較
實驗組住院時間、鼻腔恢復通氣時間、黏膜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鼻竇炎屬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可歸納為急性、慢性兩種,其中慢性鼻竇炎伴有眼眶、顱內并發癥,且隨著病程時間的延長,可誘發不同程度的鼻息肉。若未予以及時、對癥治療,鼻竇炎患者在黏膜上皮以及T淋巴細胞介導下,易誘發浸潤及腺體增生,直接干擾炎性組織吸收,導致鼻息肉發生率逐漸上升[5]。
目前,臨床以鼻內鏡手術為常用治療手段,在手術期間,需最大程度保留組織,尤其是中鼻甲部位組織。若手術過程中危及中鼻甲或鼻腔組織結構,則鼻腔正常傳輸功能和纖毛運動極易受到損傷,使竇腔內沉積大量膿性分泌物,直接干擾鼻內鏡手術治療效率[6]。而黏膜再生基礎,正常黏膜的保留,其能夠有效促進鼻黏膜功能恢復和上皮化。鼻內鏡手術治療CSNP的術后黏膜病灶性改變,過程大約需3個月,在此過程中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若無法實施有效控制,易產生持續炎癥現象[7]。故在手術期間予以綜合藥物治療,積極規避不良癥狀發生顯得尤為重要。大量文獻證實,鼻用糖皮質激素伴有顯著的抗水腫、規避息肉再生、抗炎等作用,且具有極高的有效性、合理性及安全性[8]。而丙酸氟替卡松屬于作用于鼻腔局部的糖皮質激素劑型,也是臨床廣泛應用的鼻噴霧劑,術前使用能夠有效規避術中出血,緩解黏膜炎癥反應,術后持續實施,還能積極規避息肉復發,抑制鼻竇炎癥。同時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影響較小[9]。但丙酸氟替卡松起效較慢,若要取得最佳治療質量,需長期用藥,通常不少于12w。而克拉霉素屬于一類抗菌譜較廣的抗生素,其能夠有效控制細胞壁合成,導致細菌死亡,且具有半衰期適中、生物利用度高、抗菌廣、肝臟解毒量小、吸收快、對胃腸道刺激小、耐受性佳等優勢。而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住院時間、鼻腔恢復通氣時間、黏膜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充分說明CSNP實施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可取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縮短住院時間、黏膜恢復時間以及通氣時間。
綜上所述,CSNP實施鼻內鏡手術+藥物治療可取得顯著價值,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鶴,李永.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6,44(11):64-66.
[2]包立豪,紀科,李棟,等.真菌感染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0,21(2):172-176.
[3]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昆明)[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2):92-94.
[4]程偉.慢性鼻-鼻竇炎加強藥物療法與鼻內鏡手術聯合圍手術期綜合療法的效果觀察[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6,16(5):337-339.
[5]朱順芳.影響慢性鼻-鼻竇炎鼻內鏡手術預后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6,22(2):91-93.
[6]臧嶺,湯夏冰.鼻內鏡術后采用激素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5):683-684,685.
[7]鄭昊,黃少鵬,陳勇,等.DrafⅢ型額竇手術及帶蒂中隔黏膜瓣在復發型嗜酸粒細胞性額竇炎伴鼻息肉中的應用[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0,34(6):558-561.
[8]周夢夏,孫作珩,查旭東,等.基質金屬蛋白酶及抑制劑影響細胞外基質代謝參與慢性鼻-鼻竇炎組織重塑的機制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20,26(6):717-720.
[9]徐翔,葛亮,劉蓓,等.鼻內鏡術后魚腥草滴鼻液與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聯合局部應用對鼻黏膜組織重塑的影響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0,27(1):43-46.
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玉林?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