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劉亦鑫 陳翠
摘要:從《丁甘仁醫案﹒卷三﹒中風》選取醫案兩則,通過治療比較,總結出丁甘仁在中風治療中,首辨陰陽,確立大法和方向,同時重視化痰、通腑、通絡的應用,獨具特色。
關鍵詞:丁甘仁,中風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169-01
丁甘仁,近代著名醫家,“孟河醫派”重要代表人物,醫術精湛,其醫案更是辨證精詳,用藥靈活,對后世頗多啟迪。《丁甘仁醫案﹒卷三》記錄中風治療醫案六則,其中羅、沈兩則醫案,均記錄了患者多次復診的方藥調整及分析,極有代表性。用藥、辨證,分析條理,一則扶陽,一則滋陰,治療上極具特色,現分析如下:
一、案例1:
羅某,患者年過半百,“陽氣早虧”[1];臨床癥狀表現以言語不清,神志欠清,肢體活動不利。病機為陽氣不足,外感邪風中經腧,營衛閉塞,痰濕隨邪風上升阻于廉泉,神機失用。治法以助陽為本,祛風邪,化痰通絡。方藥如下:
凈麻黃,熟附片,川桂枝,生甘草,全當歸,川芎,姜半夏,光杏仁,生姜汁,淡竹瀝。再造丸研細末化服,一粒。
上方中熟附片助陽,麻黃、桂枝能祛邪風;桂枝、當歸、川芎開痹塞、通絡道;半夏、杏仁、竹瀝化痰。再造丸能祛風化痰,活血通絡。
二診:神志欠清稍改善,原方去麻黃,加枳實炭、炙僵蠶熄風通絡、行氣化痰散結,全方以維陽氣、祛邪風、滌痰濁、通絡道。
三診:諸癥減輕,但右側肢體仍活動不靈,且大便六七日不行,丁甘仁認為:“腑中之濁垢,須陽氣通,而后能下達,經腧之邪風,必正氣旺,始托之外出”。故治療上以黃芪、附子助陽益氣,使正氣旺,以驅邪風,托之外出;瓜蔞、肉蓯蓉、半硫丸等通腑滌痰。其中通腑不用硝黃之屬,而是溫陽通便,以下濁垢。
四診:腑氣已通,神識已清,舌強,言語未能自如,右手足依然不用。丁氏認為:“陽氣旺一分,邪風去一分。濕痰盤踞,亦藉陽氣充足,始能克化”。治療上繼續黃芪、附子助陽氣,祛邪風,半夏、指迷茯苓丸化濕痰。較前方加秦艽、桑枝、牛膝通絡道。在后續治療中還是應用該方案,間以鹿茸、黃芪加量、大活絡丹等治療,用藥至六十余付,諸癥均減。
二、案例2:
沈某,年逾古稀,素來氣陰兩虛; 臨床癥狀表現以舌強不語,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病機為陰虛水虧不能涵木,肝風上旋,挾素蘊之痰熱,蒙蔽清竅,清竅堵塞,不省人事,痰熱阻于廉泉,舌強不語,風痰入絡,左側肢體活動不利。治法:育陰熄風,開竅滌痰。方藥如下:
大麥冬,玄參,羚羊片,半夏,川貝,天竺黃,天麻,陳膽星,竹茹,枳實,全瓜蔞,鉤藤,竹瀝,生姜汁。至寶丹一粒,研末化服。
二診:神志稍清,余癥同前。丁氏以高齡、陰虛,最為堪慮,故在原方基礎上加強滋陰的力量,仿劉河間地黃引子意,伍入大劑生地為君,配以石斛增滋陰之功。
三診:癥狀較前好轉,神志不清改善,仍言語欠清,左手足不用,內風漸平,陰血難復,津液被火煉而為痰,痰為火之標,火為痰之本。陰充則火靖,火靖則痰化。因此還得加強滋陰的力量,故在原方基礎上加西洋參補氣、養陰、生津;同時在方中伍入全瓜蔞通腑。
四診:經過上述治療后,患者神志、言語均好轉,且腑氣行而甚暢,痰熱有下行之勢,左手足依然不用。繼續原方滋陰治療,加杜仲、牛膝、秦艽、桑枝通絡道。
在上述兩則案例中,患者的臨床表現是相似的,都以神志不清、言語不能、肢體活動不利為主要癥狀。但是,丁甘仁根據患者體質不同,捕捉到其本質的區別,首辨陰陽。陽虛、陰虛的差別,也使得在治療上大為不同。這也提醒我們在臨床診療中切勿機械的照搬教材,尤其不能以一方統治某病。要重視患者體質,分清疾病陰陽之不同,掌握住精髓及本質,把病機理清楚,對證用藥。
兩則醫案的另一點不同在于,案例1,丁氏認為是“賊風入中經腧”,另一例病案則是“內風上旋”。有人認為丁甘仁對羅姓患者首診“論治失誤”[2],原因是當成“外風”治療,未將外風、內風區分清楚,因此處方給予麻黃祛風。但整方仍是以助陽為主,在二診中即去麻黃,而且在患者幾次復診的處方中,溫陽始終是貫穿前后。不管外風、內風,丁甘仁始終是將陰陽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來確立治法?!瓣枤馔环?,邪風去一分”、“本癥陰虛,風燭堪慮”,在每次復診中,也是把陰陽作為最主要矛盾。陽虛衛外不固,易感邪風;陰虛水虧不能涵木,則內風上旋,陰陽的虛實才是根本。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上述中風治療的想通之處,那就是重視化痰、重視通腑,重視通絡。有人認為,丁甘仁治中風時,滌痰濁,暢經絡為之大法。他認為中風的發生與痰濁阻塞經絡和清竅有關[3]。通過對其中風及類中的所有醫案記載,確有這樣的用藥特點,這也值得我們在臨床中學習和應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通過對《丁甘仁醫案》的學習,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治病本于陰陽,臨證明辨陰陽,用藥平衡陰陽。一切的治療不能離開這個根本,而是要回歸根本。把握陰陽,方能取效。
參考文獻
[1]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蘇禮等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1-67.
[2]李應峰.芻議《孟河丁甘仁醫案》中風門案一[J].甘肅中醫,2010,23(8):70-71.
[3]王琳,李成文.丁甘仁治療中風經驗[J].河南中醫,2004,24(12):14-15.
作者簡介:劉強,男,漢,1987年12月生,濟南市平陰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心病學
1.平陰縣中醫醫院心內科?山東濟南?250400;2.平陰縣中醫醫院?山東濟南?2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