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瑩
摘要:目的:探究針對急危重癥并發胃腸功能衰竭患者采取防治措施及綜合護理干預模式的價值。方法:本文對2018.01~2020.06我院ICU收治的152例急危重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選出76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模式(常規組),另外76例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采取綜合護理模式實施防治干預(研究組),統計兩組患者胃腸功能衰竭發生情況,評估其生活質量并調查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胃腸功能衰竭總發生率為10.53%,顯著低于常規組46.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常規組;研究組患者對護士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在急危重癥并發胃腸功能衰竭患者治療期間合理采取相關防治措施及綜合護理模式干預,能夠顯著降低患者胃腸功能衰竭的情況,促使其生活質量改善,有助于護理滿意評分提高。
關鍵詞:胃腸功能衰竭;急危重癥患者;綜合護理干預;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198-02
臨床急危重癥患者往往合并多種病癥,導致其機體免疫能力低下且耐受性較差,進而容易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1]。有研究指出,胃腸功能衰竭(GIF)不僅是MSOF首發因素,且其還對急危重癥患者病情進展起到推動作用[2]。由于早期輕度或中度胃腸功能衰竭患者僅表現出便秘、腹脹等輕微癥狀,醫護人員不易察覺,直至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征象(如嘔吐、便血等)時才被引起重視,而此階段大部分患者已進展為重度胃腸功能障礙。本研究將胃腸功能衰竭相關防治措施及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實施于我院急危重癥患者護理工作中,深入探討其應用價值及護理體會,現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案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ICU于2018.01~2020.06收治的152例急危重癥患者臨床資料,根據不同護理模式分為2組,常規組患者男女比例43:33,年齡35~80歲,均值(57.46±3.18)歲;研究組男女比例42:34,年齡36~79歲,均值(57.52±3.09)歲,以上一般資料(P>0.05)。
納入標準[3]:均符合臨床各類急危重癥相關診斷標準;均知曉認可并同意加入此次研究。
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拒絕加入此次研究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方案
兩組均給予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常規組:護士開展ICU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做好基礎護理、導管護理、健康宣教等。
研究組:(1)早期觀察與預防:護理人員及時對患者消化道功能(有無腹痛、便秘、嘔吐及腹部壓痛癥狀,胃殘留情況,脹氣以及腸鳴音次數等)實施監測,檢查其是否發生嘔血或便血。(2)胃腸功能鍛煉:患者入院后禁食,即刻實施胃腸減壓,胃腸減壓管妥善固定并確保其通暢,并對胃液顏色、性質及量進行觀察與記錄。腹脹嚴重者,可借助肛管排氣方式促使胃內張力減輕;患者若存在便秘癥狀,予以緩瀉藥服用減壓。(3)營養支持:臨床醫師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給予白蛋白、血漿等藥物補充,護理人員嚴格遵醫囑用藥。(4)心理疏導:護士及時引導并安慰患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心理應激反應;并積極開展胃腸功能衰竭健康知識宣教。另外,護士還應加強疼痛干預,如適當對患者腹部進行按摩,促使其舒適感提高;協助患者擺放合適體位使其腹部肌肉放松,以緩解生理疼痛感。
1.3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胃腸功能衰竭發生情況。(2)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評分,主要包括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生理職能及心理衛生等方面,分值越大此項功能越佳[4]。(3)滿意評分:調查表為我院自制,總分100分,各項滿分25分,分值越大越滿意。
1.4數據處理
()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行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胃腸功能衰竭發生情況
研究組胃腸功能衰竭總發生率為10.53%,與常規組46.05%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1?所示:
2.2生活質量
兩組干預前無明顯差異(P>0.05),經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生理職能及心理衛生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如表2?所示:
2.3滿意評分
研究組患者對護士技術水準、服務態度、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滿意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如表3?所示:
3.討論
當患者處于危重癥情況時,其機體各功能減退、神經系統也可能遭到破壞,使胃腸道無法正常運動,胃腸道血管發生強烈收縮使得粘膜缺血、缺氧,導致胃腸道細胞壞死;這種情況下機體容易出現便秘、腹脹、急性胃黏膜病變等胃腸功能衰竭癥狀[5]。大部分急危重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導致其認知能力低下,難以準確表達主訴,不利于病情的及時發現,導致胃腸道功能嚴重受損,并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同步發生衰竭現象。既往實施的常規護理干預模式中護理人員因ICU工作任務繁重,往往容易忽略患者胃腸道不良癥狀,故臨床開始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模式。
陳學英、彭琳、韓文軍[6]等人報告中指出,綜合護理干預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有效減少患者胃腸功能衰竭的發生,并促進護患間的關系。急危重癥患者機體處于全身炎癥應激反應狀態,體內炎癥介質水平急劇上升容易導致胃腸黏膜損傷加重,其參與胃腸功能衰竭進程。早期胃腸營養能夠有效鍛煉急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有利于維持消化道功能完整性;另外,護理人員長期給予患者全胃腸外營養,不僅能夠對其消化道功能進行及時且準確的評估,還能夠早期發現問題、同步開展有效防治工作。由于急危重癥患者多伴有意識喪失情況,無法正常進食,但此時其機體正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若長期禁食容易對機體造成較大程度的損傷機體,導致其并發低蛋白血癥。護理人員積極開展科學合理的飲食護理干預措施,為患者提供良好營養支持,確保其營養補給充足,從而增強體質、有助于機體恢復。胃腸道功能主要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活動負責協調平衡,而患者若存在過多顧慮,情緒負面化容易造成此類神經功能發生紊亂,造成腸道平滑肌細胞收縮能力減弱,從而導致胃腸動力下降、功能衰退[7]。護士通過優質心理疏導、全面健康教育以及良好疼痛干預,能夠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幫助其消除恐懼感,有效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胃腸功能衰竭總發生率、干預后各項SF-36評分及護理滿意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充分說明護士及早對患者有無胃腸功能衰竭征象實施密切觀察并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營養支持,可促使其胃腸功能恢復,有效預防胃腸功能衰竭發生。
綜上所述,針對急危重癥患者選擇綜合護理干預模式進行防治,可以有效預防胃腸功能衰竭的發生,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評分,有助于護理滿意情況提升,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鴉明琴,丁永和,趙翔宇.重癥胰腺炎患者胃腸道功能護理干預比較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6):40-43.
[2]王艷,王建榮,柳偉偉,等.危重患者急性胃腸損傷分級綜合預測模型的構建[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3):325-330.
[3]趙芳.生大黃聯合穴位按摩在機械通氣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3):2393-2397.
[4]林飛云.胃腸道功能障礙分級干預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7(9):116-118.
[5]高君梅,師園,井文婷,等.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急性胃腸功能損傷管理模式的構建及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7,32(20):22-25.
[6]陳學英,彭琳,韓文軍.急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衰竭的防治和綜合護理干預[J].護理學,2018,7(01):8-12.
[7]徐萍,倪興梅.預見性護理對ICU重癥患者并發胃腸功能障礙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7):976-978.
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廣西河池?53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