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杰
摘要:目的:分析延續性護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臨床價值。方法:病例樣本取自2019年3月-2021年3月區間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護理模式差異性分組,30例予以常規護理歸入對比組、30例施行延續性護理歸入研究組,對應用效果及臨床價值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干預前,兩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均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均較對比組更低(P<0.05);干預結束,研究組ESCA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干預結束,研究組GQOL-74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6.67%較對比組80.00%更高(P<0.05)。結論: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延續性護理服務,干預效果、價值較高,主要表現在可幫助患者更好控制血糖水平,同時,還能夠提升其自護能力、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服務滿意度。
關鍵詞:2型糖尿病;延續性護理;血糖水平;自護能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207-02
引言
2型糖尿病指因胰島素抵抗或者相對性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類型,“三多一少”為本病典型癥狀,若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伴隨病情進展極易造成多種并發癥,致使治療難度增加、預后結局變差[1]。通常情況下,在院治療期間,因具有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約束,患者血糖水平多能夠維持在合理、穩定狀態,當其出院回家休養時,常會因自身行為不當造成血糖水平的異常波動,從而導致病情進展、加重,增加住院治療次數,因此,臨床需重視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干預[2]。本次研究抽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區間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對不同護理干預應用效果及臨床價值進行比較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樣本取自2019年3月-2021年3月區間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護理模式差異性分組,30例予以常規護理歸入對比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75歲,均值數(54.52±10.36)歲,病程3~10年,均值數(6.51±2.17)年;30例施行延續性護理歸入研究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5~75歲,均值數(54.78±10.27)歲,病程3~11年,均值數(6.69±2.06)年;2組基線資料統計學對比結果:P>0.05,研究可行。
納入標準:(1)病例樣本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指南與標準[3];(2)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真實、可靠;(3)事先知情研究內容、目的,自愿簽訂協議書;(4)研究經過相關部門(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2)存在語言、聽力等功能障礙者;(3)中途脫落或者退出觀察者。
1.2 方法
對比組30例予以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按照科室護理常規展開各項護理工作,一般是在出院時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叮囑定期復診,護理服務終止。
研究組30例施行延續性護理:1)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由臨床經驗豐富的主治醫生、責任護士以及營養師等共同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在患者出院前,全面評估其病情、心理等實際情況,建立個人隨訪檔案,為其制定個體化延續性護理干預方案。2)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方案,首先,建立微信、QQ交流群,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以圖片、文字以及視頻等多種方式每日在群內推送糖尿病相關知識,安排專門人員隨時處理和解決患者提出的問題;其次,每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詳細詢問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況以及用藥和生活行為等,根據恢復情況及時對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和指導;最后,對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患者,護理人員可通過家庭訪視形式對具體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找到影響血糖水平異常波動的具體因素并加以干預,幫助更好將血糖水平維持在合理、穩定狀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血糖水平、自護能力、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血糖水平干預前后分別進行監測,為確保結果有效性,可監測3次以平均值作為評價結果;自護能力采取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定,得分高示自護能力好[4];生活質量通過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評定,得分高示生活質量好[5];護理滿意度利用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評定,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度和基本滿意度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n,%),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血糖水平
干預前,兩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均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均較對比組更低(P<0.05),見表1。
2.2 自護能力
干預結束,研究組ESCA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
干預結束,研究組GQOL-74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見表3。
2.4 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6.67%較對比組80.00%更高(P<0.05),見表4?。
3 討論
2型糖尿病具體病因、發病機制均比較復雜,迄今為止暫未完全闡明,國內外諸多研究普遍認為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其中,遺傳因素主要表現在影響β細胞功能方面,而環境因素則包括年齡、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近年來,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2型糖尿病發生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已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6]。目前,由于疾病病因、機制不明,故缺乏病因治療,一旦患病,需終身接受治療,在這一情況下,護理干預體現出其重要性及獨特優勢。既往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配合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按照科室護理常規展開各項護理工作,當患者出院時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叮囑定期復診,護理服務終止,該種護理模式雖然也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休養和治療時,仍然具有較高護理服務需求,因此,常規護理很難滿足患者真實需求,取得良好護理效果[7]。
伴隨醫療模式、護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延續性護理被提出并廣泛應用于慢性疾病患者中,其應用效果、價值已經得到醫生、患者認可。本次研究:干預前,兩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均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均較對比組更低(P<0.05);干預結束,研究組ESCA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干預結束,研究組GQOL-74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6.67%較對比組80.00%更高(P<0.05);結果說明延續性護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實現較高臨床價值,分析原因在延續性護理通過一系列行動設計,使患者出院后在家中也可以獲得協作性、連續性照護,及時糾正和規避風險因素,進而促進康復,避免病情反復、加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醫療衛生服務成本[8]。
綜上,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延續性護理服務,干預效果、價值較高,主要表現在可幫助患者更好控制血糖水平,同時,還能夠提升其自護能力、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服務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邢曉菡,陳殷鈺,陶海英.以健康教練技術為核心的延續性護理對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21,19(03):511-514.
[2]夏經菊,王海麗.延續性護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36):226-228.
[3]黃宗紅,韋沖銀.2型糖尿病患者行延續性護理對血糖水平、生活習慣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9):147-148+151.
[4]范慧杰,任振娟.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基礎的延續性護理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護能力、血糖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7):3087-3090.
[5]翟敏.延續性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6):74.
[6]邱錦媚,甘志梅,吳柳歡,等.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護患一體化互動式延續性護理方案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14):83-85.
[7]姚玲蘭,徐明莉."糖尿病專項公眾號"在2型糖尿病患者延續性護理健康宣教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07):1231-1232-1233-1234-1235.
[8]侯韶靜.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對其自我護理能力及血糖水平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07):244-245.
無錫惠山區第二人民醫院?江蘇無錫?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