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自1994年發明創新錘撞療法矯正患者旋轉錯位脊椎以來,隨機對上萬例內、外、婦、兒、皮膚等科自身免疫性各種疾病診斷性治療實驗觀察和基礎理論研究結果發現:患者不知不覺的活動力或體位靜力造成脊椎錯位卡壓牽拉矢量力[1]刺激神經,發生的放射線[2]攜帶電荷通過神經系統,向全身單器官或多器官組織傳導放射的強度、頻率、范圍、層次、時間不同;靶器官組織細胞生理功能和電荷轉移增加[3]反應程度不同,導致發生包括癌癥在內自身免疫性各種疾病是基本條件和原理[4]。
關鍵詞:脊椎病源放射線;傳導放射;電化學反應;疾病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356-02
1.目的:
因為醫學對各種疾病發生的因果關系基本原理實驗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不對頭;脊椎神經根或周圍神經受到脊椎異常旋轉矢量力的刺激作用,發生放射線[1]通過神經系統傳導放射細胞電化學反應研究應用巨大缺陷或空白等原因,所以,包括癌癥在內自身免疫性各種疑難病和常見病發生的原因和因果關系基本原理長期弄不通。1994年以來,筆者發明創新錘撞療法矯正患者旋轉錯位的脊椎上萬例實驗觀察結果發現,自身免疫性各種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都是脊椎病源放射線入射靶器官組織細胞電化學反應造成的。脊椎病源放射線致病這一客觀事實基礎理論的確立,認識包括癌癥在內自身免疫性各種疾病發生的因果關系基本原理更加全面、完整、準確、可靠、簡明。為防病治病,減少疾殘,提高人類健康水平走出了一條新路。
2.錘撞療法診斷性治療各種疾病脊椎病源臨床實驗觀察方法
方法:醫者左手持一個健身錘按壓在旋轉偏歪棘突一側,右手持叩診錘,照準健身錘上端以200克左右的力錘撞1至若干下。矯正患者旋轉錯位脊椎,當即再次檢查相關器官組織病痛同時消失痊愈或好轉,腫瘤也會瞬間變軟縮小或消失。人工實驗使復位了的脊椎再次旋轉錯位,相關器官組織疾病同時再復發,腫瘤也會瞬間再增大。
禁忌:脊椎新鮮骨折者禁用錘撞療法,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3.錘撞療法治療各種疾病脊椎病源典型病例介紹
3.1第7.8胸椎病源–慢性胃炎、結腸炎
女,51歲。患者慢性胃炎和結腸炎腹痛、納差、便秘2年。每3-7天排便一次,每次排便常常需要1-2個鐘頭時間,中西醫藥治療無效來診。
檢查:上腹部及左側腹部觸痛,未觸及包塊,無肌緊張及反跳痛。
X光胸椎片顯示:第7.8胸椎棘突向左側旋轉偏歪。
初步診斷:第7.8胸椎病源-胃炎、結腸炎
診斷性治療實驗觀察:以錘撞療法對患者旋轉偏歪的第7.8胸椎棘突,自左側向脊中線連續捶撞各3下矯正治療。
錘撞療法對患者旋轉偏歪的第7.8胸椎矯正治療后,當即再次觸診患者上腹部和左側腹部疼痛癥狀已經消失痊愈。
胃炎、結腸炎人工復發實驗觀察:以錘撞療法對已經復位了的第7.8胸椎,自右側向左側錘撞,迫使第7.8胸椎棘突再次向左側旋轉偏歪。
人工使第7.8胸椎棘突再次向左側旋轉偏歪,當即再次觸診患者腹部疼痛復發。
如此左右多次錘撞第7.8胸椎復位——再錯位——再復位,患者腹痛隨著第7.8胸椎復位——痊愈——再錯位——再復發——再復位——再痊愈。
最后診斷:第7.8胸椎病源-胃炎、結腸炎
3.2第8胸椎病源–結腸炎
女,41歲。患者腹痛腹瀉30天,每天五更時分,必因腸鳴腹痛便急如廁泄瀉,日腹瀉5-6次,每次腹痛重時伴有脊背疼痛。發病后,曾經于縣醫院連續輸液治療28天無效來診。
檢查:患者仰臥位,全腹觸痛明顯,以左腹部觸痛更明顯。未觸及包塊,無肌緊張和反跳痛。
醫者單拇指自上而下觸診患者第8胸椎棘突向左側旋轉偏歪并明顯疼痛。
初步診斷:第8胸椎病源-結腸炎
錘撞療法診斷性治療實驗:以錘撞療法對患者第8胸椎棘突自左側向脊中線錘撞矯正治療共5下,醫者當即有再次觸診患者腹痛癥狀已經完全消失痊愈。
結腸炎人工復發實驗:患者俯臥位,醫者以錘撞法對已經矯正了的第8胸椎棘突,自右側向左側以適當的力錘撞多下,迫使已經回復脊中線的棘突再次旋轉偏歪于左側,患者結腸炎腹痛癥狀果然一瞬間發作。醫者當即再次觸診患者左側腹部明顯疼痛。
如此多次反復矯正或迫使患者第8胸椎再次錯位實驗觀察結果發現,患者結腸炎腹痛瞬間又發作。最終以錘撞法矯正旋轉偏歪第8胸椎治療,患者全腹疼痛癥狀同時消失痊愈。
最后診斷:第8胸椎病源-結腸炎
3.3第7.8胸椎病源-左側腹壁腫物
女,45歲。患者2天前在跑步活動時,突然感覺左側腹壁疼痛,自我觸摸時發現左腹壁有一痛性腫物。
檢查:見患者左上腹壁有一約1.5×0.7cm大小條索狀痛性腫物。醫者右手食指尖觸診腫物,發現以腫物為中心的疼痛范圍約6×6cm。腫物疼痛程度較重,腫物之外組織疼痛程度輕。再觸診檢查患者胸椎,發現第7.8胸椎左側觸痛。
初步診斷:第7.8胸椎病源-左側腹壁腫物
錘撞療法診斷性治療實驗:患者俯臥位,醫者以錘撞法+指針,對患者第7.8胸椎棘突左側軟組織損傷治療不超過20秒鐘時間。
治療后,醫者當即觀察和再次觸診患者左腹壁痛性腫物已經消失痊愈。
最后診斷:第7.8胸椎病源–左側腹壁腫物
3.4第8胸椎病源–腹股溝淋巴瘤
男,50歲,職工。患者兩側腹股溝多發性淋巴瘤3年,曾經病檢為淋巴細胞增生。3年間經過7次手術切除腫大的淋巴瘤。患者自以為淋巴瘤是淋巴結核,堅持每天口服青霉素片等抗菌素藥物治療3年。
檢查:患者臍以下至腹股溝皮膚腫脹增厚粗糙如牛皮,但無瘙癢和屑皮。兩側腹股溝多發性淋巴結腫大,最大的如乒乓球般大小,依次如葡萄、花生米般大小。觸診腫大的淋巴瘤質硬,不活動,輕微疼痛,左側重于右側。
胸椎12×15規格x線片顯示:第8胸椎椎體向左側平移錯位約2mm。
初步診斷:第8胸椎病源-腹股溝淋巴瘤
診斷性治療實驗:1.對平移錯位的第8胸椎自左側向脊中線以錘撞療法、手法、體位法矯正治療。2.對第8胸椎病源左右兩側軟組織以小針刀松解各一針;3以局麻藥物對第8胸椎棘突左右兩側旁開約1-1.5cm處末梢神經滯麻醉治療各一針。
治療時間不超過10分鐘,當即再次觸診患者腹股溝淋巴瘤不僅不再有疼痛感覺,而且硬實的淋巴瘤已經變軟。
第10天復查,原來下腹部腫脹增厚粗糙如牛皮的皮膚已經恢復正常。腹股溝花生米般大小的淋巴瘤已經消失,葡萄般大小淋巴瘤縮小到花生米般大小,最大的乒乓球般大小淋巴瘤已經縮小二分之一。再次對患者胸椎x線影像學檢查,并與前影像片子對比。發現第8胸椎椎體已經復位二分之一,尚有1mm未能復位。
繼續治療實驗:在脊柱牽引情況下,再次對患者第8胸椎病源錘撞法、手法、小針刀、局麻藥物治療。
第13天電話隨訪,淋巴瘤繼續縮小。
數月后,得悉該患者死于“敗血癥”。
最后診斷:第8胸椎病源-腹股溝淋巴瘤
3.5第8.9胸椎病源-蕁麻疹、剝脫樣皮炎、濕疹、神經性皮炎
某男,36歲,甘肅架線民工。患者6年前開始原因不明的引起全身多種皮膚病瘙癢。夜間瘙癢加重,不時抓撓,長期口服中西藥治療無效來診。
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布滿團塊樣蕁麻疹、粟粒樣蕁麻疹;胸部、腹部、腰部、背部皮膚可見多塊巴掌般大小增厚為牛皮樣神經性皮炎,癬的表面布滿白色屑皮和抓痕;腹部可見多塊邊緣清,桃紅色光鮮脫皮樣皮炎。每塊脫皮樣皮炎范圍大約有3×6cm大小;陰囊腫脹,滲出液多。為防止滲濕褲子,患者每天以多層布巾包裹陰囊。因為多年來患者蕁麻疹等皮膚病持續或此起彼伏發生,全身皮膚色暗,找不到一塊正常顏色的皮膚。
X線胸椎片顯示:第8.9胸椎棘突向右側旋轉偏歪錯位程度明顯。
初步診斷:第8.9胸椎病源-蕁麻疹、脫皮樣皮炎、濕疹、神經性皮炎
錘撞療法整脊正骨診斷性治療實驗觀察:患者俯臥位,在牽引脊柱的同時,根據第8.9胸椎錯位的差別,以錘撞療法矯正治療,患者全身皮膚瘙癢當即明顯減輕。
第24小時觀察,蕁麻疹、剝脫樣皮炎、濕疹痊愈,神經性皮炎明顯好轉。
第48小時觀察,所有皮膚病痊愈。
最后診斷:第8.9旋轉病源-蕁麻疹、剝脫樣皮炎、濕疹、神經性皮炎
4.脊椎病源放射線致病基礎理論研究結論:
以上慢性胃炎、結腸炎、腹壁腫物、腹股溝淋巴瘤、粟粒性蕁麻疹、團塊樣蕁麻疹、剝脫樣皮炎、濕疹、神經性皮炎疾病,通過捶撞療法整脊正骨診斷性治療實驗觀察結果,各種病痛的發生和變化,是隨著脊椎病源骨軟組織位移形變卡壓牽拉力的變化而變化。實驗觀察結果百分之百證明,以上各種疾病都是患者第8胸椎病源放射線,通過交感神經傳導放射到不同靶器官組織細胞電化學反應造成的。第8胸椎病源放射線通過神經系統傳導放射到靶器官組織細胞的強度、頻率、范圍、層次、時間不同,細胞電荷轉移增加[4]程度和細胞生理功能和電化學反應[5]程度不同,導致發生各種疾病表現千變萬化。例如,腹腔、盆腔各器官官能性、功能性、炎性、良性惡性增生性疾病[6]等等,多是患者第8胸椎病源放射線入射細胞電荷轉移增加反應造成的。
5.參考文獻:
[1]劉秀蒼?人體電氣生理與疾病《2000年國際中西醫優秀成果精典》十月德國、十一月韓國、十二月澳大利亞,亞太國際出版有限公司772-776
[2]姚啟鈞原著,華東師范大《光學》教材編寫組《光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06,484。
[3]河北新醫大學人體解剖學編寫組編《人體解剖學》1977.11第一版第9
[4]劉秀蒼?腫瘤等等疾病發生的因果關系基本原理?《澳大利亞第五屆2019傳統中醫藥國際論壇中國中醫藥代表團論文匯編》128–133。
作者簡介:劉秀蒼,1952年12月生人,男,漢族,河南省淅川縣籍。中醫學博士,中醫學教授,醫師。研究方向:致力于創新中西醫知識統一中國新醫學,解開包括癌癥在內各種疾病發生的因果關系基本原理難題。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老窩鎮衛生院中西醫全科醫師?河南漯河?4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