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月
摘要:對接受化療、血栓性疾病患者,都存在血小板減少的情況。針對上述患者,檢驗血液微粒是一種評定血小板減少的重要方式。而血液中其他非血液微粒會一定程度干擾血小板計數檢測,致使檢驗結果不夠精準。本文闡述檢測血小板減少狀況、檢測血液微粒狀況,以為臨床檢驗提供可靠參考,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更好診斷與治療疾病,保證患者機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關鍵詞:血小板減少;血液微粒檢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R4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360-02
血液成分中最小的成分細胞就是血小板,其功效就是參與機體的止血與凝血[1]。伴隨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醫療研究的持續進步,研究人士發現,血液中的微粒對血栓產生起著很大作用。精準檢測患者的血小板與血液中微粒,十分利于診斷與治療血栓性疾病,并發揮止血功效。
1.檢測血小板減少狀況
針對疾病或放化療致使血小板減少的情況,應當準確地實施血小板計數。目前,臨床認為,若采集的血液樣本符合要求,應用滿足阻抗法與光散射法的原理的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檢測,當檢測結果顯示血小板計數達到50x109/L,就代表血小板計數結果基本準確[2-3]。若患者血小板計數過低,就說明檢驗時,被非血小板顆粒所影響,出現血小板計數假陽性上升的情況,這時就要考慮檢測結果的精準度。血液中的非血小板顆粒主要成分為紅細胞碎片,其體積極為近似血小板體積,此外其成分還有白細胞碎片、小體積細菌、免疫復合物。通常來說,上述顆粒都會比血小板計數要低,血小板計數大于50x109/L時,這些顆粒的干擾基本可以不用考慮[4]。若血小析計數太低,上述顆粒被計算到血小板計數當中,進而致檢驗結果不夠精準。
1.1比較血小板計數
研究人士展開研究分析健康群體同血小板減少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情況,稀釋健康群體血液樣本到血小板計數在(30~50)×109/L的數值區域,并挑選血小板計數低于30×109L的白血病患者,同時采用不同原理的四種血細胞分析儀分析血標本的血小板計數,這四種原是為二維光散射法、阻抗法聯合鞘流、光散射法、阻抗法。研究結果表明,就健康群體的血樣本來說,四種儀器檢測結果都有良好準確度,CV值在4.6%-9.5%間[5]。同草酸銨參考方法比較,其檢測結果與之基本吻合。就血小板減少的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樣本而言,以光散射法和阻抗法為原理的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出的血小板計數結果,兩者的差異極為突出。同草酸銨參考方法對比,僅有二維光散射法的血小板計數結果與之基本吻合,據此可知,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血液樣本存在異質性。同傳統的一維系統對比,二維光散射法的精準度更高,能夠更有力鑒別血液中的非血小板顆粒[6]。研究人士在分析以阻抗法聯合鞘流、光散射法和阻抗法為原理的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計數的情況時發現,若采用一維系統實施血小板計數,就會因為血液標本中的非血小板顆粒干擾血小板計數的檢驗結果,致使血小板計數顯著過高,然而,會有系統警示的提示[7-8]。所以,使用以上述原理為基礎的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當檢測結果低于30×109/L,系統就會出現警示信號,這時就要采用參考方法校準檢測結果,這些方法有流式細胞儀分析法、草酸銨法[9]。伴隨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年以來,推出新型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計數,大大提升檢測準確度,在檢測血小板減少時,可以獲得精準的檢測結果。
1.2 識別血小板
血液中以下成分同血小板極為近似,即白細胞碎片、紅細胞碎片、某些細菌、免疫復合物的微粒大小,會影響血小板計數檢驗。而借助顯微鏡,可以充分鑒別上述顆粒與血小板。使用血液涂片檢測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將其檢測結果同草酸銨法檢查結果相比,其檢測結果有很大差異。借助顯微鏡展開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計數不精準的原因是惡性細胞漿質體影響所致[10]。接受化療治療白血病患者,其血液中包含許多惡性細胞漿質體顆粒,但血小板計數卻不高,這些非血液被計算到血小板計數當中,致使血小板計數不準確。所以,在檢測白血病患者時,其血小板計數出現異常,就可以借助顯微加以鑒別。
2.檢測血液微粒狀況
在人體血液當中,包括來自不同細胞源的各類微粒,患者機體狀況不同,微粒成分與數目也有所區別。實踐研究指出,血液中微粒有助于診斷與治療血栓疾病,還可以在止血的生理與病理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11]。
2.1血小板微粒
血管壁受損后,血小板會黏附在受損位置,或者因為誘導劑及高切應力的共同作用致使血小板出現活化,以出芽方式釋放,或者偽足的撕裂促使血小析微粒出現,血小板微粒表面的磷脂能夠推動凝血功能,所以,通常認為血小板微粒同患者血管受損時進行止血存在關聯性[12-14]。諸多血栓性疾病及其并發癥,可以顯著提升中患者血液循環中血小板微粒數量,然而其原因臨床還沒有掌握。血小板微粒體積很小,所以,僅能使用電子顯微鏡探查其形狀,再加上血小板微粒包括諸多血小板膜糖蛋白,所以應用免疫學方法就能夠鑒別[15]。
2.2 表達組織因子微粒
實踐研究證實,對比心臟外科手術患者與健康群體,兩者的表達組織因子微粒沒有突出區別,據此可知,機體受損不會很大程度影響到其機體微粒的表達組織因子[16]。分析血小板微?;罨癄顩r時發現,融合蛋白 TAP-SSL5可以有力阻止血小板微粒表面Mac-1的活化[17]。阻止血小板微粒表面Mac-1的活化,可以有力緩解血管受損、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反應,有力改善癥狀[18]。
2.3內皮細胞微粒
研究人士在研究全身性脈管炎患者時發現,同發熱者、健康群體相比,其內皮細胞微粒明顯更高,同時還指出對全身心脈管炎發生,內皮細胞微粒存在特異性,可以作為參考于分析內皮細胞的活化[19]。另外,內皮細胞微粒還可以成為參考以評估脈管炎的嚴重性。對冠心病患者、有冠狀動脈出現狹窄病變者,內皮細胞受損成為惡化病情的重要因素。所以,針對有冠脈病變者,十分有必要監測內皮細胞微粒。分析研究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時,應用凍融與超聲方法對其進行處置后,就能夠提取帶止血功能的顆粒。此顆粒可以在血小板聚集誘導劑的誘導反應的刺激下,產生聚集;據此得出,對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制成血小板膜微??梢杂行Оl揮止血功效[20]。
3.小結
對血液系統疾病,臨床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出血、血栓,而這些并發癥是致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血小板同血栓性疾病、止血疾病有著密切關聯性。
針對血液疾病、血栓性疾病患者,臨床選擇檢測血小板計數,以利于診斷與治療。而一些非血液顆粒會影響到血小析計數。盡管臨床可以利用免疫組法、涂片檢測的方式進行鑒別,然而檢測血小板水平,以及精準地鑒別非血液微粒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這將成為日后研究人士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楊靜.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結果研究[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153-154.
[2]王巍.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3):155-156.
[3]孫宏超.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結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31):191-192.
[4]劉娟.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8):149-150.
[5]胡曉杰.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分析[J].飲食保健,2018,5(14):247-248.
[6]李娜.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1):102-103.
[7]文雯.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分析[J].飲食保健,2018,5(28):23.
[8]趙霞.血小板減少與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結果[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20):3482-3483.
[9]胡吉.血小板減少與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研究[J].飲食保健,2019,6(9):260-261.
[10]董佳.血小板減少及血液中微粒的臨床檢驗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16):116.
[11]鄭丹.3種方法對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抗體的檢測效能比較[J].臨床血液學雜志,2020,33(10):709-712.
[12]任靜,張珠博,門劍龍,等.三種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抗體檢測的診斷性能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9,42(10):848-852.
[13]褚雅歆,郭晗,楊碩,喬蕊.血小板的促炎癥免疫功能與疾病[J].臨床檢驗雜志,2020,38(10):772-774.
[14]楊彬,李會會,王兵兵,等.炎癥性腸病中血小板微粒改變的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20,40(07):466-473.
[15]李磊,侴海燕,范鵬飛,等.富含血小板血漿聯合自體微粒皮移植促進植皮術后供皮區愈合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21,35(04):352-354.
[16]孟磊,陳習超,侯麗瓊,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微粒的促炎作用及其在臨床診治中的意義[J].甘肅醫藥,2020,39(10):885-887.
[17]楊彬,李會會,王兵兵,等.炎癥性腸病中血小板微粒改變的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20,40(07):466-473.
[18]李慶運,曾俊玲,陳煜森.血小板微粒與缺血性腦卒中診療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20,31(08):1041-1045.
[19]路文禹,續薇.微粒在動靜脈血栓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0,24(01):164-168.
[20]馬牧欣,符國平,朱勇德,等.血小板微粒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危險分層及臨床預后的關系[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9,25(05):391-393.
廣西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