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賢 張津京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指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還明確了“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的遠景目標。
一、“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已經具備堅實基礎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發表了兩次重要演講,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過不斷實踐探索,至2017年5月《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綠色化進程。至今“五通”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政策溝通為高質量發展掃清認識上的障礙
加強與合作基礎堅實,與合作體量大、合作意愿強烈的國家間的政策溝通。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已經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2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隨著政策溝通的不斷加強,國際共識亦在持續擴大。
(二)設施聯通為高質量發展筑牢了通道基礎
目前,“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已經基本構建,中老鐵路、瓜達爾港、空中絲綢之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截至2020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近3.4萬列,國內開行城市達62個,其中累計開行超過百列的城市增至29個,境外通達21個國家的92個城市。
(三)貿易暢通為高質量發展構建了載體空間
截至目前,我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其中涉及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11個。2013—202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累計超過8.7萬億美元。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意向成交2015.8億美元。中國各類企業遵循市場化法制化原則自助赴沿線國家共建合作園區,為沿線國家創造了新的稅收源和就業渠道。貿易暢通,有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實現新發展格局的提供載體。
(四)資金融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截至2019年6月底,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在沿線國家累計實現保額7704億美元,支付賠款約28.7億美元,絲路基金實際出資額近100億美元;人民幣國際支付、投資交易、儲備功能穩步提高,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業務范圍已覆蓋60多個沿線國際和地區。資金融通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五)民心相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
“一帶一路”沿線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沿線國家互辦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文物展、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圖書廣播英式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首屆高峰論壇以來,中國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幸福家園”“愛心助困”“康復助醫”等項目各100個。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鋪設了的橋梁,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
二、當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大國博弈更加激烈,世界秩序加快從舊向新的切換。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國際經濟、政治、安全、文化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尤其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和發展構成威脅。面對如此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勢必要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自身發展及推動其他國家的合作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格局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必然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三、“十四五”時期,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堅持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建議》中指出,“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新發展階段下,“十四五”時期,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對于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工作的動力
《建議》要求“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而“育先機”和“開新局”的關鍵就在于創新。“創新”意味著突破舊的定式,是開拓“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市場的動力,有利于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是增強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法寶。
“創新”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合作領域的創新。當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涉及循環經濟、節能環保、食品安全、農業科技、可再生能源利用、城鎮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生態綠色實踐等諸多領域。未來不僅要“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還可以開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建設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創新型領域。
二是創新技術的支撐。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工具,可以實現線上研討、資料收集和數據統計,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合作網絡平臺,在世界疫情嚴峻的形勢下依然可以如期開展“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和合作工作。此外,利用VR、AR、云端等技術手段,可以更高效地發揮展會平臺作用。
三是合作方式的創新。當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方式主要有試點指導、政策交流等。未來可以探索城市結對、項目示范、能力建設、產業對接、籌辦展會和搭建更高效的對話平臺等創新方式,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和合作。
(二)“協調”是“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合作的重要方法
“一帶一路”合作涉及140個國家和地區,決定了“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合作不是一家獨奏,而是合唱共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尊重差異,又要縮小差距,需要以“協調”的方法,加強聯系溝通,開展共商共建,促進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
“協調”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多元主體的溝通。“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工作涉及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和多元參與主體,需要各國、各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金融機構等主體協同配合,共同推進,化解摩擦。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框架下專業領域多邊對話機制。比如,由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聯合國人居署、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就有60余個國家高官代表、50余個城市市長、30余家國際機構、百名中外企業家等參與。
二是促進戰略、規劃和機制的對接。戰略是頂層設計,規劃是布局,機制是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歷史基礎、資源稟賦、宗教文化、制度環境和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需要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頂層協調,“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以擴大國際合作的共識。
三是實現政策、法律和標準的聯通。“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工作涉及不同國家的政策、法規、標準等,不僅要弄懂弄通弄實相關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的差異,而且要加強政策溝通,在“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上下功夫。
(三)“綠色”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綠色”事關人類生存,是建設美麗家園,實現人類福祉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致辭時強調,“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這意味著,只有堅持貫徹“綠色”理念,才能實現“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首先,“一帶一路”區域面積遼闊,“一帶”從沿線到內陸,“一路”跨越了溫帶和熱帶,沿線一些國家自然地理復雜,生態環境多樣,發展方式仍然粗放,亟需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工作中,通過綠色高質量發展經驗的交流互鑒,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
其次,中國正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成果,不僅推動了中國國內的綠色發展,而且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豐富的綠色公共產品,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先機。截至2020年,中國有七座城市入選“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向全球展示了中國城市以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四)“開放”是實現“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的有力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指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建議》明確要求,“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可以說,“開放”是順應發展潮流,在開放中分享發展機遇,有助于構建“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一是在開放的理念下,“一帶一路”朋友圈會越擴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二是在開放理念下,“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在未來開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過程中,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搭建交流平臺,不斷提升國內城市國際合作能力及應對國際經貿摩擦、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能力,繼續通過國際產業對接和精準合作的形式推動外貿與投資,共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在開放理念下,要“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一方面,擴大服務業開放不僅可以進一步釋放國內消費需求,而且可以進一步吸引國際先進服務業要素的集聚,甚至還可以刺激國內服務業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有序擴大服務業開放,特別是文化、旅游、教育、衛生等服務業領域交流合作的深入推進,有助于鋪設民心相通的橋梁。
(五)“共享”是增進“一帶一路”沿線人民福祉的落腳點
“共享”意味著人人享受美好生活,大家共同繁榮發展。2016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國發展新起點 全球增長新藍圖》中指出,“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一是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驗共享。通過各沿線國家、城市加入可持續發展伙伴網絡,通過交流協作和共建共享,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生改善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服務國家對外戰略,利用援外培訓講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援外工作是在各國人民間鋪就“民心相通”之路,更是面向各國講好中國故事的窗口,同時又肩負著推動國際合作的使命。未來要通過打造城市發展專題的援外經典項目,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與成果,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和經濟增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