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格羅寧根省的一村莊維爾德范克(Wildervank)發生了震源深度為3公里的1.5級地震。
當地的村民反應都聽到了沉悶的重擊聲,房屋也在跟著搖晃。而地震在當地并不算偶發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指向了一處—該地區多年的天然氣開采史。
荷蘭的大選月選前辯論中,針對是否建新核電站、建在哪里的討論,看守內閣首相馬克·呂特的一句“可以考慮格羅寧根省”,讓這個荷蘭北方省份的人民瞬間炸了鍋。
核電站雖然經濟效益好、清潔度高,但一旦發生泄露,即使可能性再小,后果也是災難性的。
偏巧呂特這番話發表沒幾天,就是日本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十周年紀念日。
福島核電站對當地帶來的消極影響連續數日出現在荷蘭主要的新聞頻道,更是為針對新核電站的討論加了一把火。
其實格羅寧根人對核電站如此敏感,除了安全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因素:不想再做荷蘭能源的“奶牛”——一方面做著全國能源的大本營,另一方面卻要獨自承擔能源開發帶來的種種后果。
自1959 年在該省東部的斯洛赫特倫(Slochteren)發現了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田,六十年來,格羅寧根省(以下簡稱“格省”)為荷蘭輸送了80%的天然氣。
不僅荷蘭百姓取暖、洗澡、燒飯要靠格羅寧根,荷蘭政府也離不開天然氣田帶來的收益。
根據荷蘭中央數據局(CBS)的統計數據,1965年以來在格省的天然氣開采帶來的財政收入共計4168億歐元,而荷蘭2018年的財政總收入為3370億歐元。
20世紀80年代中期,天然氣開采一度占到中央政府年度財政收入的10%。
大筆大筆的收入流進了中央政府的錢包,可要再掏出來花在人民身上,并非易事。
荷蘭的地區貧富差距并不算駭人,但格省被視為貧困大農村也的確是荷蘭人心中常見的刻板印象。
格省人也常愛自嘲:開采天然氣給中央政府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可是一條阿姆斯特丹-格羅寧根高速鐵路,提案了二十幾年,卻每次都在最后的預算環節,因為花錢太多被否決。
天然氣造福了荷蘭民眾的日常生活,格省人民卻為此沒少遭罪。
天然氣的開采帶來了隔三岔五的地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格省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幾十場地震,雖然震級通常不高,但足以把人半夜震醒,或者在屋子的墻上留下一道道裂痕。
即使近十年來格羅寧根省已經在逐步減少天然氣開采,但地下被抽空造成的壓力不平均,不是一時可以修復的。
在2020一年之中發生的地震仍有69場。該省北方部分城鎮的房屋受損程度已經非常嚴重,無法修復,只能把大批居民安置在臨時住房,把震壞的舊房子推倒重建,工程量巨大。
老百姓不會勤奮地查看政府財務報告的各項數據,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沒有得到保障。
住在一個似乎不受重視的地區,伴隨著讓人膽戰心驚的地震,在格省的大多數人早厭倦了這種被迫“舍己為人”的生活,自然從心理上不會希望建一座核電站,再重蹈天然氣的覆轍。
目前,格省已經決定在2035年徹底關閉天然氣田。
不僅因為地震,也是因為這種60年前被視為清潔的能源,如今已經不再符合環保標準。不過省政府的能源結構調整計劃書中也沒有核能的身影。
既不要天然氣,又不要核電站;既要考慮環保目標,又不能降低居民的生活質量。格省又有什么顧全兩頭的措施呢?
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格省決定從加強房屋隔熱和使用新能源方面入手,一方面減少居家整體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讓消耗的能源盡量清潔。
根據房屋建造的不同年代,具體的實施措施也有所不同。以格省省會格羅寧根市為例:
荷蘭20世紀紀90年代后建造的住房隔熱系統基本比較完善,一般都會配有雙層玻璃,墻體、閣樓等也都做了隔離措施,保證冬天屋內的熱氣盡量少地流逝。
房頂上通常也安裝了太陽能板,其供電量基本足夠普通家庭自用。這樣的房屋可以用電暖取代天然氣取暖。
一些近幾年建造的房屋還會配地熱泵,利用地下的熱量為房屋取暖。
總體來說,這類房屋要么建造時就已經使用了新能源系統,要么只需經過簡單改造,就可以擺脫天然氣。
有五六十年歷史的房子,需要做的工作相對比較多。
一方面,改善房屋的隔離效果很重要,國家和省政府會對此提供相應的隔離補助,居民可以自己選擇隔離墻體、更換單層玻璃等。
但是出于建造年代的限制,這類房屋隔熱效果的改進空間有限,用電代替天然氣的話,取暖的花費也會因此上升。
對此格羅寧根市區選擇了利用數據中心冷卻后產生的余熱。
市區幾個地方建造蓄熱站(WarmteStat),將數據中心冷卻設備產生的熱量儲存起來,然后通過地下鋪設的管道運送到居民家中。
目前市區一部分地區已經在計劃管道的鋪設。因為要掀地挖溝,各區也會邀請市民參與到計劃過程中,廣泛征集意見,盡量減少施工給居民生活帶來的不便。

清潔能源
在格羅寧根市的最中心,不少房子都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
那時的房子建造都只有一層墻體,沒有做隔熱的可能;房頂小又不結實,裝太陽能板也是挑戰;而且市中心街道窄,來來往往的自行車、汽車也很多,挖地鋪設新管道代價實在太高。
針對這些房子,格市市政府的計劃是保留原有的燃氣管道和配套系統,只改變輸送的熱源。
除天然氣外,格羅寧根省的造糖工業也很發達,造糖產生的廢料,還有生活中的廚余垃圾等生物質,都可以用來生熱,變廢為寶。
不過這種方式生產的熱量規模有限,而且不能完全做到二氧化碳中和。
格市目前也在探索用分離水中的氫元素,希望這種清潔能源最終能夠取代生物質,更加穩定、環保地提供熱源。
天然氣開采帶來的種種包袱,一定程度上促使格省必須在能源創新方面走在前面。
積極探索其它形式的替代能源之外,格省也已經提出了相對完善具體的能源結構調整計劃。
百姓雖難免擔心替代能源的價格和取暖效果,依舊對去天然氣化表示支持的態度。
無論是為了環保,還是為了更好地居住體驗,希望在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格省能在未來15年擺脫傳統能源產地、地震高發區的帽子,成為清潔居住的榜樣。(綜合整理報道)(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