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明確指出,“期望到2030年,能夠將死于非傳染性疾病人數減少1/3。”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導致人類因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風險因素,并及早開展相關干預措施。
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所謂自然流產(流產的官方術語),指的是“當胚胎或胎兒尚無自然生存能力,未使用任何人工方法,而因某種原因自動脫離母體排出”。自然流產是妊娠中極為常見的不良后果之一,在所有妊娠結局中占據的比例約為12%~24%。


孕婦側影
那么,這種對人體健康有著很大影響的妊娠結果是否會造成過早死亡呢?
那么,這種對人體健康有著很大影響的妊娠結果是否會造成過早死亡呢?
此前,已經有大量研究數據表明,有流產史的女性更有可能在后期患上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等,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沒有充足的證據能夠確切揭示出流產與過早死亡之間的聯系。并且先前的研究大多缺乏相關因素的詳細數據,例如,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其他妊娠并發癥史,并未將飲食、吸煙、身體活動等生活方式因素考慮在內。
為了克服這些局限,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組成的科研團隊開始著手調查流產與各種風險以及過早死亡之間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妊娠結局的婦女,曾經有過流產經歷的婦女早亡(70歲之前)的概率更高,且多死于心血管疾病。
該項研究發現于近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標題為《所有原因的自然流產和特定原因的過早死亡之間的關聯:前瞻性隊列研究》。
他們將參加護士健康研究I I 的101681名女性護士的數據作為核心研究資料。護士健康研究II是一項針對育齡婦女(25歲~42歲,基線為25歲~42歲)的前瞻性群體研究,持續跟蹤了大約30年。在隨訪期間,這些婦女每兩年需要填寫一次問卷,如實填寫懷孕及其結果、生活方式因素和健康相關狀況等。

根據101681名婦女首次自然流產的年齡,對所有原因和引起特定過早死亡的風險進行調整的危險比
分析數據發現,在長期觀察的101681名女性中,有26102人(占比25.6%)妊娠是以流產告終。在24年的隨訪中,有2936名婦女過早死亡,其中1346人死于癌癥,269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并且,有流產史和無流產史的婦女因病死亡的概率相當, 兩組的死亡率均為1.24/1000人,但經歷三次或更多流產以及在24歲前發生首次流產的婦女的死亡率更高,分別為1.47/1000人,1.69/1000人。
在考慮了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和飲食、生活方式特征后,研究人員最終得出結論:流產的婦女比未流產的婦女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9%,尤其是進行過反復流產和生育早期流產的女性,后來早亡的趨勢更為明顯。
當對特定原因死亡率進行評估時,流產與癌癥導致的過早死亡無關,但是與心血管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有著極強的關聯性,死亡風險高達48%。
該團隊指出該項研究屬于觀察性研究,因此只能找到并驗證事物之間的關聯,而無法確定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所以無法確定自然流產究竟是加快了過早死亡的發生,還是僅僅暴露出了早已存在的健康風險。并且,他們發現人工流產與心血管疾病死亡沒有關聯,這表明自然流產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標志,而不是過早死亡的原因。
但是,由于隨機讓婦女經歷自然流產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將違背道德倫理的要求,因此,通過高質量的觀察研究和長期隨訪得到的數據,很可能仍然是觀察自然流產和早死風險之間聯系的最佳證據。
其次,他們此次的研究對象大多數是非西班牙裔白人婦女,而且所有參與者都有相同的職業和類似的學歷,因此該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適用于其他種族或族裔群體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
最后,由于研究中的死亡案例相對有限,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們對死亡原因的準確估計。
這一研究的優勢在于囊括的樣本規模足夠大,廣泛的隨訪期還覆蓋了大多數婦女的生殖壽命,這樣一來,研究人員就能夠全面了解并排除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諸多因素,包括各種生殖特征,生活方式和健康等。
他們表示,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自然流產可能是女性未來健康風險的早期標志,包括過早死亡。并且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確定自然流產與女性長期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背后的機制。(摘自美《深科技》)(編輯/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