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根據工作計劃,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組織全國專業纖檢機構開展了2020年度絮用纖維制品市場監測專項工作。工作開展以來,全國19家省級專業纖檢機構和4家纖維及纖維制品檢驗檢測機構分別參與了抽樣和檢驗等重要環節,圓滿地完成了本年度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測各項工作。

2020年,根據工作計劃,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組織全國專業纖檢機構開展了2020年度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測專項工作。工作開展以來,全國19家省級專業纖檢機構和4家纖維及纖維制品檢驗檢測機構分別參與了抽樣和檢驗等重要環節,圓滿地完成了本年度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測各項工作。


一是集中全國專業纖檢的力量。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制發了《關于開展2020年度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測專項工作的通知》(中纖質法發〔2020〕11號),對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省級和地市級專業纖檢機構的職責和任務進行了明確,對被監測抽樣企業名單的確定、樣品抽取、樣品流轉、檢驗和復檢以及情況匯總上報等工作環節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時間限制。為突出省級機構在全省轄區內發揮業務領導作用,通知要求各省級專業纖檢機構可以組織地市機構開展監測的相關工作,并招投標確定了4家纖維和纖維制品檢驗機構開展了樣品檢驗。
二是集中開展線上制品質量監測。自今年年初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消費品成交量迅速飆升,相應的質量水平、質量問題愈發受消費者關注,在線上消費成為新常態、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新要求的背景下,本次采樣集中針對當前市場上成交量較大的天貓Tmall、京東JD、拼多多、蘇寧易購、唯品會5個平臺實施,以隨機采樣方式監測被子(有被套,非明示為蠶絲被)和蠶絲被的市場狀況和質量水平。
三是規范采樣流程,創新電子抽樣單流轉。本次監測嚴格規范采樣和檢驗流程,由19家機構在限定價格區間內隨機采買,抽樣單詳細記錄樣品信息、經營者信息和購樣憑據等。首次采用電子抽樣單流轉,電子抽樣單生成后打印附于樣品外包裝,電子版統一傳送檢驗機構。該流轉方式既提升檢驗機構信息錄入的效率,又便于抽樣信息的數據收集和匯總,是本次采樣的一次嘗試。
一是抽樣與檢驗分離,確保監測結果公正公平。優化檢驗機構遴選機制,通過公開招標方式,擇優選擇符合條件的技術機構開展監測工作。打破原有同一家檢驗機構既抽樣又檢驗的工作模式,抽樣與檢驗由不同主體實施,確保檢測結果的公正性。
二是發揮省級機構的組織作用,維護專業纖檢機構的工作機制。延續了以往專業纖檢機構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省份專業纖檢機構在地域、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優勢,緊密聯動,相互交流,高效地完成了樣品的采集和數據檢測以及結果的報送。
三是突出監測電商平臺銷售產品質量。電商平臺產品零售額近年來不斷刷新,線上產品質量狀況和線下產品相比,情況更復雜多變,線上產品質量監測必要性突顯,也是市場監管的重要內容之一。去年已經做了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今年繼續加強了電商領域的監測力度,特別是后疫情背景下,做好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測工作尤為重要,通過調整和加強,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的需求,滿足了市場監管工作的需要。
本次質量監測最終共抽取437件樣品(不含安徽數據),其中蠶絲被94件,被子(含棉被、羽絨被、羊絨被)343件。對照本次質量監測設定的檢驗項目,共有306件樣品(包括內在質量和標識)合格,合格率70.0%,其中蠶絲被83件合格、合格率88.3%,其他被子223件合格、合格率65.0%。分別按內在質量、標識計算,內在質量合格的410件,占總監測基數比例為93.8%;標識合格315件,占總監測基數比例為72.1%。

本次質量監測中,僅27個批次產品不合格,未出現甲醛、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色牢度(耐水、耐汗漬、耐干摩擦色牢度)、異味等項目不合格,僅1個批次產品檢出pH值超標。與2019年質量監測結果相比,內在質量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被子產品不合格項目主要有pH值、短纖維含量、面料纖維含量、絮用纖維原料要求(含填充物纖維含量不合格)、使用說明(標識)、絨子含量,其中使用說明(標識)合格率最低,僅為67.1%。蠶絲被產品不合格主要項目為纖維含量、熒光增白劑、質量偏差率、含油率、使用說明(標識),其中使用說明(標識)合格率最低,為90.4%。
本次質量監測共發現不合格131件,其中標識不合格122件,占總不合格比例為93.1%。目前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標識要求是明確的:GB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雖于2017年轉為推薦性標準,但并不意味著產品標識可以沒有規矩,甚至隨意而為。《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對產品標識有明確的要求,GB 18383明確要求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標識應當符合GB 5296.4的規定,178號令中第四條、第十二條、第三十二條有明確的義務和法律責任規定。從本次監測結果來看,部分生產企業對于標識的相關要求認識仍然不到位,部分產品標識缺陷嚴重。

本次質量監測共計發現使用禁用填充物原料13件,天貓、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等4個電商平臺均存在使用禁用填充物原料情況。經過多年治理,線下制售“黑心棉”問題已基本得到有效遏制,線上“黑心棉”問題卻日漸浮現,由于線上產品質量問題追溯困難,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該問題尤其值得監管部門高度重視、密切關注。
本次監測的產品中,大部分能按照國家、行業相關要求,正確選擇執行標準,但標準版本不正確、標準年號錯誤、僅標注強制性標準等現象依然存在。蠶絲被產品主要明示執行標準為GB/T 24252—2009《蠶絲被》,占比86.2%,雖然新版國家標準GB/T 24252—2019《蠶絲被》已于2020年5月1日起實施,但明示執行該標準的蠶絲被產品還較少,僅9個批次,占比9.6%。新版國家標準GB/T 24252—2019《蠶絲被》相比前一版標準來說,新版標準對蠶絲被的質量要求更為嚴格,但從監測結果來看,熒光增白劑檢出比例相對較高。隨著新標準的實施,應加大對熒光增白劑項目的持續關注。標識方面,蠶絲被產品未嚴格按照標準要求標注絲綿長度、標識蠶絲種類或含量與實際不符等現象仍然存在,反映出生產企業對于蠶絲被產品的特殊要求認知的缺失。
本次監測采樣對象為國內主要的電商零售平臺,根據電商智庫網發布的數據,2019年成交額占比分別為天貓50.1%、京東26.51%、拼多多12.8%、蘇寧易購3.04%、唯品會1.88%,合計總占比達到了國內電商平臺的94.33%,產品質量狀況能夠直接反映目前我國電商產品的整體水平。從監測結果看,線上銷售的絮用纖維制品相比線下銷售,內在質量基本一致,但標識質量水平較低,電商平臺銷售的產品在產品名稱、功能宣傳等方面往往存在夸大現象,因此電商平臺銷售的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和宣傳真實性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標識內容方面。電商平臺自身應不斷建立并完善機制,發揮更大的監督和引導作用。

(一)優化樣品采集等監測方案設計。本次監測采集的樣品特別是蠶絲被樣品相對集中在一些知名品牌上,樣品覆蓋面和代表性還存在一定不足,限制了監測結果的應用,監測方案應更多結合電商平臺特點,進一步完善質量監測方案的設計,將產品銷量、消費者評價等納入設計因素,提高質量監測的有效性。
(二)提高互聯網+質量監測信息化水平。推動質量信息大數據建設,盡快搭建統一的消費品質量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監管部門提供數據查詢和決策參考,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質量信息,為消費品生產經營企業提供質量信息大數據查詢服務;同時加強互聯網數據及各電商平臺銷量、投訴等數據的應用分析,動態掌握消費者投訴和輿論關注焦點,實現靶向監測。
(三)發揮質量監測職能助力質量提升。進一步完善風險監測相關制度建設,加強風險監測的組織實施,增強風險監測針對性和科學性;以消費者關注的“產品”為中心,與市場、消費者、政府部門進行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基于監測結果的信息發布機制,并使質量監測結果能夠作為市場監管部門約談、問責,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客觀依據;借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激活優勝劣汰規則,促進形成以質量謀發展的社會質量共建態勢。
(四)拓展線上和線下兩個監測領域。一是加深對現有絮用纖維制品領域的監測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創新監測方法,推進產品質量監測線上線下一體化。二是逐漸延伸監測對象,由絮用纖維制品到覆蓋日用紡織纖維制品,全面掌握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發揮更大的技術支撐作用。
(五)落實電商平臺及所屬質量主體的質量責任。一是完善電商企業入駐質量管理制度。切實發揮監督和引導作用,規范電商經營主體日常經營行為、強化質量主體責任意識,掌握相關被子、蠶絲被等經營產品的標準要求。二是進一步完善電商平臺抽樣制度的建設。結合電商平臺特點,重點監測銷量大、差評率高的產品。避免出現因為電商企業不能提供發票、拒絕發貨等原因無法采樣而間接逃避監管的現象。三是進一步加強與電商平臺的溝通,搭建質量檢測和技術咨詢平臺。通過聯合檢驗機構、消費者協會等方式,加大對電商銷售企業的宣貫培訓,不斷提高電商企業的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促進電商產品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