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繭生絲質量監測是纖監系統機構改革后面臨的全新課題,是在履行纖維質量監測職能基礎上,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前提,對產業質量監管關鍵之處的創新與完善。近日,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公檢二科科長馬翠在接受《中國纖檢》采訪時,介紹了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在蠶繭生絲質量監測試點工作中可借鑒的經驗。
繭絲綢產業是山東省傳統特色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東省地處北緯34°25′~38°23′,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溫濕度適宜,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發展桑蠶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及氣候優勢,因此山東省也是優質繭絲綢生產和出口重要省份。其部分地區桑蠶業發展,已成為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和出口創匯的重要手段。
本世紀初,山東省繭絲綢產業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并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不但有育種、養蠶、收烘、繅絲、織造、印染、服裝、進出口貿易等相關企業,還有蠶品種研發、產品研究、儲運、質量檢測、化學助劑、絲綢學校等輔助產業機構。然而,隨著國家“東桑西移”產業政策落地,山東省繭絲綢產業“體量優勢”不再,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逐年下降,繭絲產業整體規模縮小,鮮繭和生絲產量均有下滑。但另一方面,山東省繭絲產業經過近年產業結構調整,其生產格局有明顯變化,繭絲產業集中優勢區域變得更為清晰,形成日照、泰安桑蠶產業帶。
馬翠介紹,日照和泰安是山東省桑園面積比較大的兩個地市,桑園面積分別在7萬畝和2萬畝左右,繅絲生產企業13家,擁有各類型自動繅絲機50多組(2萬緒),生絲加工能力2500噸/年,主要生產4A級以上生絲。多年來,山東省一直致力于保育桑蠶種質資源和完善桑蠶品種資源庫。山東廣通蠶種集團是目前國內同行業中生產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力量最雄厚的蠶種專業化集團公司。2020年,該公司在山東省內發種量12萬張左右,省內主推桑蠶品種為華康3號、雄蠶、菁松×皓月、三眠蠶等4種;其中,雄蠶和華康3號兩品種發放量已占發放總量一半以上。
山東省內主要蠶繭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日照、泰安、臨沂、濰坊、淄博、菏澤、濟南等地市,目前省內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形式開展規模生產企業15家左右、蠶繭收購站100個左右。此外,山東省生絲產品多以白廠絲為主,大多在國內銷售,部分高檔生絲出口日本、韓國、歐洲等地。
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原山東省纖維檢驗局)桑蠶干繭公證檢驗實驗室是全國現有16家桑蠶干繭公證檢驗實驗室中,第一個通過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原中國纖維檢驗局)驗收的實驗室,2011年成立國家繭絲綢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技術水平保持國內領先,是國內同類實驗室中技術權威機構之一。鑒于山東省繭絲綢產業鏈的完整以及當地設有國家繭絲質檢中心的技術能力,2019年10月,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在前期調研論證基礎上,確定以山東省為試點開展蠶繭生絲質量監測工作,旨在通過對兩省域內繭絲綢產業鏈桑、蠶、繭、絲等環節開展質量調查、公證檢驗、抽樣檢驗等多種形式質量監測工作,來掌握產業發展現狀。尤其通過開展常規監測、關鍵點監測、特殊內容監測,來構建蠶繭生絲質量監測工作體系,找到產業質量提升途徑,為全國行業質量監測工作開展提供范例。

2020年6月,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根據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工作部署,制定了《山東省2020年度蠶繭生絲質量監測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蠶繭生絲質量監測工作試點范圍、監測機構和試點企業、監測環節和重要節點等內容。其中試點區域包括山東省繭絲綢產業鏈相對集中的地區,同時兼顧零星產區及鏈條殘缺地區;監測區域有泰安、臨沂、日照、青島、淄博、煙臺、威海、濰坊、菏澤等地區;監測機構分別為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泰安市纖維檢驗所、臨沂市纖維質量檢驗監測中心;試點企業為山東省繭絲公檢企業和繭絲環節其他生產企業。
主要監測環節:植桑環節,以地市為單位調查桑樹品種及適應性,桑園面積及年度桑園面積變化情況,并具體到鄉鎮;蠶種環節,主要是加強與蠶種廠聯系;鮮繭環節,主要對鮮繭收購環節開展質量監測活動;干繭環節,在非主產區通過調查和抽樣檢驗監測干繭產地、品種、繭期、重量、來源、質量狀況等基本信息,主要產區干繭質量監測則直接采信公檢數據;生絲環節,在非主產區和零星地區,通過調查和抽樣檢驗了解生絲質量、產量、主要流向、流通渠道、行業及貿易的基本情況。
在《山東省2020年度蠶繭生絲質量監測工作實施方案》確立以后,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以《方案》為行動指南,組織泰安纖檢所、臨沂纖檢所等地市機構,對產業鏈中桑、蠶、繭、絲各環節實施質量監管;還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抽樣檢驗、實地監測等形式,深入產業鏈各環節,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繭絲質量監測工作就此全面展開。
馬翠告訴記者,《方案》確立后,針對省內繭絲產業實際情況,山東纖監中心先從基礎工作做起、從植桑養蠶質量監測做起,通過關鍵點監測明確植桑品種以及養蠶關鍵期管理方案來提高蠶繭質量。她坦言,質量監測工作情況千變萬化,只開展公證檢驗,工作面偏窄、手段相對單一,不能滿足復雜工作需要,采用質量調查、公證檢驗、抽樣檢驗、咨詢等多種形式,更利于全面客觀掌握省內繭絲產業發展現狀。
公證檢驗是質量監測的手段之一,根據公檢結果進行貿易結價,給交易雙方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對維護交易雙方的利益、規范交易秩序、方便貿易結算、降低交易成本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公檢數據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指導提高繭絲產品質量的管理中,幫助繭站加強內部質量管理,使企業對蠶品種優劣認識明確,為設計生產工藝提供參考依據,幫助企業加強原料采購質量控制、調整生產工藝提供參考;對可能引發的質量問題及時提供預警,幫助企業避免經濟損失等等。
然而,要促使區域內繭絲產業質量提升,找準產業質量提升關鍵點,顯得尤為重要。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閻思進的調研發言啟發下,在監測四處的指導下,多次集體研討后提出:山東省提升蠶繭生絲質量關鍵點在于“植良桑品種、優化蠶品種、加強簇中管理”這一設想,這也是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在赴省內重點產區日照、泰安、臨沂及零星產區濰坊、淄博等5地開展質量調查、公證檢驗、抽樣檢驗等多種形式質量監測后,提出的頗有針對性的設想。
馬翠稱,這是結合山東省內繭絲綢產業布局所設計,具體關鍵點監測為:一是山東省纖監中心在莒縣及日照地區開展桑品種、蠶品種關聯性即同一品種桑樹飼養不同品種蠶、不同品種桑樹飼養同一品種蠶所對應繭質質量狀況關鍵點監測;二是臨沂所、泰安所分別在莒南縣澇坡、泰安岱岳區開展不同簇中管理方式導致鮮繭、干繭質量差異關鍵點監測。
在關鍵點監測具體實施過程中,山東纖監中心堅持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的工作準則,分別在春蠶、夏蠶、秋蠶三季,開展關鍵點質量監測工作,并通過對抽取樣品檢驗及數據比對分析,得出監測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結論,以此驗證之前監測關鍵點不但找得準確而且合適,為探索產業質量提升途徑,積累了寶貴經驗。
為直接收集一手資料,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繭絲監測工作組還深入到實地走訪查看,桑園、養蠶大棚、繅絲車間,全是產業鏈最基礎環節。在走訪過程中,她深切感受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通過實地調研才能找準質量突破口,優化監測著力點。尤其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狀況不同,通過參觀、調研才有更直觀的對比,對整個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認知更深。”在她看來,質量監測工作針對整個繭絲產業鏈,光靠纖監機構唱“獨角戲”行不通,只有在企業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開展好質量監測工作。
在實地走訪養蠶大棚過程中,馬翠印象最深的是在臨沂市莒南縣澇坡繭站開展的簇中管理監測。“按照中心指定繭絲質量監測工作方案要求,在莒南縣絲綢公司及澇坡繭站積極配合下,臨沂纖檢所精心選取了簇中管理好和差的養殖戶,分別作為試驗對象,并對養蠶大棚面積、養殖棚層高、通風、溫度、濕度、衛生狀況都做了監測。”
她解釋,從熟蠶上簇結繭到采繭經過這段時間稱為簇中,簇中管理就是在這段時間對結繭環境進行管理。吐絲就好比是蠶寶寶的工作,蠶寶寶是有生命的,對工作環境要求很高,必須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才能有好心情工作,結出蠶繭才能優質高產。如果簇中高溫多濕或低溫多濕,以及不通風或通風不暢乃至沒有通風,其解舒率等繭質指標都會明顯下降。
尤其,簇中管理不同對蠶繭質量影響特別大。簇中管理好,蠶室便通風好、排濕好、干凈衛生,蠶繭結繭率較高、個大均勻、顏色白、光澤好,下繭少;簇中管理差,蠶室則不通風、悶熱、衛生條件差,蠶繭個小、質量不勻、顏色暗、黃斑繭較多,下繭較多。
2020年6月24日,在分管領導都占元的帶領下,監測工作組實地參觀了澇坡兩戶蠶農的養殖大棚,對簇中管理的好壞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可謂對比明顯、立見高下,其中一戶大棚干凈整潔、通風良好、養殖環境比較舒適;另一戶大棚臟亂差、通風不好、光線陰暗,養殖環境明顯較差,結出的蠶繭也質量堪憂。”這也使她意識到簇中管理對繭絲質量提升的意義所在。
在山東省繭絲綢產業發展中,“龍頭加工企業+基地(蠶農合作組織)+農戶”發展模式,運行較為成功。據悉,此模式目前已被國務院推廣。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龍頭企業把分散的個體農民集合起來,共同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實現自然風險、技術風險、政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在實地走訪調研中,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以省內繭絲綢行業大中型企業為調研對象,了解到這種發展模式目前所存在的困難。馬翠表示,在調查中發現,雖然這種模式已被廣泛推廣,但目前還存在一些發展隱患,主要表現在:
一是龍頭企業承擔風險巨大,需要政府在稅收、貸款等方面多提供支持。因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的關鍵是拉動“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山東省繭絲行業較大的龍頭企業是日照海通、莒縣海通和泰安絲綢集團。這3家企業在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維護行業向好發展、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企業直面市場、受市場沖擊就會比較大,為了保護農民不受損失,企業就要補貼農戶。然而,2020年莒縣海通需要以保護價收購蠶繭,僅此一項公司就要多付出1000多萬,而目前經營風險主要由龍頭企業來承擔,如果龍頭企業發展后繼乏力、經營不善,對整個產業將是致命打擊。
二是缺乏發展活力。現在蠶繭飼養戶平均年齡偏向中老年勞務者,知識儲備更新遲緩;而且蠶繭飼養勞動強度大、自動化程度低,無法吸引年輕人從事此行業,長此以往,產業的長遠發展便無從談起。三是要加快養殖技術創新,提高單位投入產出量和勞動生產率。針對目前勞動力缺乏情況,要盡快向集中化、規模化、自動化養殖發展;要向土地要效益,采用多種經營提高回報率。不過,2020年莒縣海通公司通過推廣“省力化伐桑新技術”,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成本;還通過推廣“夏蠶冬菇”生產模式,提高了經濟效益,這兩項創新對產業來說,都是向好發展。
馬翠還談道,在四川省繭絲產業發展中,最近出現了新的模式。主要是在政府主導下,將農民的土地流轉由企業統一進行管理,讓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她認為,這也是更高層次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管理起來更加順暢,可以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巨大需求。
根據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關于在《山東省域開展蠶繭生絲質量監測工作試點的通知》,繭絲質量監測試點周期是從2019年10月始至2021年12月止,為期兩年。如今,繭絲質量監測試點工作馬上要進入到下一階段。今年,山東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在2020年工作基礎上,將從植桑養蠶環節過渡到制絲環節,把生絲質量監測作為工作重點。
回顧繭絲質量監測試點工作,馬翠坦言,一年來,在國家局領導的關懷下,山東省中心領導親自掛帥,泰安所和臨沂所積極配合,繭絲質量監測試點工作進行比較順利,較好地達到方案設計效果,但實施過程中遇到困難也在所難免,具體為:
一是個別地區個別時間段不能收集一手資料。由于蠶繭收購期間比較短,工作地區較為分散,且山東纖監中心人手有限,兩頭工作經常無法兼顧。為了克服困難,山東纖監中心加強與企業聯系,必要時請企業錄像并傳輸其收購鮮繭情況,同時請企業快遞鮮繭進行檢驗。
二是“術業有專攻”,專業知識面偏窄,對整個行業指導性有限。客觀來說,檢驗是我們的專業技術,農業和工業也有一定了解,但還無法達到精通程度,因此要指導行業發展還需專業人辦專業事。也是秉承這個原則,山東纖監中心在監測工作開展過程中,發現、挖掘、推薦專家,讓行業共享資源及經驗。
三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方案個別環節設計不夠嚴謹。比如,監測方案設計“對同一蠶種開展區域放養試驗與商業生產繭的質檢數據比對”,實際到企業調研后發現,這種形式的監測意義并不大,并果斷放棄。現在堅持在實際工作中牢牢抓住關鍵點監測,把關鍵點監測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此外,由于蠶繭質量受氣候影響較大,山東省繭絲產業鏈面臨主要問題還在蠶繭方面,其表現為:質量不夠穩定,生產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從山東抽檢數據來看,日照、泰安等優勢產區蠶繭質量整體較好;零星產區零散養殖戶蠶種來源不明、管理水平有限、產品質量很不穩定。她坦言,山東優勢產區仍存在繭販搶購優質繭資源現象,繭販以高收購價吸引農民賣繭,同時搶購蠶繭和提前收購未化蛹蠶繭,降低蠶繭質量,對蠶繭質量造成很大破壞,致使前期合同公司付出的各種蠶種、桑苗等費用付之東流。
因此,下一步山東省纖監中心將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扎實開展2021年度的繭絲質量監測工作,按照本年度工作實施方案,積極穩妥地開展各項質量監測工作;二是加強與繭絲行業各環節生產企業溝通合作,深入了解企業對質量監測工作需求,探討如何提高質量監測工作有效性;三是總結兩個年度的質量監測工作開展情況,總結提煉出完整的桑蠶繭絲產業質量監測工作方案,為其他桑蠶繭絲主產省繭絲質量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模板;四是加強橫向和縱向的溝通交流,擴大監測工作影響,將監測工作成果通報行業協會、市場監管部門;積極配合行業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做好質量監管服務,維護市場秩序,通過“多方發力、多管齊下、通力合作”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