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是全國再加工纖維制品大省,2019年9月18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報道:近年來浙江企業利用紡織邊角料制作的棉繩寵物玩具遠銷國際市場,占據了全球棉繩寵物玩具市場的主要份額。如蒼南望里鎮棉繩寵物玩具2019年產值達到5億元,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出口還持續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勢頭,曾經無人問津的廢棄物如今價值千金。
在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考察時曾提出:“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目前實際情況是我國年均紡織邊角料和家庭廢棄的紡織品超過2000萬噸,但只有5%實現了循環再利用,其他則作為垃圾進行填埋或者焚燒處理,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如德國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率超過了40%,英國超過25%,美國和日本均超過了10%。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是國家要求,也必將成為“新時代”的一種“新時尚”。
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是國際趨勢。歐盟“紡織產品及服務綠色公共采購制度”規定,滌綸/尼龍纖維中再生纖維占比須達到20%以上,再生纖維比例越高,采購價格更貴;美國紡織交易所開展紡織服裝全球回收標準(Global Recycled Standard,簡稱GRS)審核認證。國際終端知名品牌紛紛制定了各自在材料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如宜家、耐克、迪卡儂等提出要在2025年前實現所有滌綸產品使用100%再生滌綸;HM公司提出到2030年所有再生纖維類產品要100%使用回用纖維。
浙江紡織是萬億級產業,“塊狀經濟”特色顯著,產業規模長期穩居國內前三位,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省的主要紡織集聚區,如余杭沙發窗簾布、建德家紡珊瑚絨、蘭溪棉紡織造、濮院羊毛衫、慈溪逍林棉拖鞋等都提出遇到了邊角料、廢料處理難題,政府還需要出資請垃圾處理公司進行清運焚燒,價格從200~500元/噸不等。從提升全省紡織產業綜合效益的角度看,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是浙江需求。
(一)再加工纖維產業是浙江省的富民產業。再加工纖維行業已成為蒼南和浦江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眾多農民及城鎮居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蒼南縣共有再加工纖維及制品企業8000余家,共有機器設備1萬臺以上,涉及從業人員2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龍港、宜山、藻溪、仙居、望里等鄉鎮,望里鎮紡織行業鼎盛時期,全國95%以上的紡織工業邊角料匯集到這里。浦江絎縫被是蒼南再加工纖維的后道,目前浦江全縣共有實際生產經營的絎縫企業326家,針刺絮片企業51家,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8.25億元,稅收2.38億元,企業從業人員5萬余人,全年發放工資加工款10億余元。
(二)再加工纖維產業存在諸多不規范問題。再加工纖維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低小散亂差,存有缺乏規范的問題。一是回收規范問題。廢舊紡織品來源復雜,目前對源頭缺乏有效管控和追溯。原料中包含多種不同纖維成分,自動化、高效的分揀技術仍未成型,通常雇傭一些年長農村婦女進行露天手工分揀,她們常常將分揀邊角料過程中產生的雜次下腳料隨意丟棄,產生二次污染。二是生產規范問題。調研中發現存有當地村民將自用房或將部分空地挪為己用改造成廠房的現象,而生產廠房的不規范,也帶來了消防安全風險。整個行業準入門檻較低,不乏一些企業老板低價購入二手落后設備或使用老舊設備生產加工低檔產品,一些小型加工企業礙于場地及資金限制,未能投入運行高效吸棉塵設備,造成開松棉塵污染。三是管理規范問題。終端產品設計開發力度不夠,缺乏對再生制品的標識規范,導致終端產品附加值很低。整個行業利潤微薄,賬期過長,再加上有一定的政策風險顧慮,企業老板缺乏技術創新投入的動力,也缺乏追求高質量產品和品牌意識。此外從業人員多為一人打好幾份工的臨時工,很難建立勞動保障制度。生產過程中通常是廢舊纖維什么顏色,工人就是什么顏色,工人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常常不戴口罩,長期吸入棉塵可能誘發肺部呼吸系統疾病。
(三)行業不規范發展可能引發各種風險。再加工纖維制品有提花毯、絎縫被、線毯、拖把、鞋墊、寵物玩具和工業包裝材料等品類,應用場景廣泛。但行業的不規范發展帶來了產品質量、產品安全不協調的問題,特別是存有違反國家《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和強制性標準GB 18383《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的法律風險。一旦被發現存有所謂的“黑心棉”流向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事件,將造成極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對浦江絎縫被等后道產業將帶來惡劣的負面影響,甚至存有因整治、取締導致全縣產業衰退的風險,進而帶來失業等社會問題。
為保護和推動再加工纖維產業良性發展,解決我省紡織集聚區邊角料處理難題,讓我省紡織產業的循環經濟能夠利益最大化,針對目前該行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是以規劃和標準結合引領行業規范發展。在全省層面做好總體規劃布局,構建涵蓋再加工纖維產業原料回收分揀、再加工設備和技術、生產作業環境、廠房建設、產品質量、行業監管認證等內容的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建立產業規劃、標準體系建設和裝備技術升級改造同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規范生產作業模式,強化環保、安全標準的剛性實施。利用區塊鏈、RFID射頻芯片等技術手段,建立可追溯認證體系,形成唯一性的身份認證編碼,可查詢原料來源、原料供應商、加工方式、產品制造商、產品用途等信息。
二是以集聚和政策協同促進行業有序發展。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兼并重組,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規范集中布局,有序集聚形成專業協作配套的產業園區,提升畝產效率,強化行業秩序監管,對原料進園—生產在園—產品出園的全鏈條加強管控。利用好低息借貸、技改補助等中小微企業金融扶持政策,強化《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增值稅退稅優惠政策實施,鼓勵企業更新換代自動化、一體化的分揀、生產設備,鼓勵企業加強終端產品研發設計。
三是以規范和宣傳銜接共推行業區域品牌。在再加工纖維產業規范、有序發展的基礎上,開展區域品牌示范區建設,推出一批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產品可信賴的優勢企業和特色精品,讓集群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良性互動發展,助力我省再加工纖維產業更好地走出去,提升行業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