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生物樣本庫專家組
生物樣本作為基礎及臨床研究的寶貴資源,對推進臨床診療能力、提高精準醫學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我國呼吸系統疾病生物資源庫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普遍缺乏標準化操作流程[2]。除通用樣本,例如血液、尿液、手術病理組織外,呼吸系統疾病特有樣本還包括痰液(包括誘導痰)、胸腔積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咽拭子浸液、支氣管黏膜活檢組織以及針刺活檢組織等。同時,還應注意感染性疾病樣本具有傳染性。因此,樣本采集和保藏時應區別對待,并遵循相應標準操作規程。本文重點闡述呼吸系統疾病生物樣本采集、保藏、管理技術標準和規程。
生物樣本采集保藏應遵循的流程[3]:①知情同意。②登記臨床信息,打印條碼。③采集樣本。④入庫前處理。⑤入庫登記。⑥入庫儲存。⑦管理、質控。⑧申請出庫、科學研究。
1.1.1 準備
運輸箱、采血針,真空采血管。常用采血容器用途見表1。
表1 常用采血管用途
1.1.2 采集
抗凝管、非抗凝管各1 管(5 mL)。
1.1.3 處理
1.1.3.1 血漿 ①分離:離心力815 g,10 min,4℃。②提取:取上清液。③二次離心:離心力2500 g,10 min,4℃。④分裝:取上清液[4]。
1.1.3.2 血清 ①凝血:30 min,室溫。②離心:離心力1500 g,10 min,4℃。③分裝:取上清液[4]。
1.1.3.3 血凝塊 ①分離:分離血清。②混勻:無菌玻璃棒混勻。③分裝:2 支凍存管(血凝塊體積1 cm3)[5]。
1.1.3.4 白細胞 ①分離:a)預熱:淋巴細胞分離液、RPMI1640 培養液至室溫。b)提取:加入RPMI1640(1∶1)。c)鋪血:加入淋巴細胞分離液(3 mL)。d)離心:離心力450 g,30 min,室溫。e)吸取:白膜至5 mL 磷酸鹽緩沖液(PBS)離心管。f)離心和洗滌:離心力450 g,1 min,室溫;棄上清液,加入5 mL PBS 再次洗滌、離心。②程控降溫儀處理:a)混勻:棄上清液,加凍存劑保護液3 mL。b)分裝:3 支凍存管中(每支1 mL)。c)降溫:每分鐘降1℃,直至-80℃。或RNAlater 處理:a)混勻:棄上清液,加入3 mL RNAlater。b)分裝:3 支凍存管中(每支1 mL)。c)過夜:置4℃冰箱。見圖1。③注意事項:a)處理時間<1 h。b)離心機自然降速。c)無菌操作。d)凍存劑保護液預先配置并冷凍,后續置于冰上操作[6]。
圖1 白細胞處理流程圖
1.1.4 保藏
①全血:-80℃。②血清、血漿:液氮氣相或-80℃。③血凝塊:-80℃。④白細胞:-80℃[6]。血液標本采集和保藏流程見圖2。
圖2 血液標本采集及保藏流程圖
1.2.1 準備
清潔外陰;使用合格容器。
1.2.2 收集
按要求收取樣本[7](表2),具體流程見圖3。
表2 常用尿液樣本種類
圖3 尿液樣本采集和保藏
1.2.3 處理
立即送檢,不能立即可置于2~8℃保存。
1.2.4 保藏
①短期:4℃冰箱。②長期:含防腐劑容器,-20℃冰箱[8]。防腐劑添加見表3。
表3 尿液樣本防腐劑添加
1.2.5 注意事項
①晨尿為宜。②嬰幼兒可用黏附劑收集袋。③容器材質透明、穩定。④注明標記。⑤避免污染。⑥運輸、保藏需避光。
1.3.1 準備和采集
①詢問癥狀及肺功能。②沙丁胺醇氣霧劑:適用于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60%~80%,且無氣促者,霧化前10 min,400 μg。③高滲鹽水霧化:單一濃度法(3%或4.5%)或梯度濃度法(3%、4%、5%);霧化10 min后漱口、擤鼻、咳嗽;FEV1<60%或存在氣促無需霧化[9]。
1.3.2 處理
1.3.2.1 痰上清液 ①采集:痰栓。②稱重。③孵育:加入8 體積杜氏磷酸鹽緩沖液(D-PBS)。④渦旋:15 s,冰上孵育15 min。⑤離心:790 g,4℃,10 min。⑥分裝:取上清液,等分。
1.3.2.2 細胞涂片 ①采集并稱重。②孵育:加入4 體積的0.1%二硫蘇糖醇,渦旋15 s,冰上孵育15 min。③過濾:300 目濾布。④灌板計數:臺盼藍染色方法計數。⑤離心:790 g,4℃,10 min。⑥制片:涂片2 張,室溫風干,甲醛固定。
1.3.2.3 細胞團塊 ①混合:細胞懸液1 mL 轉移至含2 mL 核糖核酸酶微量離心管。②離心:400 g,4℃,5 min,棄上清液。③懸浮:500 μL RNAlater 細胞試劑懸浮細胞團塊[9]。
1.3.3 轉運及保藏
①痰上清液、細胞團塊:“干冰”低溫運送,-80℃下儲存。②細胞涂片或細胞離心涂片:室溫下運送、儲存。見圖4。
圖4 誘導痰/痰留取、處理、保藏流程圖
1.3.4 注意事項
如未能及時處理,樣本置于4℃,放置時間<2 h。
1.4.1 組織樣本處理
1.4.1.1 準備及采集 ①清洗。②取材:病變及對照組織。③切割:根據需要,選擇快速冰凍、RNAlater 保存、石蠟包埋和最佳切割溫度(OCT)包埋等中一至數種。④記錄:病理診斷和處理方法。
1.4.1.2 處理方法 ①快速冰凍:處理流程參見《組織樣本快速冰凍》[10]。②RNAlater 處理:處理流程參見《組織樣本RNAlater 處理》[10]。③OCT 包埋:處理流程參見《組織樣本OCT 包埋及冰凍切片制作》[10]。④石蠟包埋:處理流程參見《組織樣本石蠟包埋及石蠟切片》[10]。
1.4.2 組織樣本保藏
①快速冰凍:凍存管,液氮氣相環境。②OCT 包埋:凍存管,-80℃。③冰凍切片:切片盒,-20℃。④石蠟包埋:干燥、室溫。⑤石蠟切片:切片盒,干燥、室溫[10]。采集與儲存流程見圖5。
圖5 組織病理樣本采集和保藏流程
1.5.1 準備
①評估操作風險。②預熱灌洗液(蒸餾滅菌水,37℃)。③樣本罐置于冰上。
1.5.2 采集
①部位:病變段,彌漫性病變選擇右肺中葉或左上肺舌段。②灌洗量:每次25~50 mL,總量60~120 mL。③回收:50~100 mmHg 負壓吸引,回收率≥30%。④過濾:回收液置于冰上。雙層無菌紗布過濾,裝入滅菌容器,記錄總量[11]。操作流程見圖6。
圖6 肺泡灌洗液留取、處理、保藏流程圖
1.5.3 處理
1.5.3.1 BALF 上清 ①轉移:10~15 mL 至離心管,剩余液體轉移至50 mL 管。②離心:1000 g,4℃,5 min。③提取:留取上清液。④儲存:保留為10×1 mL 等份和1×50 mL,標注。
1.5.3.2 沉渣涂片 ①提取:離心所得細胞沉淀。②混勻:添加生理鹽水,混勻。③離心:轉移60 μL 細胞懸液至4 個細胞離心涂片機每一個的漏斗,1000 g,5 min,4℃。④調整:顯微鏡下調整濃度。⑤制片:染色2 片;另外2 玻片完成第一步固定。使用Shandon 差異-快速試劑盒[11]。
1.5.4 保藏
①上清液:-80℃。②細胞涂片或離心涂片:室溫[12]。
1.5.5 注意事項
①內鏡頂端緊密楔入支氣管開口。②麻醉充分。③無菌操作。④大氣道病變,第一管回收液單獨處理,非大氣道疾病可混合后分送。
1.6.1 采集
按診療常規胸腔穿刺留取[13]。
1.6.2 處理
①第一管微生物培養,第二管常規檢查,第三管生化檢查,第四、五管樣本儲存。②如不能送檢可加入乙醇固定,病理和細胞學檢查采用EDTA 鹽抗凝,化學檢查采用肝素抗凝。③無菌操作[14]。
1.6.3 保藏
①-40℃或-80℃冰箱。②凍融后不能再次入庫。③每3 個月抽樣檢測[14]。采集與儲存流程見圖7。
圖7 胸腔積液留取、處理、保藏流程圖
1.7.1 準備
評估口鼻咽或口咽部情況。
1.7.2 采集
1.7.2.1 咽拭子 無菌拭子左右兩面及拭子頭部刮取扁桃腺兩側及咽后壁的分泌物[15]。
1.7.2.2 鼻拭子 無菌拭子以垂直面部的方向輕輕插入鼻道內鼻腭處,停留15~30 s,輕輕旋轉3 次,緩慢退出[16]。
1.7.3 處理
①拭子頭部折斷后置于裝有病毒運送液的螺口塑料試管。②試管口及棉簽塞火焰上消毒后旋緊。③搖動試管,混勻。
1.7.4 轉運
4℃環境。
1.7.5 保藏
①儲存<48 h:4℃冰箱。②儲存>48 h:-70~-80℃冰箱。
1.7.6 注意事項
①進食2 h 內勿采集。②樣本容器無菌、干燥。③真菌培養須采集潰瘍表面分泌物。
1.8.1 準備
①禁食1 h。②清水漱口。③漱口后等待10 min。④牙齦或口腔出血不宜留取。
1.8.2 采集
1.8.2.1 混合性唾液 ①棄去最初唾液,留取后續唾液2 mL。②舌下放置干燥脫脂紗布,10 min 后取出,擠出唾液備用[17]。③商業用唾液收集管(遵循相關說明書)。
1.8.2.2 單一腺體唾液 ①腮腺唾液:口腔科醫生采集。②頜下腺唾液:塑料吸盤固定于舌下腺區收集[17]。
1.8.3 處理
①-20℃冰箱。②4℃環境中≤2 h。
1.8.4 保藏
>6 個月,-80℃[17]。
1.9.1 樣本采集
①呼吸道:72 h 內采集。②血液:急性期盡快收集,恢復期在發熱后3 周內收集。③尿液:置于無菌密閉容器,安全加蓋并封以石蠟。④胸腔積液:置于無菌塑料螺口管。⑤肺組織活檢:在超聲或X 線定位下,經皮穿刺取肺組織活檢樣本,置于含3 mL 采樣液的塑料螺口管中。
1.9.2 樣本包裝
①生物安全Ⅱ級實驗室生物安全柜內分裝成一式三份:一份當地檢測用,一份送第三方檢測,一份儲存以備復核[18]。②每件塑料袋密封一份樣本。③填寫“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疾病/不明原因肺部感染樣本送檢單”,用塑料袋密封。④注意事項:a)收集容器帶螺旋蓋,內有墊圈、耐冷凍,密封性好。b)樣本外泄需立刻用消毒毛巾擦拭,后用安爾碘消毒液反復擦拭5 遍以上。c)采集者需Ⅱ級以上防護;如防護用品受污染,應立即更換。d)所有樣本均需注明姓名、床號、ID 號及收集日期。e)長途轉運需4℃保存。f)一次性采集器械用后即焚燒銷毀[19]。
1.9.3 樣本保藏
①24 h 內置于4℃保存;24 h 內無法檢測置于-70℃或以下儲存;如無-70℃儲存條件,則于-20℃儲存。②血清4℃保存3 d、-20℃以下長期儲存。③儲存地點應符合傳染病規范,設立專庫或專柜單獨儲存[20]。采集及保藏流程見圖8。
圖8 高致病性樣本留取、處理、保藏流程圖
規范儲存管理,保證儲存質量。
長期儲存樣本。
負責樣本入庫,對儲存容器和設備進行監督管理。
①室內溫度、濕度。②氧含量監測報警裝置。③照明調節設施。④消防設施。⑤應急電路。⑥門禁系統。⑦緊急處置預案。⑧緊急聯系人名單[21]。
①樣本質量控制。②確保樣本位置唯一性和可溯源性。③實時反映樣本位置信息。
正確、安全地儲存樣本。
保證樣本儲存質量,確保樣本儲存位置正確。
核實庫存,確保信息正確。
①至少一年一次。②隨機選取至少1‰新入庫樣本量。③安全儲入控制措施。④安全防護措施。⑤避免樣本損耗。⑥核實后樣本歸位。⑦記錄結果。⑧更正錯誤信息及數據。⑨記錄糾錯措施,填寫分析報告[21]。
冷鏈由基礎設施、儲存設備、凍存耗材、監控設備等構成[22]。
3.5.1 基礎設施
①冰箱與液氮設備分開放置。②冰箱背靠墻,或間隔15 cm 以上背對背擺放。③配置備用電源。④重要樣本需備份,并分開放置。
3.5.2 儲存設備
①-80℃儲存設備(超低溫冰箱)。②-140℃儲存設備(液氮氣相):需備液氮自動檢測設備和自動加注設備。③-196℃儲存設備(液相液氮罐和液氮儲存箱)。
3.5.3 監控設備
包括冰箱溫度探頭、冰箱運行溫度記錄,液氮容器液位監控、遠程報警、視頻監控等。
3.5.4 凍存耗材
建議使用帶有螺紋密封的凍存管,外旋凍存管適用于超低溫冰箱,內旋凍存管適用于液氮氣相或深冷冰箱。
確保樣本及其信息的出庫符合規定。
液氮、干冰、樣本盒、手套。
資源庫技術員、管理員、樣本用戶。
①提交申請。②審核批復。③簽署協議。④信息跟蹤。⑤信息隱私化。
①申請方提出申請,管理方登記“發放單”。②申請批準后,管理方批準“發放單”。③管理方查詢樣本加入“發放單”。④管理方移交樣本。⑤申請方簽收,管理方確認“發放單”。
發貨方與收貨方書面確認:①發貨通知單。②發貨清單。③物流跟蹤。④收樣確認。⑤審查包裝測試報告。⑥送樣測試。
5.2.1 法規要求
①符合國際、國內法規。②參與運送員工具備資質。
5.2.2 環境要求
①溫度要求:a)20~30℃:隔熱包裝。b)2~8℃:冰塊或凝膠袋(-15℃)。c)-20℃:冷凍凝膠袋(-20℃或-20℃以下)。d)-70℃:干冰顆粒、干冰塊、干冰片。包裝貼上危險物品標識符。e)≤-150℃:干燥液氮罐運輸。②濕度要求:濕度敏感樣本,需加入干燥劑。③時間要求:交由具備資質的快遞公司。④數量要求:分為多個小包裝運輸,備充足冷凍劑[23]。
5.2.3 注意事項
①樣本置于冷凍劑間。②剩余空間用塑料泡沫填充。③清除殘留標簽。④運輸容器定期消毒。⑤空運單不可重復使用。
①了解接收國家法律、法規。②預估運輸時間。③雇傭有資質貨代公司或快遞公司。④遭遇延誤,可委托快遞公司補充冷凍劑。
包括生物樣本和相應材料的銷毀,銷毀樣本符合法律法規要求[24]。
①提出申請,附銷毀質檢報告,第三方隨機抽檢復核。②申請批準后,由第三方銷毀。
①核對待銷毀樣本。②將樣本連同容器放入防生物危害銷毀袋,移交第三方。③記錄銷毀原因、批準和執行時間及執行人員。④刪除樣本數據,保留知情同意撤銷申請和樣本銷毀記錄。
樣本使用要做到資源共享,物盡其用;科學研究后樣本如有剩余,對于可反復使用的樣本,在確保未被污染及可再用情況下,應運回資源庫再次入庫;對于不可反復使用的樣本,不能再次入庫。
執筆:丁永杰,羅文婷,李慶云,鄭勁平。
專家組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列):丁永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呼吸病研究所),顧文超(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郝創利(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黃樹棟(陽江市人民醫院),李國平(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李慶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呼吸病研究所),李雪琴(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劉恩梅(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劉光輝(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劉清華(梅州市人民醫院),盧震輝(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羅文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邱晨(深圳市人民醫院),任蕾(上海市第四康復醫院),榮光生(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孫云(銀川市婦幼保健院),田東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王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魏春華(濰坊衛恩醫院),魏立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余詠梅(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宏(甘肅省人民醫院),張淇釧(汕頭市中心醫院),張蓉芳(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張玉焱(惠陽三和醫院),趙冰融(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鄭勁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鄭智遠(中南大學湘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