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婕 李 靜
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陜西西安 710032
近視眼又稱短視眼,該類型眼僅可看清近處事物,當看向遠處事物時,會出現模糊、重影現象,癥狀嚴重程度依據患者近視度數而定[1]。近視眼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內外兩個方面因素而致,內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發育因素,外因即指環境因素[2]。近年來,中小學生近視眼患病率癥狀逐漸上升,主要集中于初中生、高中生群體[3]。但近視眼的出現,不僅會影響到學生日常生活,還會提高眼部疾病發生率,如:青光眼、白內障等[4]。因此,需明確誘發中小學生近視眼的主要因素,并開展針對性預防策略,以保護中小學生視力健康。為了解中小學生近視眼患病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現對本社區3000 名中小學生展開研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西安市某社區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的3000 名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社區普查方式收集受試中小學生的基本資料,其中包括2 所小學1128 名,2 所中學1872 名學生;男1657 名,女1343 名。
向3000 名中小學生發放基本信息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需當場收回,本調查發放30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0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父母有無相同病史、布置作業量、看手機和看電視時間、是否偏食、看書姿勢、每天運動時間。并根據《中小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將分類項分為布置作業量(<40、40~80、>80 min)、看手機和看電視時間(<1、1~2、>2 h)、是否偏食、看書姿勢(坐立、躺窩)、每天運動時間(<1、1~2、>2 h),統計誘發近視眼患病率及發生情況[3]。根據納入學生有無近視眼為依據進行分組,分析影響其近視眼發生的相關因素。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28 例小學生中有161 例發生近視眼,患病率為14.27%,而受試1827 例中學生中有559 例發生近視眼,患病率為29.86%。
近視眼組年齡≥12 歲、父母存在相同病史、布置作業量>80 min、看手機電視時間>2 h、偏食、看書躺窩位、每天運動時間<1 h 占比高于視力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因素的學生近視情況分析[例(%)]
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指標納入logistic 回歸中。相關因素賦值見表2。本調查顯示,布置作業量(OR=2.046)、看手機電視時間(OR=2.380)、看書姿勢(OR=2.361)、每天運動時間(OR=2.115)是影響中小學生近視眼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相關因素設置賦值情況
表3 影響學生近視的多因素分析
眼球作為人體視覺器官重要組成部分,當其功能出現異常時,可影響人們正常生活與學習[5],因此,近視眼防治工作的開展對視覺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6]。國內近視眼發生率顯著高于西方國家,該種差異不僅存在于國與國之間,還存在于不同地域、學級中[7],而有效掌握當地近視眼發病影響因素,并予以預見性干預措施,可減少近視眼的發生[8]。本調查中,初中生近視眼患病率顯著高于小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學習時間、作業量大于小學生所致。近視眼組年齡≥12 歲患病率與視力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高中生近視眼患病率較高,而其年齡大多超過12 歲。
近視眼組布置作業量和每天運動時間因素,可反映出患者平時課業負擔和作業時長問題[9],且部分學生在周末期間還要參加繪畫、書法、英語等課外活動,長時間的安靜活動[10],增加視疲勞感,隨時間延長和休息時間縮短,逐漸發展為近視眼[11]。
看手機、電視時間長的學生長期關注電子產品,眼部可出現疲勞、干澀等眼表淚膜不均勻,嚴重可發生結膜炎或角膜炎,且長期觀看手機或電視機,可導致交感神經功能平衡,影響睡眠質量[12],除此之外,長期觀看電視或手機,光輻射抑制視網膜感光功能發揮,頻繁眨眼可增加睫狀肌疲勞或痙攣,逐漸演變為近視眼[13]。
躺臥看書姿勢可增加眼調節力度,臨床研究發現,眼鏡距離目標50 cm,屈光度需調節2 倍[14];距離25 cm,屈光度需調節4 倍,距離不足25 cm 時,屈光度需調節8 倍,增加調節肌緊張度,增加眼向近視發展趨勢[15]。
根據以上因素分析,在開展近視眼防治工作時,應做好以下幾點內容。①增加家長對近視眼的重視。定期開展中小學生近視眼防治健康知識宣講,內容包括近視眼的發生誘因、危害性、預防措施、治療方法等,以提升廣大家長對近視眼的了解與認識,從而強化其近視眼防治意識[16]。②合理安排作業量。學校應合理安排學生作業量,科學規劃作息時間,避免用眼過度[17];教室內,盡量安裝光線柔和、亮度適中的燈具,以減少對學生眼睛的刺激。另外,下課期間,鼓勵學生適當活動眼球、眺望遠方,以預防近視的發生[18]。每天上午、下午第2 節課后,開展眼保健操運動,教師在旁監督完成,必要時,可進行親身示范,以緩解學生視覺疲勞,防控近視眼的發生[19]。③科學規劃中小學生作息時間。根據不同階段學生學習要求,合理規劃其學習時間與娛樂時間。小學生、中學生任務量較輕,應控制好其課余時間,盡量減少其電子設備應用時間,鼓勵其多開展戶外運動[20]。對于高中生而言,應鼓勵其學習期間間斷性地活動眼球,并定期開展眼保健操,以免其用眼過度而導致近視眼的發生[21]。④加強飲食干預。鼓勵學生多食富含維生素A、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南瓜、胡蘿卜、菠菜、動物肝臟等,以促進眼睛發育,預防近視[22]。⑤規范學生學習姿勢。家長與學校應共同監督學生看書姿勢,避免近距離、躺窩看書,以免用眼錯誤而導致近視的發生。另外,學校還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配置相應的課桌課椅,以防止學生錯誤學習姿勢的形成[23]。⑥運動干預。根據學生實際發育需求,合理制訂運動計劃,以提升其身體素質,降低近視眼發生風險。對小學生而言,應保證其每天運動量維持在1 h 以上,可適當開展體育活動,如打乒乓球;對于初中生而言,運動量需保持1~2 h,并開展晨跑活動,以增強學生體質[24]。對高中生來說,運動量應控制在2 h 左右,開展打籃球、排球、羽毛球等體育活動[25]。
總而言之,近視眼在中小學生中較為常見,發病率相對較高,與父母有無相同病史、布置作業量、看手機和看電視時間、是否偏食、看書姿勢、每天運動時間等因素有關;而合理控制以上因素,并開展預防性干預,則可降低該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