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東 王艷君 齊立卿
1.河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三科,河北石家莊 050011;2.河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河北石家莊 050011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骨關節炎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其早期表現為膝關節的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發展到后期會出現關節僵硬甚至關節畸形,往往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臨床研究發現,老年人為該疾病的高發群體,并且調查顯示近33%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且威脅著其正常生活[1]。就目前的流行病學結果來看,超過65 歲的人群,患該疾病的率達85%[2]。KOA 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原發性KOA 與遺傳和體質有一定關系;繼發性KOA 可能由創傷、炎癥、長時間損傷等引起;生化因素方面考慮和軟骨細胞新生與壞死的平衡被打破有關,從而導致膝關節囊內的微環境發生改變,所以中老年多發;從力學方面研究可能與關節退化和韌帶松弛導致關節失穩有關[3]。隨著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醫學方面的研究工具與研究方式及檢測技術水平都在飛速提高,人們開始從免疫因子方面研究KOA[4]。Shi 等[5]通過研究發現KOA 患者血液和關節液中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癥因子顯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從免疫因子方面評價KOA 療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西醫在KOA 的治療方面多以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為主,且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KOA 效果明顯,特別是對早期的KOA 患者效果更好[6]。但是在治療的同時可能伴隨著極大的副作用,尤其是長期服藥,很多患者難以忍受,依從性差;比較而言,針灸治療講究整體治療,標本兼治,患者依從性較好,副作用鮮見。針灸治療寒濕痹阻型KOA 中使用次數最多的腧穴為犢鼻,應用頻率最高的經脈為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重視局部取穴和循經辨證取穴[7]。針灸可有效改善重度KOA 患者膝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癥狀[8]。齊立卿教授采用靈樞開闔針法治療寒濕痹阻型KOA,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靈樞開闔針法主要以《內經》六經“開闔樞”理論及“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的針法為理論基礎[9],根據辨證結果分別在患側下肢及對側上肢的開闔經之經絡循經取穴,取穴方便,療效確切。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河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骨三科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符合寒濕痹阻型KOA 診斷標準的門診患者,篩選出依從性較好的患者,共117 例。在告知患者治療方法及研究內容,并取得其知情同意后,采用計算機隨機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靈樞開闔針法)59 例,對照組(普通針刺)5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西醫診斷標準 以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頒布的《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 版)》[10]為診斷KOA 的參考標準:①近1 個月內反復的膝關節疼痛;②X 線片(站立位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③年齡≥50 歲;④晨僵時間≤30 min;⑤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滿足診斷標準①+(②、③、④、⑤中任意2 條)可診斷為KOA。
1.2.2 中醫證型診斷標準 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為診斷中醫證型的參考標準,其中寒濕痹阻型KOA 主要癥狀和體征為:膝關節酸困疼痛,痛有定處,有明顯的重著或腫脹感,關節屈伸不利,嚴重者關節可見明顯變形,畏寒肢冷,遇寒痛甚,得熱痛減。舌質淡,苔白膩,脈濡。
1.3.1 納入標準 ①滿足寒濕痹阻型KOA 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本研究的內容,并獲得及家屬的知情同意。
1.3.2 排除標準 ①對針灸療法強烈抵觸或有暈針病史;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內科疾病;③凝血功能障礙或有出血傾向;④有精神疾患或精神障礙傾向。
治療組:采用靈樞開闔針法治療1 次/d;囑患者除去鞋襪,仰臥于治療床上,暴露患側下肢至膝關節上方,對側上肢至肘關節上方,尋找痛點,以膝關節內側疼痛為例,疼痛部位位于足厥陰肝經循行部位,下肢取穴以患側下肢遠端足厥陰肝經為主(行間、太沖等),配合厥陰經的陽經闔經陽明經取穴(條口、陷谷、足三里等);對側上肢則以手陽明經為主取穴(二間、三間、手三里等),配合太陽開經取穴(后溪、肩貞等)為輔。酒精消毒,依據進針部位深淺選取相應長度的毫針,進針角度與皮膚垂直刺入,得氣為宜。針刺完畢后,囑患者主動屈伸患側膝關節,一般留針不超過5 min。
對照組:給予患者普通針刺治療,取患側血海、梁丘、膝陽關、陰谷、外膝眼、委中、委陽、陽陵泉、足三里、承山,提插捻轉使針刺穴位得氣后,留針30 min,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
1.5.1 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12]共10 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選用一根帶有10 個刻度的游標尺來進行測定,測量之前要告知患者0 代表無痛,10 代表最痛,然后讓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選擇自己的疼痛值,并記錄下來。
1.5.2 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量表 WOMAC[13]評分主要從疼痛、僵硬、關節功能三大方面來評估膝關節的結構和功能,總共24 個項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關節功能越差,疼痛程度越高。治療前后分別測定患者WOMAC 量表評分,并記錄。
1.5.3 IL-1 和TNF-α 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關節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關節液中IL-1、TNF-α水平。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將寒濕痹阻型KOA的療效劃分為4 個等級,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上下樓梯及行走均無疼痛,6 個月內未復發。顯效: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僅上下樓及蹲起時感到疼痛,6 個月內偶有復發。有效: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減輕,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長時間行走后疼痛有時加重。無效: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較治療前無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WOMAC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WOMAC 量表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VAS、WOMAC 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WOMAC 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WOMAC 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WOMAC: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
治療前兩組IL-1、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1、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1、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L-1、TNF-α 水平比較(ng/m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IL-1、TNF-α 水平比較(ng/mL,)
注:IL-1:白細胞介素-1;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KOA 為一種慢性膝關節退行性疾病,病理表現主要是膝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和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其發病可能受到年齡、性別、體重、代謝、創傷、炎癥及遺傳的影響[14-15]。KOA 的病理演變過程中,最初是關節軟骨的退變、軟化及糜爛,致使軟骨下骨出現顯露、硬化、囊變等改變;繼而引發骨膜、滑膜的增生、關節囊的攣縮及周圍軟組織的病變、肌肉的萎縮和關節周圍骨質增生,整個過程具有長期、緩慢及遞進性。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要特征,可伴有休息痛、僵硬、腫脹,同時還可出現骨摩擦音、肌肉萎縮、關節活動障礙[16]。目前臨床上KOA 發病機制并不明確,且患者發病早期亦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臨床上多以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作為診斷依據[15]。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該疾病可能與炎癥、機械力學作用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炎癥。相關研究表明,確診的KOA 患者,經過非甾體抗炎藥物對癥處理后,IL-1、TNF-α 等炎癥因子明顯降低[17]。所以,對KOA 患者IL-1、TNF-α 等炎癥因子進行分析,能夠對預后起到一定的評估作用。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IL-1 和TNF-α水平的比較,發現兩組在治療后IL-1 和TNF-α 均低于治療前,說明兩種方法對寒濕痹阻型KOA 的治療均有降低炎癥因子的效果。中醫將KOA 歸類于“骨痹”,其發病原因主要與體質因素及風、寒、濕邪的侵襲有關[18]。另外,老年人肝腎漸虧,氣虛血弱,運化無力,津液失常,筋、骨、關節失養,若遇風邪,則筋脈拘急,氣機失調,氣血運行受阻;遇寒邪,則寒凝筋脈,關節僵硬,遇寒加重;遇濕邪,則濕邪留滯,關節痹阻,腫脹變形,活動受限。臨床上將其基本病機歸納為寒濕阻絡,經脈痹阻,故以溫經通絡,祛瘀止痛為治療原則[19]。齊立卿教授結合六經辨證,根據疼痛部位之經絡循行,以《內經》六經“開闔樞”理論及“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的針法為理論基礎,經過十余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了靈樞開闔針法,根據辨證結果分別在患側下肢及對側上肢的開闔經之經絡循經取穴[20]。《靈樞·根結》:“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21]將開闔靈樞的意義分別歸納為敷布、受納、轉輸3 個方面。太陽被稱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于外;太陰肺主宣發敷布精微,太陰脾為胃行其津液,故太陽、太陰主開。陽明胃與大腸氣化主內行下達,厥陰心包為神志之守護,厥陰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少陽能使陽氣出于表里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里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臟,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三陽的開闔樞又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里關系。根據傳統針灸的基本理論,得氣是針灸療效的關鍵[22]。現階段,借助發達的科技水平,更是對針灸進行了發展,使其成為臨床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3]。傳統針灸取穴一般以阿是穴及膝關節周圍及下肢取穴為主,或髕周圍刺結合溫針灸治療,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靈樞開闔針法立足于開闔樞理論,操作注重經絡循行交通和陰陽平衡。本研究通過遠端肢體交叉“開闔經”取穴,不取局部,與常規取穴法比較,取穴方便,得氣感強,起效快,不需長時間留針,一般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本研究通過對治療前后VAS 和WOMAC 量表評分進行評價,發現兩組均能改善膝關節功能,緩解疼痛癥狀;且治療組VAS和WOMAC 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靈樞開闔針法相較普通針刺能夠更好地改善寒濕痹阻型KOA 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和臨床癥狀。
現階段,KOA 發病因素仍不明確,治療方法不完善,研究創新力缺乏,研究方案和統計方法有待提高。本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靈樞開闔針法在治療KOA 方面有明確效果,但止痛機制并不明確,另外對施針者手法及對《內經》理論的理解要求較高,不利于技術推廣。在今后研究中還應擴大樣本量,并加強基礎理論及止痛機制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