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勇 蔡 偉 于一帆 左文山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骨科,江蘇淮安 223300
錘狀指主要表現為手指末節畸形,且以閉合性損傷為主,臨床上較為常見[1-2]。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會發生手指屈伸障礙。目前臨床治療錘狀指以手術治療為主,且在較多臨床實踐中予以優先考慮[3-4]。手術主要通過克氏針固定指間關節來實現修復伸肌腱目的,療效較為滿意,且預后良好[5-6]。近年來鉚釘技術的發展使得微型鉚釘植入術廣泛應用于重建伸肌腱,實現了肌腱軟組織與骨質相結合,效果較好[7-8]。因此本研究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錘狀指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以探討微型鉚釘聯合克氏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7 月—2018 年7 月在我院治療錘狀指的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實施。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①遠端指間關節屈曲畸形,經X 線檢查伸肌腱部分完全斷裂或止點處小的撕脫骨折或被動活動時無滑動的伸肌腱聲響、肌腱區域有低密度液體回聲[9];②年齡>18 歲;③參照Wehbé 和Schneider 分型[10],分為Ⅰ型(閉合性不伴有撕脫骨折)、Ⅱ型(閉合性伴有撕脫骨折,骨塊<關節面的1/3)、Ⅲ型(閉合伴有撕脫骨折,骨塊≥關節面的1/3);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既往有手外傷、炎癥性疾病及疼痛病史;②伴末節指骨撕脫骨折;③傷指已進行過手術干預;④術前1 周內服用過抗凝血藥物;⑤因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參與本研究。
對兩組皆采取指根神經阻滯麻醉。①對照組在遠指間關節背側取“S”形切口,直至出現伸肌腱斷端及遠指間關節指骨基底止點的撕脫位置,對伸肌腱進行輕微游離以保護關節囊、指骨骨膜及支持韌帶斜束纖維,取直徑1.0 mm 克氏針1 枚,使其貫穿在遠指間關節過伸位5°左右,并將其固定縫合;②觀察組利用克氏針固定遠指間關節過伸位后,搔刮止點處骨面使其粗糙,用鉚釘置入器將鉚釘放入伸肌腱偏掌側45°方向附著處的鉆孔內,鉆孔工具為強生公司生產的專用1.3 mm 鉆頭,通過牽拉綁定鉚釘的2 根4.0 Ethibond縫線將其固定于鉆孔內,并與伸肌腱做褥式縫合。兩組術后均采用支具固定近指間關節屈曲位、遠指間關節背伸位,并對近指間關節進行保護性功能鍛煉,術后6 周取出克氏針并開始鍛煉遠指間關節。
①療效評定:術后鍛煉12 個月返院復診時,采用Crawford 功能評定法[11]對兩組進行療效評估,患指遠指間關節可完全屈伸且無疼痛感,記為優;遠指間關節屈曲無礙,0°<伸直受限≤10°,且無疼痛感,記為良;遠指間關節有屈曲障礙或10°<伸直受限≤25°,無持續性疼痛,記為可;遠指間關節伸直受限>25°,記為差。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遠指間關節活動功能及疼痛度評價:比較兩組術后6、12 個月關節欠伸角度、主動屈曲角度及活動度;并對其關節活動時的疼痛感進行視覺模擬評分(VAS)[12],總分為10 分,疼痛感越明顯,VAS 越高;③分別于術前入院檢查時及術后12 個月隨訪時測量手指指腹動脈收縮期峰值速度(PSV)、舒張期峰值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數(RI),儀器為日立EUB-65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④記錄患者術后至返院復診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9.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術后6、12 個月觀察組主動屈曲角度、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欠伸角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術后6、12 個月的VAS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遠指間關節活動功能及VAS 比較()
表3 兩組術后遠指間關節活動功能及VAS 比較()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
術后12 個月,觀察組PSV、EDV 均高于術前,RI 低于術前,對照組EDV 高于術前,RI 低于術前,且觀察組PSV、EDV 均高于對照組,RI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術前與術后12 個月PS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前及術后12 個月微循環檢測結果比較()
表4 兩組術前及術后12 個月微循環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PSV:動脈收縮期峰值速度;EDV:舒張期峰值速度;RI:血管阻力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針對錘狀指,保守治療是借助石膏、夾板等對患者手指固定,但常出現松動、患者不耐受及皮膚壓瘡等問題,二次治療率高,因而手術治療更可靠[13-15]。手術方法中傳統的克氏針固定縫合肌腱法應用較為普及,目前也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術后患者手指活動功能恢復時間較長,因此也需尋求更好的辦法治療錘狀指[16]。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微型鉚釘聯合克氏針治療錘狀指臨床效果更好。應用微型鉚釘治療后,醫師能減少對肌腱斷端張力的考慮,不會增加固定遠指間關節的欠伸角度,對軟組織的剝離范圍更小,損傷更輕微,因而能更快地從手術損傷中恢復過來并進行功能鍛煉,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17-18]。郭爾裴等[19]研究鉚釘對于術后肌腱粘連影響時,認為鉚釘能顯著減輕肌腱粘連從而改善伸肌腱功能,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兩組術后屈曲角度、活動度、欠伸角度及VAS 的差異提示微型鉚釘聯合克氏針手術治療能更好更快地恢復手指功能,且不會增加患者術后疼痛。鉚釘體積較小,且可與骨質相容,無需二次取出,能更好地固定肌腱與骨面,在愈合過程中可明顯增加抗牽拉能力,不會增加患者額外疼痛[20]。并且因為鉚釘的固定作用,可以使術后肌腱愈合有足夠的張力空間,使手指活動功能能更快恢復[21-22]。另外,本研究觀察兩組術前及術后12 個月的微循環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PSV、EDV 顯著高于對照組,RI 顯著低于對照組,既往少見研究對錘狀指手術前后微循環情況進行觀察,本研究結果提示微型鉚釘聯合克氏針治療錘狀指后可一定程度改善微循環灌注,改善術后組織缺血、缺氧及代謝障礙,較克氏針手術更加有效,考慮與手術損傷較小及術后恢復較快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微型鉚釘聯合克氏針治療錘狀指不會增加手術并發癥,安全性良好。鉚釘與骨質相容性良好,且鉚釘不用完全貫穿指骨,減少指間關節與指腹位置的手術創傷,不會增加手術感染風險[23-24]。指甲畸形可能是由于暴露伸肌腱止點時損壞了甲根部的指甲生發層,且因為線結排異反應,可能導致局部紅腫,有漿液性滲出,未及時處理而發生感染,但后經積極抗感染治療,一般可痊愈,不會增加后續并發癥風險的發生[25]。這與馮歡歡等[26]研究一致。
綜上,微型鉚釘聯合克氏針治療錘狀指效果較好,能較快恢復手指功能,并且不會增加術后疼痛及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