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玲 王寶愛 茍 榮 王 娟 周鄧蓉 張少秀
海口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海南海口 570216
中風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礙發生,據報道,約95%的中風患者易發生睡眠障礙[1]。睡眠障礙的發生不利于中風患者康復,可能加重神經缺損癥狀,甚至有再次發生中風的風險[2]。西藥治療有易成癮、反跳及戒斷癥狀等副作用[3]。近年研究發現,拔罐等中醫外治治療失眠具有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優勢[4]。本研究旨在觀察中藥竹罐療法對中風后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海口市中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腦病科收治的中風后睡眠障礙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6 例,平均年齡(51.12±4.09)歲;干預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50.08±4.1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5]中的診斷標準;②初次中風,且經中醫辨證為風痰阻絡證[6];③阿森斯睡眠評分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7]評分≥4 分;④患者神志清醒,可配合,無言語障礙。
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史;②病情危重;③皮膚潰爛、有出血傾向性疾病、中重度水腫等;④同時參加其他研究項目。
1.3.1 基礎治療 兩組均予營養腦細胞、改善微循環等對癥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瞳孔等,并予預防并發癥、康復訓練等常規護理。
1.3.2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右佐匹克隆(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批號:H20070069,規格:1 mg/片),1 mg/次,1 次/d,睡前口服給藥,10 d 為1 個療程。
1.3.3 干預組 采用中藥竹罐療法。①制作小布袋裝藥粉:藥粉中含有茯苓20 g、白術20 g、伸筋草20 g、當歸15 g、王不留行15 g、大黃20 g、三七20 g、陳皮15 g、酸棗仁15 g[8-9]。②材質要求:我院使用的竹罐俗稱“拇指罐”,罐口直徑1.5~2.5 cm,長6~8 cm,管壁厚度為1~2 cm。③藥罐制備:將上述藥包置于煮鍋內,加水煮沸,投入相應數量的竹罐,再煮5~10 min 即可。④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出煮沸的竹藥罐,將罐口內水珠甩凈后,在手心上試溫適宜,然后迅速將竹藥罐按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腎俞、膈俞等雙側膀胱經和督脈腧穴上[10-12]。留置10 min 后取罐,每2 天1 次,10 d 為1 個療程,共計5 次。
1.4.1 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制訂。痊愈:癥狀消失,夜間睡眠時間>6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癥狀緩解,夜間睡眠時間較前增加≥3 h,且睡眠深度也增加;有效:癥狀改善,夜間睡眠時間較前增加<3 h;無效:癥狀加重或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睡眠質量 采用AIS 評價睡眠質量,總分為0~24 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質量越差。總分<4 分,表示睡眠可;≥4 分,表示存在睡眠障礙。
1.4.3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4]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從意識、水平凝視等方面進行評估,總分45 分,輕型:0~15 分;中型:16~30 分;重型:31~45 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1.4.4 不良反應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①培訓護理人員對中藥竹罐的作用、適應證、禁忌證、各種量表填寫等相關知識,所有考核均合格后方可參加此次研究。②按照納排標準篩選受試者,同一受試者相關資料由同一研究者完成,并要求準確記錄研究數據。③研究數據錄入電腦,并進行雙人核對。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A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AI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I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IS 評分比較(分,)
注:AIS:阿森斯睡眠評分量表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干預組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而對照組發生頭昏4 例、嗜睡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
中風后睡眠障礙屬“中風”“不寐”范疇。究其原因在于,風痰等外邪侵襲、情志不和、飲食不節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胃健運失司,聚濕生痰,痰易化熱生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陽化風,煎熬津液,化而為痰。針對中風病風痰阻絡證引起的失眠治療,竹藥罐配方中,白術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當歸、伸筋草、王不留行、三七活血化瘀;酸棗仁養血補肝,寧心安神。葉天士在《本草經解》中云:“久服棗仁,則厥陰陰足,所以五臟皆安。”諸藥合用,達到祛風化痰、活血化瘀通絡的效果[15-16]。同時竹罐的吸附力可直接吸出夾有蛋清樣物、膠凍狀物、白沫、血水等物質,稱之為“痰”[17],故而眠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干預組AI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中藥竹罐治療能有效提高睡眠質量。這與施琪[18]的研究報道一致。
中風后睡眠障礙其病位在腦,而督脈與腦關系密切。從經絡循行來說,督脈為陽脈之海而“入屬于腦”。督脈內聯腎、腦、心,是精神氣血匯聚所在。因此,通督可調和氣血陰陽。膀胱經“從巔入絡腦”,與五臟六腑相對應的背俞穴乃膀胱經氣血輸注穴位。現代醫家常選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作為治療失眠的常用經絡[19-20]。干預組患者給予中藥竹罐治療,選用心、肝、脾、肺、腎等俞穴上,心俞可寧心安神,肺俞可調節肺氣機,肝俞和脾俞可疏肝健脾,通調氣血,益心安神。諸穴合用,具有補肝益氣、補腎養筋、安神健腦、平衡陰陽、寧心安神之效[2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干預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AI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中藥竹罐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這與盛海燕等[22]研究結果一致。并且干預組的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P <0.05)。這與相關報道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有一定的作用,但長期使用易出現嗜睡、口干、頭暈等不良反應相符合[23]。
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 <0.05),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這與羅文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中藥竹罐改善了患者睡眠質量,從而幫助中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有研究認為,中風后并發睡眠障礙可能與損傷腦組織結構相關,由此減慢大腦血流速度和有效血流量[24]。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藥能有效改善腦部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抵抗血栓形成;化痰藥具有抗凝、降血脂作用[25-26]。因此,在諸藥的協同作用下,腦部血管供血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中藥竹罐選穴合理精妙,臨床療效確切,其能有效提高睡眠質量,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促進康復,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研究在實施過程中發現拔罐的溫度大部分以操作者的經驗為主,缺少客觀指標,因此需要進一步設計電子化監測溫度,以保證治療的嚴謹性和患者的舒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