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金 黃 瑩 王婷婷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疼痛科,江蘇南京 210008
當前,臨床上多通過射頻消融對椎體轉移瘤展開治療,可促進腫瘤組織脫水,進而凝固性壞死,但為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及安全性,需予以相應護理[1]。奧馬哈系統是簡化護理程序的一種,通過對患者護理需求進行全面評估,制訂個性化的護理程序,可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程序化的護理[2]。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近年來基于奧馬哈系統對接受射頻治療的椎體轉移瘤患者展開個性化護理,而為進一步探討其效果,現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通過射頻治療的椎體轉移瘤患者7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35 例,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2~78 歲,平均(60.13±5.68)歲。實驗組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齡43~78 歲,平均(61.32±5.46)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CT、MRI 等檢查確診為椎體轉移瘤;②癌痛明顯,患者及其家屬有強烈的手術意愿且耐受射頻治療;③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④自愿參與研究并配合簽字。
排除標準:①心臟、肺臟、腎臟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耐受手術;②已出現截癱癥狀、體征;③合并重度感染;④無法配合研究。
患者入院后常規護理管理,于射頻治療前1 d 開始至出院期間,對照組繼續常規護理方案,試驗組采取基于奧馬哈系統展開個性化護理。分別于射頻治療前1 d,出院時對自我效能、遵醫行為、癌痛情況,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常規護理方案:射頻治療配合、觀察病情、術后指導、心理干預等;基于奧馬哈系統的個性化護理方案:(1)通過奧馬哈系統對患者護理問題展開評估,總結患者護理需求,制訂個性化護理計劃。(2)基于奧馬哈系統的個性化護理干預。①個性化心理護理。依據患者負性情緒程度、擔憂的問題等,予以安慰、鼓勵等,及時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介紹情緒紓解措施,指導患者自主調節患者心情,鼓勵其傾訴心中不快。②個性化健康宣教。針對患者認知水平,予以椎體轉移瘤、射頻治療等相關知識講解,使患者對此病有正確的認知。并向患者介紹恢復良好的相似病例,使患者信心得以提升。③個性化治療配合護理。依據患者腫瘤侵犯情況、射頻治療方案等,遵醫囑予以護理配合,電極針進入病灶后,予以持續性的高溫射頻,保持合適的溫度,射頻治療結束后,向患者介紹注意事項,并全程觀察病情變化情況。④個性化疼痛護理。依據患者疼痛程度,予以相應鎮痛措施,并通過情緒、注意力轉移等對疼痛進行緩解。
自我效能與遵醫行為。以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3]對兩組自我效能展開評價,GSES 評分“1~4 分”分別表示“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總分范圍10~40 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
遵醫行為評價共包括4 個問題。“是否忘記服藥或功能鍛煉”“是否偶爾忘記服藥或功能鍛煉”“感覺癥狀改善時是否停藥或停止功能鍛煉”“癥狀加重時是否停藥或停止功能鍛煉”,回答“是”記1 分,“否”記0 分,得分越低,遵醫行為越好[4]。
癌痛情況。通過簡易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5]對護理前后癌痛影響進行評價,共7 個維度,總分70 分,得分越高,癌痛越嚴重。
生活質量。通過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6]于護理前后予以兩組生存質量評價,共8 個維度,各維度0~100 分,得分與生存質量呈正比。
采用SPSS 20.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GSES、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GSES 高于護理前,遵醫行為評分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試驗組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遵醫行為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與遵醫行為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與遵醫行為比較(分,)
注:GSES:自我效能感量表
護理前,兩組BP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BPI 低于護理前,且試驗組BPI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BP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BPI 評分比較(分,)
注:BPI:簡易疼痛量表
護理前,兩組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SF-36 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試驗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健康調查簡表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健康調查簡表評分比較(分,)
注:t1、P1值為兩組護理前比較,t2、P2值為兩組護理后比較
椎體轉移瘤屬于常見骨轉移腫瘤的一種,一般發生于胸腰椎處,約70.0%存在溶骨性破壞,可導致椎體病理性骨折,降低脊柱穩定性,并對相應神經造成壓迫,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癱瘓[7-8]。近年來,微創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胸腰椎轉移瘤治療中,通過電極針發出的射頻波對組織中的離子、極性分子進行激發,可促使腫瘤組織凝固并壞死[9-10]。但胸腰椎轉移瘤患者病情相對嚴重,患者自我效能下降、不良情緒明顯,遵醫行為較差,對護理需求的要求較高[11]。而以往臨床上護理多僅針對病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患者自主需求,護理效果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奧馬哈系統由護理專家Karen Marti 提出,包括問題分類、干預、結局評價3 個系統,關注患者各方面的護理需求,已被應用于多種疾病護理中[12-13]。羅怡欣等[14]的研究通過奧馬哈系統對持續不臥床腹膜透析患者進行護理,發現護理后患者預后明顯改善。個性化護理強調護理過程中患者個體化需求的滿足,李晶晶等[15]的研究通過個性化護理對晚期肝癌患者展開護理,發現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本研究基于奧馬哈系統[16-18]對接受射頻治療的腰椎轉移瘤患者展開個性化護理,結果證實該護理方案個性化護理有助于提升腰椎轉移瘤患者GSES 評分,并降低其遵醫行為評分,可有效降低癌痛程度,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通過基于奧馬哈系統的個性化護理[19-21]對射頻治療的腰椎轉移瘤患者實施護理時,先通過奧馬哈系統對患者護理問題、護理需求進行評分,針對此制訂個性化的護理計劃。依據護理計劃予以患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治療配合護理、疼痛護理,可使患者情緒有效緩解,并提升其認知水平,使其能夠對醫囑進行配合,提升干預效果,進而達到有效緩解癌痛的效果[22-23]。另外,完成護理后予以效果評價,定期隨訪,再次通過奧馬哈系統對護理問題進行評估,并調整后續護理措施,可有效對患者病情進行改善,使疾病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減輕,進而達到改善其生活質量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基于奧馬哈系統的個性化護理對射頻治療的腰椎轉移瘤[24-27]患者實施護理可有效改善其自我效能、遵醫行為,并有效緩解癌痛,進而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改善。但本研究僅選取70 例對象,且未行長期隨訪,尚需展開進一步研究,以探討基于奧馬哈系統的個性化護理在射頻治療椎體轉移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