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鈺
這堵“防火墻”威力到底有多強?
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要堅持全方位育人。課外讀物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增長學生科學知識、開闊視野、增強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市場上的課外讀物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個別質量低劣。存在種種問題的課外讀物流入校園,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因此,教育部近日發布《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以
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標準要求,規范課外讀物進校園程序,防止問題讀物進入校園,確保進校園課外讀物的質量,建立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的“防火墻”。
思維局限于狹小的“課本”空間
“應試”教育仍是當下亟須解決的教育問題之一。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家長和學校都把學生束縛在教材中,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殊不知切斷了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忽略課外閱讀致使學生圈于狹小的“課本”空間,成為“井底之蛙”。
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可以拓展視野,提升文學修養,提高思辨能力和個人的綜合素質。但在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閱讀“功利化”現象日趨嚴重。對于好奇心強、辨別能力弱、自控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面對當今社會中各種新奇的、刺激的娛樂休閑信息的誘惑,課外閱讀無疑是被邊緣化的。
不少學生重視課本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課外閱讀,久而久之,一定程度上學生的閱讀范圍受限,對于知識的了解較為單一,從而無法充分理解新的知識。據調查,我國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小說、雜志類占比較大,而讀名著的學生相對較少。
有些學生進行閱讀是為了擴大視野,也為了增長知識,但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閱讀方法不得當,無目的、無計劃地閱讀致使增長知識的效果甚微。有的學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有書就讀,數量雖然很多,但并未仔細思考,深入理解,看書多而收獲甚少,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便是大多數學生不注意知識的積累。人腦的記憶有周期性,只有把知識進行歸類,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精華內容進行摘抄概括或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感悟,才能真正吸取書中精華。
只是,書籍浩如煙海,讀哪些書好呢?很多學生感到迷茫。
魚目混珠?良莠不齊
“防火墻”墻要筑牢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華曾談道,中小學生課外讀物同教材和教輔一樣,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載體,更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加強中小學生課外讀物管理,提高中小學生課外讀物質量,對于進一步拓展教材知識內容、豐富學生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進校園的課外讀物,不僅僅是課程教學的輔助,更是促進學生自主成長、主動發展的重要依托,直接影響著學生精神世界和價值觀的養成。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進入中小學校園的課外讀物問題不少,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教育部門和學校也備感焦慮。
《管理辦法》的出臺,既要治理以往課外讀物進校園過程中產生的亂象,又要鼓勵優質讀物進校園,營造學校良好的閱讀氛圍,達到良法善治的目標。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更加科學的導向、更為多樣的資源、更加靈活的方式。此次《管理辦法》的出臺,一方面直接回應問題,加強課外讀物推薦和選用的底線管理,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另一方面促進閱讀育人,引導發揮課外讀物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作用。
教育學家朱永新說,在我國古代學校里,哲學家們渴望傳授的是智慧,而在現代學校,我們降低了目標,教授的是學科。讀書,讓我們的教育重拾往日的智慧。
只用教科書教學生閱讀,有不小的改革空間,但畢竟是有限的,而推進兒童閱讀發展的空間是無限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就要求我們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自然而然的面臨著許多的競爭,要想在競爭中求得發展,就必須廣泛的閱讀各類書籍。但如今社會上的各類書籍龍蛇混雜,而學生又涉世善淺,不知如何分辨是非好壞,這就很容易危害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將來的發展道路。廣泛地閱讀各類課外書籍,究竟是好是壞,我們不可一概而論。
《管理辦法》明確了管理邊界、職責。將課外讀物界定為除教材和教輔之外的、進入校園供中小學生閱讀的正式出版物(含數字出版產品)。對于課外讀物的質量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中小學校課外讀物推薦要堅持方向性、全面性、適宜性、多樣性和適度性原則,符合主題鮮明、內容積極、可讀性強、啟智增慧的基本標準。同時,列舉出不得推薦或選用課外讀物的負面清單。
中小學階段正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課外讀物不僅能啟智增慧,開闊視野,還可以培根鑄魂,讓學生在閱讀中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豆芾磙k法》提出,中小學校要大力倡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營造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建立閱讀激勵機 制。
課外讀物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加強讀物進校園管理,有利于讀物與課程教材形成合力。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可在學校選書、薦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學校建立智能化的圖書分區、分級管理機制,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識字量、閱讀偏好和理解能力,對學生讀物進一步細化分級,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減少閱讀過程中出現的一知半解、價值觀誤導等情況。同時,課外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改進課外閱讀內容與方法,有助于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健康成長。目前,學生課外閱讀還存在功利化、應試化傾向,學生閱讀內在興趣不高,需要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培養閱讀習慣,發揮課外閱讀啟智潤心的功能,確保學生課外閱讀有質有量,為學生成長奠基。
國際教科書的“循環使用”
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就教材循環使用問題對兩會代表的建議和家長來信進行調研收集的情況,指出教材循環使用在現實中仍存在諸多因素限制和困難。2007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關于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教科書免費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書循環使用工作的意見》,規定從2008年春季學期開始,施行部分國家課程教科書循環使用的制度。小學主要涉及科學、音樂、美術和信息技術四門,初中主要涉及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和信息技術四門。教科書循環使用,符合資源節約的綠色發展理念,但不宜“一刀切”。當前,國際上不同國家對這一問題也有諸多不同做法。
英國教材實行“一綱多本”,學校自行選用教材,并決定是否循環使用。在施行教材循環使用的學校,學生一般在學期初領到教材,教師會叮囑學生妥善保管,不能在書上寫畫。教材由學校圖書館統一進行維護,如出現破損,家長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不使用循環教材的學校,學校或家長需每年購入新書。由于英國教科書價格較高,不少人會選擇購買二手書。
法國不少學校選擇教材循環使用。校長、學校圖書管理員和教師都會參與教材使用管理工作,包括發放、登記、維護及起草制定使用說明等,不少學校還引入了專業軟件以方便管理。中小學的教材費用由各級地方政府全額或部分資助。法國教材的印刷質量較高,多采用厚實耐磨的紙張。近年來,為促進環保,不少出版社和學區還建立了廢舊教材回收項目,如2016年貝林出版社和威立雅環境公司就推出了生態行動。
雖然“綠色”使用教材的呼聲很高,但各國鮮有統一政策強制教材循環使用或回收。如韓國政府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從考慮紙張再利用的角度出發,鼓勵但不強制年末回收。
不同國家教育體制各有不同,不少國家各地教育情況也并非整齊劃一。法國和英國的小學采用“全科教學”,教師多依據教學大綱自定教學方案,自選教學內容,教材、名著、報紙甚至生活場景都可能被設計成教學內容。
此外,不少國家也會選擇使用數字教材替代部分紙質教材。例如,日本在傳統上使用非循環紙質教材,計劃在2025年將數字教材覆蓋全國的中小學電腦終端。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教材也從單純的紙質教材的電子形式,朝著可轉換形式、可添加內容、可交互的方向迭代。總之,未來教材的形式將更加多元,也能更好地滿足學習、體驗、環保等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