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冬

母親今年97歲了,身體除了腿腳不便還很健朗。前兩個月突然摔了一跤,就臥床了,醫生說將不久于世。這一下子打碎了我對母親可活過百歲的夢想,我們是時候要回憶一下平凡但不平淡的母親了。
苦自己不苦孩子
我的母親17歲嫁父親。父親48歲就因病仙逝,母親44歲就守寡,那時上有需盡孝的年近古稀的公爹,下有嗷嗷待哺的三個兒子,命運之坎坷,生活之困苦,難以言表。但她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硬是不改嫁,不服命,歷盡悲歡離合,在親友幫襯下,千辛萬苦,把一個破敗的家,拉扯為如今一個五代同堂,兒孫親屬五六十人,工農商學政各界都有的耕讀大家。
母親一輩子苦自己不苦孩子,愛孩子,愛熱鬧。生了四兒倆女,還幫著帶大幾個孫子、外甥。盡管90多歲了,還會哄孩子,幫孫女的女兒喂奶瓶。五代同堂內的孩子她記得比誰都清楚。晚輩中,婚嫁生育之事,她都牽腸掛肚;誰有傷病痛,她都噓寒問暖。比如小孫子的婚事,她一直張羅嘮叨到病倒前。逢年過節都要我們回老家一聚,晚輩叫一聲阿嫲,她就喜呵呵地發零花錢。每年過她的生日,最好把每個晚輩親人都要請到,少請一人就會跟我們鬧別扭。
母親很節儉,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好面子,對親屬很大方,總是把十分有限的丁點好吃的先給親友和兒女。比如過年三十,按風俗要蒸一籠隔年飯,殺一頭雞,拿到廳堂祭供祖宗。家里白米不夠,母親巧妙地在飯籠底倒扣一塊粗碗,把米飯墊高,這樣看起來也是滿滿一籠,免得被人看不起。難得養大的一只雞,一撤供桌就馬上親手砍割起來,兩個大雞腿總是留起來,正月好招待客人。到了前幾年,母親到我家小住,餐桌上有些好吃的,我們叫母親多吃一點,她說牙齒不好吃不了。我們哄她說城里不留過夜菜,過會兒都會扔了,她才說那多浪費,留著我晚上當點心。
我至今記得,在那個生產隊集體勞動的歲月,每逢夏天“雙搶”,隊里中午辦集體伙食,母親就吃家里預先帶去的地瓜米飯,換回兩碗白米飯,混煮上一鍋一年都少有的白米地瓜飯,讓我們兒女像過節一樣,改善一下生活和營養。母親說我們不能占生產隊的便宜,我只是把自己的午飯份額帶回來。你們一定要記住不能貪占公家便宜,否則小時偷青瓜,長大敢盜大牛了。
母親心靈手巧,用化廢為用的辦法,應付穿的難題。人家孩子過年穿新衣,我家哪有錢買?有一年母親把一床白布蚊帳染成青色布,裁裁縫縫,在春節讓我們仨兄弟難得穿上了“新褲”。我們小時穿的鞋,都是母親親手用舊碎布一針一線地疊納成厚厚鞋底,再用舊衣服剪成鞋面,納連起來做成布鞋。穿起來很暖和,只是一遇泥路就會變成“水鞋”。所以,小時候在雨天我們都是打赤腳走路,到房內再穿上布鞋。母親當外婆了,就會日夜加班,找花色碎布,畫圖樣繡納一個吉祥花鳥圖案的童鞋、童帽、背褸給外甥。
母親身體一直很健康,一輩子沒生過大病住過醫院。40歲還生了雙胞胎,因患嚴重月子病一年都沒奶水,神奇的是一年后她又來奶水,且一直有充沛的奶水喂我到6歲上小學止。
不識字但重教育
母親雖一字不識,但重視讓子女讀書受教育。記得咱老宅廳堂曾被當作大隊小學教室,母親總是催我們偷偷旁聽。對那個外地來的林老師,母親很敬重,先生長先生短叫得很勤。她說唯有讀書才有出息。你的北京叔叔、教師叔叔就是你們的榜樣,他們就是讀書讀到吃商品糧找老婆都不要錢了。我們家再窮也要讓你們上學。母親確實把所有子女特別是倆女兒都送去上學。這點咱厝許多人家都做不到,所以很讓人佩服。
記得上小學時,我因為穿打了許多補丁的衣服,被同學嘲笑,不想上學了。母親說,自古穿衣笑臟不笑補。你穿得干凈,書讀好了,就沒人敢笑話你了。
母親對兒孫念書的成績不太關心,只要你有書念好好讀書,她就很愜意。小侄兒因他爸爸意外走了,也不是念書的料,本來不想復讀了,但是母親堅持要我們一定要幫助他上個大學,現在這個侄兒也評上助工了。她看見小孫女到國外念書,總是自豪地到處夸她是咱家第一個留學生。
受磨難但看得開
母親沒有過幾天好日子,但她堅忍豁達,樂對時勢?!拔母铩逼陂g,一遇到開展什么“運動”,母親作為地主婆經常被掛白牌戴高帽陪游街,我們替她不平,很難過,但她反過來安慰我們:現在連肚子都吃不飽,誰還有心情看你游街戴什么高帽?大家都是做做樣子,你們不要太在意。
小時候,家里缺勞力,靠母親一人掙工分,五個人口糧都分不回來,一年中半年斷糧揭不開鍋。老外婆都不時地叫三舅小舅到家里看看,暗中接濟一下。大姐大姐夫雖不富但也會盡力幫扶一些。大姐夫有一年挑一擔地瓜米來孝敬母親,卻在村口被治保會抓了,說你老丈家是“黑五類”,要讓他們受苦,吃飽了會影響改造,地瓜米被莫名其妙地沒收充公了。母親愛面子,借糧的事我哥13歲就開始做,到處借地瓜米。最高時累借70多擔,每年還要遞增二成。1974年,老宅被強拆了,沒有安置房,一家老少五口一下子沒家了,好像天塌了一樣。還好二姐夫收留了我們,但他也沒余房,只好把豬圈改造一下當廚房,爺爺還得寄住在一里地外的古厝里。母親每天都是先煮好爺爺飯菜叫我們趁熱送去,怕老人受委屈。在她的心中,公爹是第一位的,親戚第二位,孩子可以排后面。甚至有時養的豬都比我們更重要,因為豬是家里的最重要財源。所以豬要先吃好,才好長膘賣錢。但我們家的豬養一年也養不了七八十斤,因為人都吃不飽,哪有什么給豬吃?所以養得干干瘦瘦的。我懂事開始,就幫助拔豬草、釣青蛙。青蛙本來是釣給雞鴨吃的,母親卻大膽地把青蛙煮了給豬補充營養,沒想到豬毛很快變油亮起來,當年咱家的豬終于肥了起來,超百斤了,老母親高興得像中彩一樣。
母親當家理財能力有限,但自己很勤勞,而且教育我們從小要自立自強。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二姐16歲就開始幫村供銷社從大洋挑店貨,要挑百多斤的貨走18里路,很辛苦地賺些錢貼補家用,換回鹽巴等日用品。大哥手有點殘疾,干農活不便,13歲就幫生產隊放牛掙工分,17歲開始走村串戶挑賣茶油粉干。二哥16歲就偷偷在后山開墾山地種烤煙,然后仨兄弟日夜加班把烤煙加工卷成土香煙,到閩清、福州去叫賣,大大增加了家庭副業收入。我們七八歲,都要隨母親上山砍柴挖刺頭賣,以此養家交學費。
母親凡事看得開。改革開放后,環境變寬松了,母親也摘帽了,政治運動與她無關了。她從內心感謝黨和政府的寬宏優待。我1979年高考,已經被西南政法學院預錄取,但因家庭是地主成分,那時念政法專業還要嚴格政審,二伯父一直找大隊補材料,總不給,氣得校長親自步行2小時找大隊長,說如不補這個材料,你們全大隊的孩子都取消上三中的指標。這樣才拿到證明材料。但待我班主任日夜兼程把材料送到招生辦,西政招生已經結束了。我只好委屈地上農學院了。母親安慰我說有大學上就好,關鍵是戶口可以農轉非,找老婆不用愁了。她就是這樣實在,凡事往好處去想,不糾結。
母親可能吃苦多了,比我們還耐挫折,從不抱怨,把自己受磨難當作為晚輩修為積福,至今一句未提誰批斗過迫害過她,從不在我們面前講誰的不是。母親反而經常說,共產黨偉大,現在的日子比1949年前當地主家屬時吃得更好過得更舒心。有些事,哪個時代都會有,不是誰的過錯,咬咬牙就過去了。我們是耕讀世家,要聽黨和政府的話,本分做事,老實做人,順勢而為,逆境不失志。話不要講過頭,事不可做太絕,幫人的事一定要幫到底。多記別人的好處,最不可在背后講別人的不是。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讓人看得順眼,有孝心,懂感恩,有骨氣,這樣家才有福,人才能平安。在母親的教育下,我們全家都愛黨愛國愛家鄉。我們兄弟都是共產黨員。孫輩中的黨員更多。
不服老很臭美
母親是一位跟得上時代,對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在艱苦歲月,雖然買不起新衣,但從來都穿得整潔體面,頭發挽個發髻,走親訪友時還會簪個頭花,衣服還會不時漿洗一下。日子好過一些后,母親是七老八十,衣服反而新潮起來,不穿暗色調的老婦衫,要穿淺色開襟衣??吹絻簩O媳婦打扮靚些,就很高興,點贊說好看變年輕了。去年看到某媳婦連續三周穿同一套衣服回家,母親悄悄對我說,問一下她是不是沒錢買衣服了。這真的讓我們都驚呆了:一個90多歲老太心眼還如此細,如此在乎美。有一天,我穿了件新丅恤,母親認為好看,馬上問我哪買的,如果不是很貴,要幫侄兒也買一件,穿起來好去相親。
母親樂于接受新事物。95歲時還能自己用手機,96歲還吵著要修手機,常常給子女、兒孫、外甥打電話,家長里短。她整天開著電視機,愛看閩劇、電視劇,也看新聞。沒用輪椅前,一步步挪著也愿意去餐廳與大家一起吃飯。后來用了輪椅,還跟著大家去德克士吃西餐。我有個堂弟,前幾年回家看她,我母親還會對他說,你一個人既當書記又當鎮長,要特別小心,責任忒大。還與他聊中日關系。我們真不知道她年事如此高了,普通話也聽不太懂,心里怎么還裝著這些時事雜事新鮮事。
前年夏天,母親說要去北京看孫女。我們怕她腿腳不方便,更是擔心她年齡那么大出意外,都想勸阻她。但母親很堅持,我們只好動員大姐二姐外甥侄兒一起去,人多力量大。我們去時乘福州直達北京動車,9個多小時,母親一路興致都很高。接下來晚輩用輪椅推著她登長城,逛故宮,游天安門廣場,到清華大學,吃全聚德烤鴨等,在北京三天,她玩得與年輕人一樣嗨。本來返程已買動車票,母親說想坐飛機,把我們又驚呆了:95歲老人,腿又不會走,飛機讓不讓上?我們緊急換票,托人打招呼幫忙關照,還寫了個出意外自負責任保證書,終于可以讓母親坐飛機了。她坐在輪椅上,被升降機直接送上機艙,很興奮,看到廈航空姐個個年輕漂亮,對侄兒說電影明星一樣的姑娘給我們當服務員,飛機票雖然貴點但很值。還開玩笑地說最好能娶一個空姐當孫媳婦,把我們幾個逗樂了。
母親的這輩子,經歷了新舊中國、兩個世紀、好幾個時期。她說活了90多歲,不去細想,仿佛也就昨天今天。
母親這輩子有許多故事。她說七除八扣,能記得值得記的也沒幾件。
母親的命運多舛又多彩。她的身軀是那么弱小,可撐起了一個千鈞重負的家。她的精神力量那么強大,足以讓我們幾代人好好汲取和傳承:不畏苦難,不懼風雨,窮且益堅不墮青云之志,富且益儉不忘耕讀之本,貴且益謙不失廉善之德,強且益遜不違守身之道。
責任編輯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