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琪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利用途徑
摘 要:公共圖書館既是保護建設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開發利用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圖書館要在遵循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規律的基礎上,以數字化技術為動力,以收集與利用并重理念激活地方文獻資源。文章以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機制為基礎,多角度分析了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資源的利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4-0005-03
地方文獻資源是地域文化的客觀“記錄者”,是對某一地區人文歷史、社會生活和文化記憶等發展脈絡的生動記載,既是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開展特色服務的基礎。因此,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資源保護、收集和利用時,要重視對接讀者多元需求,整合優勢地方文獻資源,豐富地方文獻資源的存儲方式與展示形式,為研究、傳承和保護地域文化提供有力支持[1]。
1 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機制
1.1 合理規劃:以科學理念統籌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要堅持數字優先戰略,突出地域性、特色化內涵,通過制定虛擬數字資源與實體紙質資源相結合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方案,構建多元化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體系,同時堅持立足實際、科學建設原則穩步推進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并綜合公共圖書館的規模和資金實力,制訂科學合理的地域文獻資源建設方案。大型公共圖書館要發揮規模、技術和資金等優勢主動承擔保存地方文獻資源的職責,中小規模公共圖書館則應以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存儲、文獻資源流動性展覽為主,確保地方文獻資源的有序建設[2]。以柳州市圖書館為例,該館1982年成立地方文獻室,將原來散放在各閱覽室的地方文獻進行集中管理,1992年成立地方文獻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文獻采集、編目和利用工作體系。為有效保存地方文獻資源,該館按地方文獻資源保存要求除設置專門書柜、制定目錄索引、進行專題特藏展示外,還對地方文獻資源庫房實行專人管理、定期巡查,確保地方文獻資源長期安全保存。
1.2 體系保障:以規范制度推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公共圖書館要針對地方文獻建設工作制定相關制度,通過完善地方文獻交存制度、制訂地方文獻征集方案等,為有序推進地方文獻的建設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公共圖書館可通過成立專項部門、配備專職人員、明確崗位職責、完善工作流程等,有序推進地方文獻資源的采集、整理、開發等工作[3]。例如,郴州市圖書館高度重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成立了地方文獻征集辦公室專門負責地方文獻資源的收集和整理,除持續投入資金收集郴州古舊圖書、地方志外,還與社會力量協作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體系,目前該館的地方文獻資源總藏量超過1萬冊,地方文獻建設工作初具成效。
1.3 把握重點:以創新思維引領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公共圖書館要以創新思維充分考慮地方文獻資源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可設置專門負責收集、整理名人及重大事件的地方文獻資料中心,全面保障地方文獻資源的征集質量[4]。例如,湖南省圖書館成立了專門負責收集湖南人物字畫、藏書等的湖南名人資料中心,設立了毛澤東著作版本藏閱室、湖南作家文庫,以及蔡儀、譚誡甫等湖南人物研究專柜,有效地提升了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成效。
1.4 多元發力:以融合思維驅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在數字閱讀環境下,公共圖書館要充分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協同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地方文獻,整合通過多途徑、多渠道獲得的各種載體的地方文獻資源,構建跨行業、跨地域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體系。公共圖書館要將社會力量引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構建由社會公眾參與的新型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機制,通過地方文獻的地域性和差異性特點,深度挖掘其價值和內涵,以此提升社會公眾對地方文獻資源的價值認知和參與度,使地方文獻資源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活態資源,全面增強地方文獻資源的發展活力。同時,公共圖書館要將主動服務理念融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中,主動挖掘讀者的地方文獻資源需求,構建深層次、多方合作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體系。例如,柳州市圖書館堅持數字人文理念,依托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將讀者需求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有機融合,挖掘地域內民俗文化遺產,實現了讀者服務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深度融合。此外,公共圖書館還要加強與文史機構、紀念館、出版機構等的合作力度,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互換互補和交流共享,進一步完善地方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系[5]。
2 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資源利用的途徑
2.1 擴大應用范圍:構建大共享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
公共圖書館通過構建多方共享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使地域文化從靜態資源轉變為多方共享的活態資源。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資源利用要圍繞讀者需求的基礎點,突出地方文獻資源的價值點,明確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開發的落腳點,通過建設多方共享的特色地方文獻數據庫,彰顯地方文獻資源的多元價值[6];按照突出特色、互通交流原則積極開展館際協作,通過組織圖書館間的文獻交換,不斷完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通過地域文化展覽、讀者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組織開展地方文獻資料宣傳與收集進校園,以及舉辦地方文獻資料展覽等活動,擴大地方文獻的影響力。例如,2020年9月,深圳圖書館組織“從文獻看深圳——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地方文獻展”,展示了深圳的地方志、姓氏族譜、企業內刊等豐富的地域文獻資料,從文獻視角展現了深圳的發展變遷,有效擴大了地方文獻的影響力和實際價值。
2.2 拓寬應用空間:構建高價值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
挖掘多元價值、擴大價值鏈是當前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助力和促進地方文獻資源利用的關鍵。公共圖書館通過挖掘地方文獻所蘊含的特色優勢、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將其與文旅融合、地域文化研究等相融合,可有效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最佳利用。一方面,公共圖書館要擴大地方文獻資源的利用空間和價值。在新的公共文化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建設既要堅持化零為整,建設多方參與的地方文獻集合平臺,也要解構重構,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深入解析,充分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多元價值,將地方文獻資源轉化成為特色館藏資源[7]。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要充分把握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機遇,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加快地方文獻資源的流通速度,拓寬地方文獻資源的傳播空間。例如,上海浦東圖書館積極應對數字化、智能化的閱讀環境,聯合浦東新區史志辦、浦東新區收藏協會等機構,發起并成立了浦東地方文獻中心戰略合作聯盟,聚焦浦東文獻征集整理、浦東地域文化傳播與展示等內容,確定浦東名人、浦東開放、非遺等六大專題,依托專題閱覽、文獻閱讀等形式,實現了文化引領、內涵建設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目標,為全媒體時代高質量推進地方文獻資源利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2.3 提升應用成效:構建大智慧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
公共圖書館引入智慧技術和智能媒介可為讀者呈現立體、形象的地方文獻資源,既能激發讀者了解和認知地方文獻的熱情,也為讀者高效利用地方文獻資源提供了便利。因此,公共圖書館在挖掘和利用地方文獻資源時要充分發揮智慧技術優勢,打造多種展示形態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以滿足讀者多元化、多場景的利用需求[8]。首先,以多媒體技術豐富地方文獻資源的展示形態,深化讀者認知。公共圖書館可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制作地方文化資源專題片,如:上海市松江區圖書館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制作了《顧繡》《松江皮影戲》等展示松江文化的專題片,讀者通過觀看文化專題片直觀、生動地感受到了松江的文化魅力,取得了良好的地域文化推廣效果。其次,利用數據庫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二次加工、制作,加快地方文獻資源的流通和共享進程。公共圖書館要結合自身規模和館藏資源情況,聚焦讀者需求,開發影像數據庫、數字人文數據庫、口述資源數據庫等不同形態的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方便讀者閱讀[9]。例如,首都圖書館以保護傳播北京地域文化為目標,建設了“北京記憶”大型歷史文化多媒體資源庫,向讀者生動、全面、詳細地呈現了北京的地域文化和發展歷史,有效提升了北京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效。再次,以新技術還原地域文化場景。公共圖書館可利用VR、AR等技術最大限度地重現地域文化場景,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10]。
2.4 突出應用意識:構建大服務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
為實現地方文獻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最大成效,公共圖書館不僅要突出服務意識,構建服務主導的地方文獻資源利用體系,還要利用智慧技術充分挖掘地方文獻資源,開發多元服務,對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優化和推廣,全面提升地方文獻資源的價值。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移動圖書館App、微博等不同媒介平臺完善讀者服務體系,為讀者提供地方文獻資源的訪問、閱讀及下載服務。其次,公共圖書館要通過挖掘地方文獻資源優勢開發多元化知識服務,針對讀者多元需求,為其學術研究提供多渠道文獻服務,實現地方文獻資源以建助用、以建為用的建設目標。再次,公共圖書館可通過挖掘地方文獻的多元價值向其他產業延伸,對地方文獻資源的文化價值、商業價值進行整合,設計研發相關的文創產品,從而構建完善的地方文獻資源產業鏈[11]。例如,深圳圖書館在舉辦“從文獻看深圳——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地方文獻展”時,從館藏地方資源中篩選出12張極具代表性的深圳地圖和規劃圖,制作成深圳歷史地圖明信片,為讀者展示了極具新意的地方文獻資源形態。
3 結語
地方文獻是了解一個地域歷史和現狀的鄉土素材,也是凝聚地域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載體,建設和利用地方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主動承擔文化傳承與推廣使命的重要體現,也是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體系的重要基礎。在數字閱讀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在改善服務質量時,應充分把握智慧圖書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等良好機遇,通過深度挖掘讀者需求,構建數字人文理念主導、讀者廣泛參與和多元機構協同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及利用體系,實現地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最大成效。
參考文獻:
[1] 袁碧榮.探討數字環境下的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采訪工作:以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為例[J].圖書情報論壇,2016(6):59-63.
[2] 郭哲敏.新時代文獻資源共享創新模式探索: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資源建設與服務優化[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9(1):114-121.
[3] 萬穎萍.高校圖書館傳承地方文化的實踐探索:以海南大學圖書館“地方民俗文化協同實驗平臺”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0):85-87.
[4] 朱男,劉婷婷.地方文獻數字化的探索與實踐:以山東文史資料專題數據庫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1):48-52.
[5] 蔡迎春.數字人文視域下的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化建設:以“民國時期文獻目錄數據平臺”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8(7):31-36.
[6] 權菲菲,任凱.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現狀與問題分析[J].公共圖書館,2019(3):47-52.
[7] 趙飛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與思考:以上海浦東圖書館“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0(10):36-39.
[8] 陳誠.公共圖書館深化地方文獻建設探討:以上海市松江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8):115-119.
[9] 張芼,柴會明.面向地域文化的特色數據庫建設:以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天津音樂家資源數據庫”建設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12):66-73.
[10] 劉塽.微信公眾平臺在圖書館閱讀推廣中的應用:以首都圖書館“首圖北京記憶”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圖書館界,2016(6):72-74.
[11] 盛興軍,張璐.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宣傳推廣研究:以浙江省地級市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0(5):75-80.
(編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21-03-11
作者簡介:曾 琪(1984— ),柳州市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