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虛 張國軍 符靜
關鍵詞:“雙萬計劃”;學術閱讀推廣;學科服務;專業(yè)建設;高校圖書館
摘 要:文章介紹了學術閱讀推廣影響力研究的背景,分析了江蘇省部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和學科服務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學術閱讀推廣的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4-0054-03
教育部于2019年決定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雙萬計劃”,即從2019年至2021年建設1萬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點和1萬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yè)點。此外,教育部還將啟動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1萬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在“雙萬計劃”背景下,各大高校積極爭取創(chuàng)建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yè),對學科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將文獻資源建設與學術文獻的閱讀推廣工作有效銜接起來,如何開展學術閱讀推廣工作影響力的研究,助力專業(yè)學科建設與學科發(fā)展,已成為高校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學術閱讀推廣影響力研究的背景
筆者在中國知網搜索到47篇有關閱讀推廣影響力研究的文獻,其中高校圖書館相關的研究成果31篇、全民閱讀相關的研究成果19篇、公共圖書館相關的研究成果16篇、微信公眾平臺相關的研究成果17篇、兒童閱讀推廣相關的研究成果6篇、大學生相關的研究成果3篇。相關研究成果數量整體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
閱讀推廣影響力是指圖書館在開展文獻閱讀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文獻內容和活動形式改變讀者閱讀習慣和行為的能力,主要由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情況決定。受美國“大閱讀”活動、“國家圖書節(jié)”、新加坡“Read!Singapore!”及英國“閱讀起跑線”等優(yōu)秀閱讀推廣工作案例的影響,我國不僅通過調整閱讀推廣活動的職能分配,讓圖書館逐步成為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主體,還通過成立閱讀推廣委員會、創(chuàng)設閱讀推廣專業(yè)報刊、舉辦閱讀推廣學術論壇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了閱讀推廣的影響力。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學生群體,相關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學生的閱讀量、閱讀能力和閱讀主動性都稍落后于其他國家的高校學生;我國高校圖書館雖然開展了大量的讀書活動,但活動流于形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閱讀推廣工作影響力還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1]。筆者通過分析“第二屆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的獲獎案例發(fā)現:主題類活動是獲獎作品中應用最廣泛的類型,新媒體已經成為最常見的閱讀推廣載體,案例的先進程度和影響力與高校的發(fā)展水平、性質、所屬省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周圍院校氛圍的影響等相關[2]。
在學術閱讀推廣方面,有學者開始關注效果評價與質量提升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在專業(yè)閱讀推廣信息的質量特征體系中決策有用性是最重要的質量特征,是閱讀推廣信息質量層次結構的核心[3]。有學者提出了預評價機制與指標體系,認為預評價機制的實施能夠保障閱讀推廣工作的質量[4]。有研究團隊通過學術閱讀調查問卷獲取了來自16個省市的1,165份調研樣本,并對5所學校的4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群體在參與學術相關的閱讀活動時喜歡使用紙質載體,大學生群體正在逐步培養(yǎng)自身獨特的數字學術閱讀行為與習慣[5]。
目前,雖然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yǎng)課程建設、經典與新書書目推薦、社團活動等方面的實踐活動日趨成熟,但學生參與學術閱讀活動的積極性明顯不高。因此,高校圖書館應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師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知識水平,促進學校學科的發(fā)展,推動“雙萬計劃”的正常實施。
2 江蘇省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現狀分析
江蘇省是全國高校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教育部2020年6月公布的大學名單中,江蘇省共有高校167所,其中本科高校78所、專科學校89所。筆者對江蘇省部分本科高校圖書館的網站主頁進行了調研,分析匯總了這些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情況和閱讀推廣情況。分析結果顯示,“雙一流”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圖書館重視學科服務和閱讀推廣,并在網站主頁提供相應的資源鏈接,為師生查閱文獻提供了便利;普通本科高校圖書館對學科服務和閱讀推廣的重視力度不夠,在網站主頁很難找到這兩個服務欄目。這些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主要集中在經典書目推薦和泛在化的圖書推薦,沒有在網站主頁對舉辦的學術閱讀推廣活動進行宣傳推廣,對高校學科建設的影響力有限。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該校作為非“一流大學”和非“一流學科”建設的高校,有經濟統(tǒng)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會計學、物流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等6個專業(yè)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但是,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并沒有針對這些專業(yè)開展采編工作和學術閱讀推廣工作,對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的影響力極其有限。
隨著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功能的延伸和拓展,開展學術閱讀推廣也將是其主要的工作內容。目前,高校閱讀推廣工作普遍采取“館員+學生社團”模式,因此,高校圖書館可基于該模式開展學術閱讀推廣工作,對不同課程的學術資源進行整合分析,通過學科館員和專家學者向各院校師生推薦相關資源,對他們的學術研究進行指導和補充,推動學科建設高質量發(fā)展。高校圖書館還要積極獲取師生的反饋意見,對學術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進行評估,及時優(yōu)化推廣模式,為后續(xù)的活動提供參考。
3 高校圖書館提升學術閱讀推廣影響力的策略
3.1 制訂戰(zhàn)略性發(fā)展規(guī)劃,加強館員隊伍建設
與國際頂尖大學圖書館相比,我國高校圖書館在資源、服務、合作、館員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從孟銀濤等人的調研結果看,美國大部分頂尖大學圖書館都制訂了戰(zhàn)略性發(fā)展規(guī)劃,內容包括信息資源、服務、學習空間、資源獲取工具等[6]。因此,我國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學校的專業(yè)設置、學科建設要求,按照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雙萬計劃”,制訂戰(zhàn)略性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館藏發(fā)展目標,針對優(yōu)勢學科、特色學科開展學術閱讀推廣工作,并將其納入戰(zhàn)略性發(fā)展規(guī)劃中,通過計劃、實施、反饋和考核等規(guī)范性的流程,提升學術閱讀推廣的影響力。此外,高校圖書館應加強館員隊伍建設,提升館員的業(yè)務能力和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凝聚力強的學科館員隊伍,以適應學科發(fā)展的變化。
3.2 推動館系合作,注重師生的閱讀需求
2009年美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圖書館“Buyer”這一角色的認可度最高,高達90%以上,他們認為圖書館最重要的職責是如何購買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源,但部分高校圖書館不能很好地履行這一職責[7]。因此,高校圖書館要以服務師生讀者為宗旨,及時與他們溝通交流,獲取他們的閱讀需求,進而為他們提供精準的閱讀服務。館系嵌入合作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我國高校圖書館采取的合作方式是在各院系建設學科分館,由各學院人員負責采訪和管理工作,該方式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館系嵌入合作。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資源的采購中心,應通過大數據構建全校的知識服務需求圖譜,對有限的資金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從各院系抽調擁有專業(yè)知識的人員參與采訪工作,采取精細化的采訪工作模式,滿足師生的實際閱讀需求,推動館系嵌入合作的持續(xù)開展。
3.3 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構建區(qū)域化的共享體系
江蘇省內高校乃至長三角的高校間有一定的聯盟關系,但在學術閱讀推廣方面未能打造區(qū)域化的共享平臺,這些高校圖書館除共享部分數據庫外,在其他方面的合作較少。以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為例,該館的數據庫列表中有兩個區(qū)域化的數據庫,如“中經網長三角城市群統(tǒng)計年鑒時序庫”和“江蘇省外文電子書統(tǒng)一平臺—享悅讀”。其中,“江蘇省外文電子書統(tǒng)一平臺—享悅讀”中的書籍資料偏老舊,更新速度較慢,師生點擊率較低。
江蘇省作為擁有167個高校的教育大省,由于高校辦學層次及投入資金的不同,各高校圖書館的可用資金量存在不均衡現象,學科館員的學術素養(yǎng)也參差不齊。在數字資源所占館藏比例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區(qū)域內的高校圖書館應協同合作,建立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建設區(qū)域化的閱讀推廣共享平臺,根據各高校學科建設和專業(yè)設置情況,采取差異性的資源采購方式,在保障資源全面性和滿足師生需求的基礎上避免館藏資源的重復建設。
參考文獻:
[1] 季亞娟,王醒宇.國內外大學生閱讀情況比較及高校圖書館閱讀教育與推廣的反思[J].圖書館雜志,2014(8):65-69.
[2] 李沛.“第二屆全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大賽”獲獎案例解析與啟示[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2):54-60.
[3] 趙珊珊.圖書館專業(yè)閱讀推廣與推廣信息質量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9(4):6-10.
[4] 許天才,楊新涯,徐娟,等.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評價機制的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17):47-52.
[5] 肖鵬,潘燕桃,張久珍.中國大陸大學生學術閱讀載體偏好與行為研究:基于全球調查數據的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1):62-75.
[6] 孟銀濤,于倩倩.美國大學圖書館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及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20(14):84-90.
[7] 蔡屏.勿忽視高校圖書館首要職責:“Buyer”——從美國高校教師的視角談起[J].圖書館雜志,2013(2):57-60,78.
(編校:孫新梅)
收稿日期:2021-03-13
作者簡介:吳 虛(1992— ),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張國軍(1966— ),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副教授、副館長;符 靜(1981— ),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本文系2019年度南京財經大學高等教育及改革發(fā)展課題“圖書館學科服務規(guī)劃與戰(zhàn)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jgfb201934;又系2019年度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業(yè)務課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素養(yǎng)競賽組織工作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nufelib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