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文 王佳琦
關鍵詞:黃河文化;研究述評;黃河文明
摘 要: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講話以來,有關黃河文化的研究被推上新的高度。學界圍繞黃河文化的界定與內涵、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黃河故事的創作與傳播、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等內容進行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文章分析了2019年9月至今有關黃河文化的研究成果,發現相關研究正以學理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學科領域與研究群體多元化、學科交叉融合現象日益凸顯的態勢向前發展,同時也呈現出具體研究較少、歷史文獻利用不足、多數文章體量不夠、研究深度欠缺等特點。
中圖分類號:G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4-0132-06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與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與精神標識。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上強調了黃河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他指出,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此后,關于黃河文化的討論與研究在全國范圍內掀起高潮,沿黃九省(區)社科院、高等院校、博物館等單位不僅成立有黃河文化研究會、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黃河文明研究基地、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等機構,創辦黃河文化相關雜志,編制黃河文化保護弘揚傳承規劃,編纂《黃河文化百科全書》《黃河文化研究叢書》《中華詩典·黃河卷》《黃河文獻叢書》《黃河生態環境文化叢書》,還組織了多次不同形式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研討會、論壇等,極大地提升了黃河文化相關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筆者僅就知網數據進行統計,自2019年9月至今有關黃河文化研究的論文就有270多篇,研究領域涵蓋黃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闡釋與傳播、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等諸多方面。本研究將以此為基礎,從黃河文化的界定及其內涵、黃河文化的遺產利用與保護、黃河故事的創作與傳播、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四個方面,對近年來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成果進行評述,以期能夠為后續黃河文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
1 黃河文化的界定及其內涵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1]提及黃河文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黃河文化以及黃河文化的內涵外延如何界定兩個問題。由于黃河流域范圍廣闊、文化成果眾多,學者們對于黃河文化的界定及其闡釋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解,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觀點。
1.1 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一切文明成果的總稱
徐光春在《談談黃河文化與炎黃文化》一文中談道:“黃河文化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來看,主要形成于七八千年前的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先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一獨具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多樣性、持續性、廣泛性的大河流域文化,即黃河文化。”[2]李立新在《黃河文化的內涵與特征》一文中認為,“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先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典章制度、禮儀信仰、生產水平、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精神面貌、價值取向,等等。”[3]張錕在《豐富和發展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一文中提出,黃河文化的范圍和內涵是不斷擴大增多的,在過去它已經創造性地與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新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新時代黃河文化將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價值[4]。朱偉利則在《芻議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傳播》一文中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對黃河文化進行闡釋,他認為廣義上的黃河文化包括該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創造出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狹義上的黃河文化則集中于精神訴求、價值取向、基本理論以及行為方式[5]。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對于黃河文化的內涵界定,學者們一致認為黃河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廣泛、成果眾多,涵蓋社會生產活動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凡是由黃河流域人民創造出的成果,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均可以算作黃河文化。黃河文化內涵外延的明晰,無疑能夠給后續研究工作提供積極指導作用。
1.2 黃河文化由沿黃九省(區)的地域文化共同造就
黃河漫長而寬闊,流經區域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北方大地,其輻射的區域范圍是巨大的。由于黃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的地理環境特點,造就了這一流域不同的人文現象,黃河文化也可以被拆分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王乃岳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一文中認為,黃河文化是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等文化的有機組成[6]。朱偉利也在《芻議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傳播》一文中提出,黃河文化依照地域又可以被劃分成為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王衛星在《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一文中提出,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四川、青海、甘肅等九個省區,因此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均可以看成黃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7]。而趙建吉則在《黃河流域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一文中表達了不同觀點,他按照社會文化關聯、國家政策與黃河流域覆蓋面積,將四川與內蒙古東部地區排除在外[8]。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除趙建吉的表述外,學界對于黃河文化的地域范圍界定是一致的。黃河文化由沿黃九省(區)的各自地域性文化共同造就,以農耕文化為主,橫向包括游牧文化與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趙建吉對黃河區域范圍的劃分縮小了黃河文化的外延,這樣的劃分顯然不符合客觀存在。既然黃河流經四川、內蒙古兩地區,那么黃河文化、黃河環境治理就無理由將其排除在外,兩地區形成的地域文化無疑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黃河文化以中原文化為核心
從空間角度看,黃河文化由眾多地域性文化構成;從文化演進角度分析,黃河文化又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結合。在這些風格各異、內容眾多的地域性文化中,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
杜學霞在《中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黃河文明的關系闡釋》一文中提出,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總稱,中原文化既是黃河中下游河南段的文化,又是黃河文化的最高體現和集中代表[9]。崔學軍認為,由于河南地區地勢平坦開闊,因黃河水流沖擊形成適宜農業發展的廣闊平原,因此該地區在很早以前便出現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文明,黃河文化的實質是以中原(河南)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流域文化[10]。李庚香在《勇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歷史責任》一文中認為,由于河南地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緣故,從歷史文化資源的角度展示了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黃河文明中舉足輕重的地位[11]。張新斌也在《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構想與思路》一文中提出,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應在河洛交匯處,即河南境內進行選址[12]。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地區歷史悠久,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四千年以中原地區為核心,黃帝主盟中原、夏禹建都陽城、八大古都中原占據其四(鄭州、安陽、洛陽、開封),同時還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中原地區不僅有農耕文化的重要展示,正如姚大中在《黃河文明之光》一文中所述:“中國最古農耕文化的仰韶文化,今日學術界的定說,系中國獨自起源與獨立創造”[13],更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區域,因此中原地區要引領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勇于承擔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保護黃河文明的大任,打造黃河文化新高地。
2 黃河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
2.1 黃河文化遺產的數量
黃河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分布于黃河流域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根據萬金紅在《保護黃河水文化遺產,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的統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黃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2.4萬處,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數的16.2%,區域不可移動文物密度約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9倍。黃河流域內的世界遺產有(含文化景觀和雙遺產)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05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8,815處。國保單位分布密度約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6倍[14]。唐金培則在《促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高質量保護 切實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一文中提出,在全國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重點構建的6個片區中,有4個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并且黃河流域擁有19項世界文化遺產,占全國41項總數的46%[15]。張治東在《黃河流域寧夏段傳統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一文中提到,到2019年為止,沿黃九省(區)正式公布的省(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含擴展名單)已達近5,000項[16]。從上述學者們的統計中不難看出,黃河流域因為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的緣故,為當今社會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展現著人類對黃河流域自然生態開發利用的進程,表達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品質,黃河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2.2 黃河文化遺產的利用
黃河文化遺產既具備文化效應,傳遞黃河流域人民的開拓奮進史,也具備相當程度的經濟效益。利用好黃河文化遺產資源,不僅可以起到保護黃河文化,弘揚黃河文明的作用,還可以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對于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2.2.1 利用圖書館資源,對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進行傳承保護。王平在《面向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一文中提出,要充分使用好黃河流域的圖書館資源,利用圖書館的文化遺產保護職能,加強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資源建設,以特色數據庫、文創資源的形式不斷加強圖書館對于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17]。李景文也曾在《黃河文獻的保護與利用》一文中提到,要充分發掘黃河文獻對于黃河文化遺產、黃河文明的傳承功用,以保護黃河文獻的形式激活黃河文化遺產[18]。王燕在《黃河碑石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碑石檔案為例》一文中,對該地區現存碑石檔案的內容及特點進行分析,并針對碑石檔案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大保護力度、建立數字文獻庫、對碑石檔案進行開發和利用轉化的有效措施[19]。
2.2.2 將文化遺產的利用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在治理生態的過程中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楊倫在《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一文中認為,黃河流域作為中國重要的農業發源地,在這里集中了大量的農業文化遺產,這些農業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效益與價值[20]。薛華在《黃河水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及其價值》一文中提出,黃河流域的水文化遺產種類豐富、類型多樣,具有歷史、文化、科學方面的價值[21]。
2.2.3 創新利用黃河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中賦予其新活力、新內涵。游曉蔓在《文化創意產品下黃河澄泥硯傳統工藝的“再設計”研究》一文中,以黃河澄泥硯為例分析了黃河文化遺產的創新利用,從工藝材質、功能形制、情感的創新以及互聯網推廣幾個方面提出構想[22]。張錕則在《黃河左岸文化遺存的挖掘與開發》一文中提出,要將黃河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結合,打造旅游基地,使黃河遺產的經濟效益與文化作用結合起來[23]。
3 黃河故事的創作與傳播
黃河流域歷史悠久、地域廣闊,黃河故事十分豐富,內涵深厚,既有黃帝文化、姓氏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表達著先民們利用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精神;又有延安精神、鐵軍精神譜寫著一部近代斗爭史,傳遞著中華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有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書寫著新中國從貧困走向富強的奮斗歷程,描繪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精神風貌。由此可見,講好黃河故事,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潘汶奇在《講好黃河故事的時代價值與有效途徑》一文中提出,講好黃河故事有利于傳播黃河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揚黃河精神,凝聚精神力量;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與世界的交流,傳播中國價值與聲音;有利于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發展[24]。劉曉靜在《講好“黃河故事” 打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高地》一文中認為,講好黃河故事對于延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打牢文化強國的扎實根基具有重要意義[25]。
3.2 講好黃河故事,彰顯地域特色
一些學者著眼于黃河流域地理環境的差異,提出應因地制宜講好黃河故事。張志仁在《延續歷史文脈 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根據山西地區的情態特點,認為講好黃河故事要利用山西地區的古文明資源,要開發宣傳山西地區的紅色資源,要將山西地區的發展與黃河故事結合起來[26]。韓城市政協在《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從韓城地區的人文特色出發,闡述講好黃河故事關鍵在于利用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升級與打擊文物盜竊等幾個方面[27]。李孟舜在《創新節日表達 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提出,河南地區要想講好黃河故事,就要承認中原節日文化傳統,對其加工利用并形成品牌效應[28]。戴美玲在《弘揚河湟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談到,要挖掘河湟文化價值內涵,講好黃河源頭故事[29]。
3.3 講好黃河故事,弘揚時代價值
3.3.1 從具體案例出發,分析講好黃河故事的重要舉措。吳衛東在《立足黃河檔案 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表示,開發檔案資源對于講好黃河故事的意義重大,要從檔案整理與開發的角度入手,積極發掘黃河檔案資源的時代價值[30]。張建松在《講好歷史上黃河治理故事應關注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黃河治理故事”是黃河故事的組成部分之一,講好“黃河治理故事”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要努力發掘歷史上有關治理黃河的動人故事,努力推動治黃文化、觀念、價值的傳播[31]。
3.3.2 關注黃河故事蘊含的文學、藝術色彩,對藝術作品中體現的黃河文化進行分析。黃高鋒在《新時代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認為,文學在講述黃河故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不斷深入挖掘“黃河”母題,發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民族精神,注重時代創新,體現審美追求[32]。徐賓在《“講好黃河故事”——黃河紋樣在現代文創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黃河紋樣是黃河故事的表現形式之一,可以從加強地區紋樣及文創溝通、構建紋樣創新體系等角度入手,對黃河紋樣進行再設計[33]。呂東亮從個案角度入手,在《蕩氣回腸的黃河故事——重讀李凖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一文中,分析了《黃河東流去》一書中所講述的黃河故事的真實性,以及該書通過講述黃河故事表達了在那一時代難能可貴的文化自信[34]。楊志敏在《銀幕中流淌的黃河故事》一文中,通過對電影史上有關黃河文化的影視作品進行梳理,認為電影是展現黃河文化、講述黃河故事的重要形式,在未來要對黃河這個“超級IP”進行更為深入的發掘[35]。
3.3.3 從宏觀角度出發,提出講好黃河故事的具體措施。周海濤在《如何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提出,講好黃河故事,首先要注重流域各個區域的合作交流;其次要以項目為帶動,將文化優勢產業轉化為傳播優勢;再次要搭建學術平臺,運用新的技術理念;最后要通過加強基礎教育的方式,提升民眾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36]。蘭苑在《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一文中認為,講好黃河故事,一方面要保護傳統文化,挖掘時代價值;另一方面要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推陳出新[37]。
4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文化孕育著巨大的時代價值,黃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文化注入力量,還可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能量。
4.1 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的具體表現
崔學軍在《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一文中強調,黃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國家的歷史使命和任務,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38]。許學深則在《淺論黃河文化的新時代價值》一文中認為,黃河文化的包容性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寶貴經驗,黃河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可以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支撐,黃河文化中的寶貴精神是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發展的動力[39]。苗長虹也在《黃河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一文中認為黃河文化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其中的“天人合一”觀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而“大一統”精神則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國家認同感,包容的精神又是構建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歷史范本[40]。
4.2 實現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的重要路徑
劉嬋在《為黃河文化注入新時代內涵》一文中從博物館角度入手,認為博物館具有良好的文化承載作用,對博物館建設方式進行創新,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可以起到傳播黃河文化的作用[41]。楊國龍在《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一文中認為要從物質與精神兩個維度展現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既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樹立黃河文化遺產“一盤棋”思想,開展遺產保護與文獻整理相關工作,又要采取新的傳播方式,講好黃河故事,使黃河文化生動鮮活,同時還要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推動黃河文化的普及[42]。李敬則在《黃河文化的三個價值維度》一文中認為,黃河文化的價值可以通過黃河流域的城市體現出來,在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的過程中,要將其與城市發展融合,將黃河文脈延續與城市建設結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43]。
5 黃河文化研究呈現的若干特點
綜上所述,近年來學術界關于黃河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對黃河文化的歷史內涵、外延及時代價值等有了清晰的認識,呈現出如下特點。
5.1 學理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黨中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為“弘揚黃河文化,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的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使黃河文化研究的目的性更加明確。通過梳理近年來關于黃河文化研究的相關文章可以發現,黃河文化的研究主要圍繞概念界定、黃河文化遺產、黃河故事、黃河文化時代價值、黃河生態治理等方面展開。雖仍以文化研究為主,但其研究方法已從純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轉化,尤其是對生態、環境、遺產、民俗文化的重視,無疑擴大了黃河文化研究的視域。
5.2 學科領域、研究群體多元化
近年來,研究黃河文化的成果已經不再局限于歷史文化視角,而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就其研究領域而言,涵蓋了歷史、政治、科技、經濟、軍事、環境地理等多個方面,既研究黃河的文明起源、黃河精神、黃河人物、黃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民俗、黃河神話,又研究黃河生態、黃河旅游、黃河治理、黃河環境、黃河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等。就研究者群體來說,不僅有黃河學人、黃河治理者、黃河愛好者的辛勤耕耘,還有沿黃九省(區)各級政府的黨政負責人、管理工作者的宏觀把控和頂層設計。研究領域的多元化、研究群體的多樣性無疑使黃河文化研究充滿了活力。
5.3 學科交叉現象日益顯現
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選題雖偏重于人文,但其論證架構、思考路徑往往將觸角延伸到生態治理之中,在文化研究中體現生態意識,在生態治理中展現人文情懷,將文化、生態,人文、自然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型的、充滿生機的研究模式。
6 結語
就整體研究效果看,目前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研究的空間、論題的缺失還有很多:一是涉及內容寬泛,研究深度不夠。大多數論證黃河文化的文章都集中于“頂層設計”,即通過分析黃河文化的歷史、組成論證保護黃河文化的必要性與方式,僅有少數文章從某一具體角度出發,闡述傳承與保護黃河文化的可行性。相關文章對宏觀問題的討論較多,實證研究較少,很大程度上導致相關研究趨于空泛化、表層化。同時,許多文章形式簡、篇幅小,如在已見刊的二百余篇文章中,不少是以“豆腐塊”的形式發表在報紙、期刊上,無疑會影響作者觀點的闡發。二是對歷史文獻不夠重視。黃河文化延續數千年,有著深厚的文獻積淀,研究黃河文化應當考慮文獻記載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現有的文獻、碑刻、廟宇、堤壩、城址、村落、關津、地名、儀式等資源,發掘尚未被發現的文獻遺產資源,不斷提升黃河文化研究的深度。
展望未來,黃河文化研究需要學者們進一步打破時空概念,融貫古今,聯系黃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民俗、不同文化的客觀實際,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對黃河文化進行深度闡釋與弘揚,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明確黃河文化研究的動態與走向,以富有創新性的方法思路與學術成果,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20):4-11.
[2] 徐光春.談談黃河文化與炎黃文化[N].河南日報,2020-08-18(06).
[3] 李立新.深刻理解黃河文化的內涵與特征[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21(04).
[4] 張錕.豐富和發展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N].河南日報,2020-09-16(21).
[5] 朱偉利.芻議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傳播[J].新聞愛好者,2020(1):32-35.
[6] 王乃岳.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J].中國水利,2020(5):50-53.
[7] 王衛星.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N].人民政協報,2020-09-08(03).
[8] 趙建吉,劉巖,朱亞坤,等.黃河流域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J].資源科學,2020(1):159-171.
[9] 杜學霞.中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黃河文明的關系闡釋[N].河南日報,2020-03-27(09).
[10] 崔學軍.黃河文化歷史成因及思想內涵探析[N].新鄉日報,2020-07-21(03).
[11] 李庚香.勇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歷史責任[J].治黃科技信息,2020(4):13.
[12] 張新斌.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構想與思路[N].河南日報,2020-08-05(08).
[13] 姚大中.黃河文明之光[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40.
[14] 萬金紅.保護黃河水文化遺產,講好“黃河故事”[N].中國文物報,2020-08-18(03).
[15] 唐金培.促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高質量保護 切實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N].中國文物報,2020-01-10(06).
[16] 張治東.黃河流域寧夏段傳統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寧夏黨校學報,2020(2):121-128.
[17] 王平,李揚揚,張寶瑩.面向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8):8-13.
[18] 李景文.黃河文獻的保護與利用[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8):2-4.
[19] 王燕.黃河碑石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碑石檔案為例[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1-25.
[20] 楊倫,閔慶文,劉某承,等.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J].環境生態學,2020(8):1-8.
[21] 薛華.黃河水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及其價值[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14):33-38.
[22] 游曉蔓.文化創意產品下黃河澄泥硯傳統工藝的“再設計”研究[J].陶瓷研究,2020(4):62-65.
[23] 張錕,楊春梅.黃河左岸文化遺存的挖掘與開發[N].河南日報,2020-08-05(08).
[24] 潘汶奇.講好黃河故事的時代價值與有效途徑[N].河南日報,2020-08-22(04).
[25] 劉曉靜.講好“黃河故事” 打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高地[J].中國民族博覽,2020(11):4-7.
[26] 張志仁.延續歷史文脈 講好“黃河故事”[N].山西日報,2020-03-02(09).
[27] 韓城市政協.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N].各界導報,2020-09-03(03).
[28] 李孟舜.創新節日表達 講好黃河故事[N].河南日報,2020-02-04(06).
[29] 戴美玲.弘揚河湟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N].青海日報,2020-10-19(09).
[30] 吳衛東.立足黃河檔案 講好黃河故事[N].河南日報,2020-01-05(04).
[31] 張建松.講好歷史上黃河治理故事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新聞愛好者,2020(2):37-40.
[32] 黃高鋒.新時代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N].中國藝術報,2020-08-14(03).
[33] 徐賓,田卓明.“講好黃河故事”:黃河紋樣在現代文創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包裝,2019(5):55-59.
[34] 呂東亮,秦越.蕩氣回腸的黃河故事:重讀李凖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J].南腔北調,2020(3):2-11.
[35] 楊志敏.銀幕中流淌的黃河故事[N].河南日報,2020-09-18(31).
[36] 周海濤.如何講好“黃河故事”[N].河南日報,2020-09-02(10).
[37] 蘭苑,邢炎.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N].山西日報,2020-07-14(10).
[38] 崔學軍.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N].新鄉日報,2020-07-27(03).
[39] 許學深.淺論黃河文化的新時代價值[J].明日風尚,2020(11):180-181.
[40] 苗長虹,艾少偉,喻忠磊.黃河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N].河南日報,2019-11-01(09).
[41] 劉嬋.為黃河文化注入新時代內涵[N].河南日報,2019-12-25(06).
[42] 楊國龍.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1):102-107.
[43] 李敬.黃河文化的三個價值維度[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2):99-102.
(編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21-03-09
作者簡介:李景文(1958— ),河南大學文獻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王佳琦(1996— ),河南大學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