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1月17日,電競勸退業務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
通過專業訓練和各類模擬比賽,電競教育機構本想幫助有需求的人提升競技水平,結果意外地拓展出新的業務,使九成的自以為有天賦的少年放棄了斗志昂揚的職業夢想,被大家稱之為“用魔法打敗魔法”的辦法。
不可否認,這個辦法確實會讓部分網癮少年缺了借口,甚至認真地另謀出路。然而,只有電競勸退業務并不能根本解決游戲沉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依然無法清楚地劃出游戲與電競之間的界線,簡單來說,就是普通玩家和職業選手之間的界線。
提起足球的職業選手,我們會先想到梅西和C羅;提起籃球的職業選手,我們則會先想到科比和詹姆斯。他們都是該項目的行為榜樣,或者說是角色模型。當他們立在眼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該項目職業選手和業余選手的差別、成為該項目職業選手的路徑以及能否成為該項目職業選手的評估體系。
首先是職業選手和業余選手的差別。以籃球為例,很明顯的就是身體素質,職業選手往往高且強壯。為了避免犯規,詹姆斯緊急剎車,那種力量能在地板留下了兩道難以抹去的黑印。巴恩斯把球向科比臉上晃去,幾乎就要砸到他的鼻子,科比像是克服了人類生理的條件發射,身體完全沒有往后傾,連眼睛都沒有眨過。
哪怕是不強調身體素質的乒乓球項目,只要能注意到張繼科發出各種刁鉆的旋球,也足以讓我們認清業余和職業之間的鴻溝??晌覀兘洺X得電競選手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或許同樣瘦弱,或許同樣偏胖,即使看著高光剪輯,也能跟朋友吹幾句,上次自己同樣用妖姬秀了對面三個。

提起電競的職業選手,我們其實沒有足夠權威且具代表性的角色模型,進而導致成為職業選手的路徑不夠清晰,甚至會有彎路和陷阱。盡管越來越多人知道要先去電競俱樂部青訓,從二隊到一隊、再到爭取一隊首發,但我們見過路人王被電競俱樂部直接挑中,也見過小主播真的打職業揚名立萬。
足球五大聯賽的職業選手一般都是從五六歲開始踢球,堅持到十歲才嘗試將足球愛好作為未來職業,于是進行基礎訓練。到了十二三歲,他們可能進入足球俱樂部的梯隊,接受專業訓練。從U15到U17,經過激烈的競爭,他們才能在預備隊有一席之位,才有機會躋身一線隊。整個路徑雖然漫長且不易,但是十分明了,像梅西一樣天賦異稟,像克洛澤一樣大器晚成,反倒是極少見的。

我們經常自嘲中國找不出11個會踢足球的,是因為正確的人淹沒在小初高的教育里,可能是不得不放棄,也可能是從來沒有進入足球。各種電競教育機構宣稱培養電競選手,例如意外開展勸退業務的電競教育機構,且不問它的課程是否能夠有效提高競技水平,而是要說是否讓正確的人進入電競——換個情境,每天枯燥地做沒有挑戰的應用題對于具備數學天賦、想要鉆研下去的孩子有多大作用。
另外是職業選手的評估體系。在“電競勸退業務成功勸退九成青少年”的新聞下,我們會發現很多評論都在調侃“傷害極低但侮辱性極高”、“菜成這樣打什么職業”,一再講說全民運動、全民電競的環境里,與其笑這些少年不自量力,不如說他們存在著幻覺。關于一個人能否成為電競選手,從來沒有科學的數據指標,或者說是只有一個過于簡單的標準,那就是年齡以及段位,才使他們自認為有天賦。
所以,除了無心插柳的電競勸退業務,要有心去做的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