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作為“00后”,我出生時,彩色電影和電視劇就已經非常普及了。每每聽到長輩們談及露天看黑白電影的故事,總令我心馳神往。也許正由于此,我對黑白電影有著別樣的情愫。
我看過的黑白電影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兵張嘎》。該片1963年上映,即便是在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依舊被電影中傳達的信仰力量震撼了。年少是他,勇敢樸實是他,愛國熱血也是他。黑白影像中,嘎子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動多彩又可愛可敬。
電影用層層遞進的敘事,細膩描摹了少年嘎子豐富的內心成長。
初遇老鐘叔,嘎子還是奶奶身邊大大咧咧的毛頭小子,老鐘叔的革命經歷、送給他的木槍,讓他產生了“加入八路軍”的想法。這是他革命理想的萌芽。而奶奶的死,深深觸動了他。“加入八路軍,救出老鐘叔,為奶奶報仇”,成了他最大的心愿。加入八路軍后,嘎子逐漸將個人訴求升華為一種堅定的革命信仰。影片最后,嘎子與八路軍戰士們奮不顧身、英勇戰斗、取得勝利,恰恰成了他成長成熟的最好證明。從大家口中的“嘎小子”到一名真正的八路軍戰士,少年嘎子的成長,是意志的磨練和心靈的蛻變。
小兵張嘎只是無數少年英雄的代表。“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放牛娃王二小、小蘿卜頭宋振中……無數個為國為民的青春之“我”,成就了青春中國。
我時常覺得,即使身處不同年代,但愛國的少年心,總是相通的。我時常問自己,如果身處那樣的時代,會不會做出同樣的人生選擇?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愛國,始終是青春的底色。
由于工作原因,我曾通過不同形式,演繹革命者的熱血青春。前段時間,我在文化類節目《故事里的中國》中飾演國歌作曲者聶耳先生。他不愿演奏靡靡之音,立志要做中國的新音樂。他認為,音樂不僅供人欣賞,更重要的是鼓舞人心。懷著如此使命,聶耳為電影《風云兒女》創作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時代最強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那激昂的旋律久久盤旋在腦海。演繹聶耳的過程,我完成了精神的接力。
(所有稿費均捐給源公益專項基金,以支持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