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琦,高峰,李龍,瞿軍平
(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陜西 西安 710200)
隨著國內商用車市場增量日益凸顯以及GB 1589-2016的實施,高端長頭重卡車型受到了各大主流商用車制造廠商的青睞[1]。在轎車領域,外觀DTS(間隙和面差)的高品質要求早已應用,對于長頭重卡而言,外觀DTS的高品質要求也已成為主流趨勢。DTS的英文全稱為Dimensional Tolerance Specification,指的是整車內外部尺寸公差規范,在白車身中主要指代間隙、面差等的設計值和公差值,白車身外觀DTS定義的合理性直接決定了車型的制造水平和外觀品質[2-3]。
根據以往新車型的開發設計經驗,DTS公差定義值主要通過對標和經驗來制定,對于長頭重卡車型,國內可借鑒的車型少之又少,并且以往經驗也是空白,所以借助其他手段預先分析DTS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三維公差分析軟件能夠很好地解決制造和裝配中尺寸鏈問題,3DCS是市面上主流的三維公差分析軟件,采用Monte Caelo仿真原理,其算法適用于非線性公差設計函數[4-5],考慮到各子組鏈環尺寸的不同分布類型,采用統計抽樣和隨機模擬對子組鏈環進行抽樣分析[6],可對汽車初期設計階段的DTS設計值及公差值進行有效分析,有助于制定最為合理的DTS值。
在長頭重卡車型開發的概念設計階段,首先根據對標(國外車型)結果和初步的尺寸鏈分析制定初版車門-側圍DTS值。如圖1所示,車門與側圍的DTS定義值有4處,分別為車門A柱區域、車門上段和車門后段(兩處),每處對應的設計值和公差值詳見表1。在車型開發的工程設計和試制驗證階段,根據項目進度進行性能樣車和可靠性樣車的裝車驗證,在此期間分別統計了5輛車的車門-側圍間隙和面差值,面差平均合格率為52.25%,間隙平均合格率為87.5%,從合格率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間隙的整體合格率符合要求(≥80%),面差的整體合格率較低(<80%),面差的合格率遠低于業內試制的平均水平,從此可以引出兩個問題,究竟是裝配方式不合理導致面差合格率較低,還是DTS公差值設置不合理,下面借助3DCS軟件并結合實際裝車工藝方案進行深入的探究。

圖1 車門-側圍DTS位置

表1 車門-側圍DTS定義值
蒙特卡羅方法所運用到的基礎理論有: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以及F(X)~U(0,1)。求解的基本思路為:當所求問題的解是某個事件的概率,通過試驗方法,得出該事件發生的頻率,根據大數定律得到問題的解。為了獲得具有一定精確度的近似解,需要大量的試驗,人工完成試驗的困難大且不實際,3DCS軟件借由計算機可以完成巨大數目的隨機試驗,進而較好地解決三維尺寸公差問題。
基于間隙塊的車門裝配方案(方案一)為試制階段的裝配工藝,具體工藝內容為:(1)間隙塊通過磁力吸附在側圍外板上,并與側圍外板貼緊;(2)人工抬舉車門安裝在側圍上,并與間隙塊貼緊;(3)將鉸鏈分別與車門和側圍安裝面貼緊并打緊螺栓。此工藝方案對于DTS值的保障主要依靠間隙塊的兩側貼合面精度(輪廓度為±0.1mm),對于沖壓單件和焊接總成的面輪廓度公差為±0.5mm和±0.7mm,此公差水平屬于行業主流偏上水平,所以在子系統的公差精度方面已經達到最優分配。
車門在側圍上的定位方案如圖2所示,S1控制YZ方向的移動,S2-S3控制XY方向的移動,車門在側圍上的X、Y、Z方向的移動和繞X軸、Y軸、Z軸方向的轉動總計6個自由度被限制住,符合3-2-1定位原則[7]。
借助3DCS軟件對基于間隙塊的車門裝配方案進行尺寸分析,首先需要在軟件中整理數據,確保結構樹有序且合理,利用特征點和DCS點建立裝配關系,根據GD&T圖為每個功能點設置公差值,模擬裝配過程并建立測量點[8],確保各個測量點的位置和方向正確,以免影響分析結果。
3DCS軟件分析運算完成后得到各處的間隙和面差的正態分布結果,僅有①處的面差值超差,從圖3分析結果得到①處的面差超差:其中±3?值為±2.77mm(初版DTS定義公差值為±1.0mm),超差率為28.2%,根據行業經驗,超差率≤5%判定為合格,5%<超差率≤10%須根據具體情況由尺寸工程師判定是否合格,超差率>10%判定為不合格,所以①處的面差不合格。

圖3 基于方案一的車門-側圍①處面差分析結果
從圖4敏感度列表得知,①處面差子系統的公差水平在±0.5mm~±0.7mm之間,此公差水平已經達到主流乘用車的公差設定標準[9],對于長頭重卡車型而言,此公差水平處于較高水平,依此可以判定此處的初版DTS公差定義值過于嚴格,實際裝車水平無法滿足,需修改此處的DTS公差定義值。

圖4 基于方案一的車門-側圍①處面差敏感度分析結果
經過3DCS軟件的分析可知,當①處的DTS公差定義值設定為±2.0mm時,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超差率為2.75%,判定為合格,所以①處DTS公差值設定為±2.0mm時,基于間隙塊的車門裝配方案可以滿足裝配要求。

圖5 基于方案一的車門-側圍①處面差二次分析結果
由于DTS的最終版制定須在產品設計驗證階段完成,此時無量產車型可供參考,主要借鑒試制樣車的測量數據和3DCS軟件的尺寸分析結果以及經驗值來最終敲定DTS公差定義值。基于工裝的車門裝配方案(方案二)為量產階段的裝配工藝,具體工藝內容為:(1)內置工裝安裝在側圍門洞中,定位塊貼緊并夾緊;(2)車門安裝在內置工裝上,定位面貼緊后夾緊車門;(3)將鉸鏈分別與車門和側圍安裝面貼緊并打緊螺栓。此工藝方案對于DTS值的保障主要依靠工裝的定位精度和制造精度(定位孔和定位面精度為±0.1mm),對于沖壓單件和焊接總成的公差精度保持不變。
車門內置工裝在側圍上的定位如圖6所示,S1-S2控制XY方向的移動,S3-S4控制Y方向的移動,S5-S6控制Z方向的移動,車門內置工裝在側圍上的所有自由度都被限制,所有定位面和定位布局擇優選擇。

圖6 車門內置工裝在側圍上的定位點
車門在工裝上的定位如圖7所示,S1-S3控制Y方向的移動,S4-S5控制Z方向的移動,定位孔H控制XZ方向移動,車門在工裝上的所有自由度都被限制,所有定位孔和定位面的選擇相對合理且可靠[10]。

圖7 車門在內置工裝上的定位點
借助3DCS軟件對基于工裝的車門裝配方案進行尺寸分析,所得結果與基于間隙塊的車門裝配方案類似,僅有①處的面差值超差,從圖8可以看出,其±3?值為±2.03mm(初版DTS定義公差值為±1.0mm),超差率為14.7%,所以①處的面差不合格。

圖8 基于方案二的車門-側圍①處面差分析結果
方案二中鈑金件子系統的公差水平在±0.5mm~±0.7mm之間,工裝的公差水平在±0.1mm,此公差水平已沒有優化空間,依此可以判定①處面差的初版DTS公差定義值過于嚴格,實際批量裝車水平無法滿足,需修改此處的DTS公差定義值。經過3DCS軟件的分析可知,當①處面差的DTS公差定義值設定為±1.5mm時,從圖9可以看出基于間隙塊的車門裝配方案在①處的面差超差率為2.5%,可以滿足批量裝車要求。

圖9 基于方案二的車門-側圍①處面差二次分析結果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裝配工藝的不同會導致DTS公差定義值的不同結果,基于間隙塊的車門裝配方案中,①處面差的DTS公差定義值為±2.0mm可以滿足裝配要求,而基于工裝的車門裝配方案中,此處的DTS定義值為±1.5mm即可滿足裝配要求,所以方案一的裝配精度差一些,由此可以得出①處實車測量數據合格率較低,與裝配工藝有很大關系。另外,基于試制工藝方案和基于批產的工藝方案分析得出的①處面差公差值為±2.0mm和±1.5mm,相較于初版DTS定義值±1.0mm都偏大,說明初版的DTS定義值在此處的公差設置過于嚴格且不合理。由于試制裝配工藝屬于臨時方案,只有在試制階段以及(部分)小批量裝車情況下采用,所以DTS 公差定義應參照批量生產工藝方案進行定義,故①處面差DTS公差定義值應設定為±1.5mm最為有效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