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敬陽,解晴薇,邵靜雯,王唯金,張 聰
(江蘇理工學院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31001)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是教育大學生的重要基地。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校園的進一步開放,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緊密度也隨之增加,這對大學生的校園安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發生了多起大學生遇害、失聯事件[1-4]。究其原因是:大學生安全意識的缺欠,以及大學安全教育工作的不到位。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人群,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大學生自身能夠樹立起足夠的安全意識。
對大學生開展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項基本工作內容[5]。現階段,研究人員常以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來表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然而,目前對于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或單一安全意識(如網絡安全意識)調查研究為主,對大學生現有綜合安全意識的定量衡量,以及對安全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綜合評判研究較少[6],不利于高校準確定位現有大學生安全意識建設的薄弱環節,不利于大學生安全意識的提升。由此可見,建立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及評價方法對于高校準確把握安全教育效果意義重大。
考慮到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是一個模糊的系統,安全意識的強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7-8]。本研究基于可獲得的基礎數據,以及大學生安全意識評價系統的模糊性。以盡可能減少定性因素對大學生安全意識評價結果的影響為目的,確定選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進行定量評價。
為了全面反映大學生的安全意識現狀,參考前人研究成果[9-11]以及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實踐,確定了個人屬性,個人經歷,家庭屬性三個方面作為綜合評價大學生安全意識的一級指標。根據全面測量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的目的,心理學測量問卷的編制原則,研究團隊編制了“在校大學生安全意識及風險防范能力調查問卷”。編制的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包括:學校、性別、年級、性格、政治面貌、所學專業、是否經歷過突發事件、是否在學校接受過與安全有關的培訓、家庭居住區域、家庭人口情況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正式題項,包含了生活安全、宿舍安全、網絡安全、交通安全,四個能夠表征大學生安全意識的方面,包含12 個題項。研究確定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體系,見表1。
問卷經過了2 輪的發放和回收,研究團隊對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2],結果表明設計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α=0.836,KMO=0.884),回收的問卷數據可用于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研究。
各級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對于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具有重要影響。為了確保評價指標權重的準確性,提高綜合評價結果的精度。研究團隊選取了3 名專家,分別是:安全工程專業專家、高校學生工作人員、高校后勤保衛處人員,經過了3 輪匿名打分,確定了本研究所構建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體系中的一級和二級指標權重系數,見表1。三級指標權重為實際問卷調查結果中每個三級指標作答人數的頻數。
研究團隊對江蘇理工學院和常州大學,各300 名共計600 名大學生進行了正式的匿名自填式問卷調查,獲取了研究所需的大學生安全意識模糊綜合評價基礎數據。基于回收問卷數據,最終確定了研究所調查的江蘇理工學院和常州大學大學生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值,如表1所示。

表1 江蘇理工學院及常州大學大學生安全意識模糊評價各級指標及權重分配
根據建立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可知,與大學生安全意識相關的一級指標有3 個,分別是:個人屬性(),個人經歷(),家庭屬性()。將影響大學生安全意識的一級指標記作因素集


其中O 為模糊算子。模糊算子是指在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時所使用的模糊變換運算。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需合理選擇模糊算子。為此研究參考了前人研究成果[14-15],選取了既能充分利用權重值和各指標層模糊關系矩陣信息,又能體現各指標對大學生安全意識影響協同作用的算子作為本研究的模糊算子。
二級綜合評判的單因素矩陣組成一級模糊綜合評判矩陣,有:

研究采用“最大隸屬度原則”[7].和“等級參數綜合評判法”[16]兩種方法,確定出最終模糊評價的結果。
最大隸屬度原則在本研究的應用過程為:基于總體模糊綜合評價值的結果,選取隸屬度最大的值,即所對應的第等級作為大學生安全意識最終綜合評價的定性結果。
此外,為了更準確評價現有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本研究采用等級參數綜合評判法確定大學生安全意識的具體分數值,并將分數值與基于最大隸屬度原則得出的結論相比較,當兩結果趨于一致則認為結果真實可信,否則認為評判結果不可信。
等級參數評判法[16]是將得到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值轉換為一個分數值。根據給出的對應等級參數向量確定出等級劃分的分數線標準,再用普通的向量乘法即可算出該分數值:

本研究采用對常州市2 所高校本科生發放問卷的方式對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進行了調查,并獲得與大學生安全意識模糊綜合評價相關的各項數據。問卷內容涉及能夠反映大學生安全意識的12 個題項,由學生自評完成。本次問卷共發放668 份,有效回收600 份,有效率89.8%。問卷選項設計參考李克特問卷設計原則[17],即每題的對應答項為4 個,分別被賦予1 到4分分值:1=總是,2=經常,3=偶爾,4=從不。設計問卷滿分為48 分,一份問卷的總得分越高,表明問卷填寫人的安全意識越高。研究團隊確定了問卷總得分與評價語集的對應關系,過程為:首先規定出問卷總分占比范圍與評價語集的對應關系,如規定當總得分占比范圍時,對應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等級為“強”。然后通過問卷總分占比范圍計算得到對應問卷總分的范圍與評價語集的對應關系,如當問卷總分在時,對應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等級為“強”。以此類推,問卷總得分與評價語集的對應關系劃分標準,詳見表2。

表2 問卷總分與評價語集轉換標準


表3 江蘇理工大學院大學生安全意識三級評價指標隸屬度表
3.2.1 個人屬性的單因素評價隸屬度計算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確定個人屬性中性別、年級、性格的單因素評價矩陣,分別是:

根據公式(1),計算出個人屬性指標中性別、年級、性格的綜合評判值

根據公式(2)可以得到性別、年級、性格的綜合評判值即為個人屬性的模糊綜合評判矩陣:

再根據公式(1)進一步得到個人屬性的綜合評判值B個人屬性:

3.2.2 個人經歷的單因素評價隸屬度計算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確定個人經歷中政治面貌、所學專業、遭遇突發應急事件、參加安全培訓的單因素評價矩陣,分別是:

根據公式(1),計算出個人經歷中政治面貌、所學專業、遭遇突發應急事件、參加安全培訓的綜合評判值

根據公式(2)可以得到政治面貌、所學專業、遭遇突發應急事件、參加安全培訓的綜合評判值即為個人經歷的模糊綜合評判矩陣:

再根據公式(1)得到個人經歷的綜合評判值B個人經歷:

3.2.3 家庭屬性的單因素評價隸屬度計算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確定家庭屬性中家庭居住區域、家庭人口結構的單因素評價矩陣,分別是:


根據公式(1),計算出家庭屬性中家庭居住區域、家庭人口結構的綜合評判值

根據公式(2)可以得到家庭居住區域、家庭人口結構的綜合評判值即為家庭屬性的模糊綜合評判矩陣:

再根據公式(1)得到家庭屬性的綜合評判值B家庭屬性:

3.2.4 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判值的計算
根據公式(2),個人屬性、個人經歷、家庭屬性的綜合評判值B個人屬性、B個人經歷、B家庭屬性組成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模糊評判矩陣,則有:

再根據公式(1)得到大學生安全意識的綜合評判值B總體:

歸一化處理:

3.2.5 江蘇理工學院大學生安全意識模糊綜合評判結果
關于最大隸屬度原則評判結果:
關于綜合排序值法評判結果:
為了明確大學安全意識具體數值及綜合排序值,在研究確定了的問卷總分與評價等級轉換標準(表2)基礎上,確定出等級參數向量W,即向量W 的第一個元素為“強”區間的端點值100,其他向量元素則為各評價等級區間的中點值,則等級參數向量根據公式(3)計算得到

江蘇理工學院大學生安全意識得分為90.7,對應的等級為“強”水平,與基于最大隸屬度原則的評判結果相吻合。
3.2.6 對常州大學安全意識現狀的評價
對常州大學大學生的調查問卷進行評價,選取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模型、計算步驟和方法與江蘇理工學院大學生安全意識評價過程相同。最終得到常州大學大學生安全意識的綜合評判值隸屬度最大值為0.54,所對應的評判等級為“強”。進一步計算綜合評價值為:

常州大學大學生安全意識得分為92.05,對應等級為“強”水平,與基于最大隸屬度原則的評判結果相吻合。
模糊綜合評價得到,江蘇理工學院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數值(等級)為:90.7(強);常州大學大學生安全意識綜合評價數值(等級)為:92.05(強)。研究結果表明:
一是研究所調查的兩所學校大學生安全意識都在“強”層次,表明兩所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安全培訓教育效果較好,但得分均屬于剛進入“強”等級([90,100])的分數水平,表明兩所高校大學生安全意識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為此,兩所高校需結合問卷題項的內容深入展開問卷的描述性統計分析,開展基于分類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分析,總結出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措施。
二是評判結果符合兩所學校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且常州大學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高于江蘇理工學院。通過對兩所學校組織舉辦的與大學生安全知識、安全培訓相關活動及其形式[18-19]調研發現,安全知識競賽,安全培訓活動是兩所學校較為常用的提升大學生安全意識的重要手段。相較于江蘇理工學院,常州大學對于大學生安全意識的教育形式更為豐富,不僅有傳統貫宣式的專家講座、知識競賽等活動,還有學生參與性較強的主動式活動,如大學生安全匯演,急救技能實踐等。從培訓內容來看,常州大學培訓內容更為豐富,除了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知識以外,還重視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安全素質,舉辦急救技能培訓,實驗室安全知識培訓等涉及范圍更廣的安全知識活動。從年度組織安全培訓的頻次來看,常州大學校級的安全教育頻次更高,平均每年組織校級安全教育活動10 次;江蘇理工學院每年組織校級安全教育活動7 次。綜上所述,模糊綜合評判的結果符合兩所大學安全培訓現狀。
本研究為高校定量衡量大學生現有安全意識現狀,評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有效性提供了參考,并提出了基于問卷調查的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評價方法,得到了3 條研究結論:
一是從個人屬性、個人經歷、家庭屬性3 個方面構建了高校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的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為高校安全教育效果評估提供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
二是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進行評估,構建的模糊綜合評估模型,降低了主觀因素對評估結果的影響。同時也為其他領域人員的安全意識現狀評估提供參考借鑒。
三是以常州市2 所高校600 名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評估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得到兩所高校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最終評估得分為:90.7 和92.05,評價結果均為“強”等級,符合兩所大學安全培訓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