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娣
孕期是胚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其孕期膳食結構與營養元素攝入相關,不合理的膳食結構易造成營養元素攝入不足或過多,進而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極低體重兒、胎源性疾病等不良妊娠結局[1]。 鐵元素缺失易引起貧血,而貧血屬于孕婦流產、早產的風險因素[2]。 孕期維生素D 缺失屬于細菌性陰道病的危險因素,而細菌性陰道病發生會增大早產風險[3]。為此,本研究通過臨床病例對照研究,探討臨床缺乏對孕婦體質量和孕期營養狀況與妊娠結局相關性,明確孕婦體質量和孕期營養狀況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選擇醫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有不良妊娠結局的孕產婦100 例作為病例組,按照病例組的年齡、孕周及學歷水平選擇同期正常妊娠孕產婦100 例為對照組。納入條件:在本院建立產檢檔案并完成分娩;單胎初產自然受孕;孕產婦認知、溝通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伴有內外科合并癥或其他可能誘發不良妊娠結局的疾病;伴有其他可能影響營養吸收的妊娠期疾病;孕期服用復合維生素;胎死宮內。病例組:孕前BMI 20.32±1.02;平均年齡28.45±4.71 歲;平均孕周32.25±1.36 周;學歷水平:高中及以下38 例,大專及以上62 例;其中巨大兒23 例,極低體質量兒17 例,早產兒10 例,胎膜早破8 例,妊娠期糖尿病21 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1 例,妊娠期貧血10 例。對照組:孕前BMI 20.14±0.95;平均年齡28.34±4.69 歲;平均孕周32.13±1.32 周;學歷水平:高中及以下34 例,大專及以上66 例。兩組孕前BMI、平均年齡、平均孕周、學歷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閱本醫院病歷管理系統,搜集孕婦基礎資料。依據半定量化“食物頻率調查表” (FFQ)統計孕婦膳食結構、食物頻次,結合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將食物頻次轉化為分值。半定量化“食物頻率調查表” (FFQ),量表信效度為0.913,量表將食物分為以下8 大類:①雜豆膳食類:大豆、蔬菜、薯類或粗糧;②油鹽膳食類:食鹽、食用油;③動物內臟膳食類:動物內臟、蛋類、咸菜、腌菜;④肉制品膳食類:畜肉、肉制品;⑤水果膳食類:堅果、水果;⑥魚肉膳食類:魚肉、禽肉及油炸類;⑦米面膳食類:大米、面食;⑧奶制品膳食類:奶制品。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根據膳食攝入頻率評分,分值0~4 分,0 分為幾乎不進食,1 分為每月2~3 次,2 分為每周1~2 次,3 分為每周3~6 次,4 分為每周進食大于6次[4-5]。
選擇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標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病例組與對照組孕產婦孕期雜豆膳食類、動物內臟膳食類、水果膳食類、魚肉膳食類進食頻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產婦孕期膳食結構比較
兩組孕產婦孕期維生素 B1、維生素 B2、Ca、Fe、Zn、Mn、Cu 元素與孕期體質量增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產婦孕期營養指標與體質量比較
以妊娠結局為因變量,上述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雜豆膳食類率、動物內臟膳食類、水果膳食類、魚肉膳食類進食頻率、維生素 B1/B2攝入不足、孕期Ca、Fe、Zn、Mn、Cu 元素攝入不足、孕期體質量增幅與妊娠結局相關(P<0.05),見表3。

表3 孕產婦體質量和孕期營養狀況與妊娠結局關系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體質量與孕婦孕期體質量增加、產前體質量及產前BMI 相關(P<0.05)。孕期體質量是反映孕期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對孕婦妊娠結局有重要影響。而肥胖癥是當下育齡婦女中的常見問題,肥胖孕婦分娩巨大兒風險相較正常孕婦偏大[6-7]。
本組孕產婦雜豆膳食類、動物內臟膳食類、水果膳食類、魚肉膳食類進食頻率與不良妊娠結局相關(P<0.05);超過40%的孕產婦孕早期、孕中期偏愛腌制事物,且多數孕產婦周使用頻次≥10 次;腌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如孕期進食腌制食物頻次偏高,則孕婦血清中氯化鈉含量大,而油炸易破壞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A,導致食物中營養元素受損,且增大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低體質量兒的發生風險[8]。張凱斐等[9]研究顯示,孕期BMI>是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疾病的危險因素,孕期BMI 偏大,機體血脂水平、血液黏度顯著上升,出現脂質過氧化現象,造成血管內皮損傷或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易誘發血管病變,進而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雜豆膳食類、水果膳食類食物中相關食物含糖量高,如孕期進食頻次大,則顯著增大了妊娠期糖尿病風險[9];約有75%的孕產婦孕期偏愛水果膳食類食物,且多數患者未能按健康膳食標準限制食用量,導致其妊娠期糖尿病風險增大;堅果類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維生素、糖水化合物及膳食纖維等物質,含糖量超過了20%,如頻繁進食該類食物,導致孕期BMI 增大,孕期BMI>24 是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疾病的危險因素,孕期BMI 偏大,機體血脂水平、血液黏度顯著上升,出現脂質過氧化現象,造成血管內皮損傷或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易誘發血管病變,進而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0]。此外,部分孕婦孕期頻繁進食休閑食品或快餐食品,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劑,如防腐劑、色素等,導致孕婦營養不良、胎兒生長受限,神經肌肉及骨骼發育受到影響,極易發生妊娠期貧血。
本研究中,維生素 B1、維生素 B2與不良妊娠結局有關(與巨大兒呈正相關性,與低體質量兒呈負相關性),孕期Ca、Fe、Zn、Mn、Cu 元素缺失與不良妊娠結局呈正相關性(P<0.05)。相關研究顯示[11],孕產婦對孕產期營養指標的認知水平較高,但行為表現較差,營養元素缺失、過度補充現象突出,嚴重威脅到孕產婦與胎兒的健康。維生素B1是機體代謝所需的重要輔酶之一,孕期維生素 B1水平對體內脂質、糖代謝有重要影響,而維生素B2是蛋白質與氨基酸合成所需的重要輔酶,與細胞、毛發及皮膚生長發育有關,如孕期維生素B1、B2攝入過多或不足,則促進或影響蛋白質、糖等物質的合成,增大了巨大兒或低體質量兒的發生風險[12]。Fe 元素是母體氧化代謝的重要元素,因妊娠期血容量增大,加之胎兒生長發育消耗,中晚期孕婦血清Fe 元素含量顯著下降,胚胎著床及細胞分化受到影響,且易誘發妊娠期貧血[13]。Cu 是機體新陳代謝中的重要元素,孕期孕婦血清銅元素水平呈下降趨勢,可造成胎盤功能不全,而胎盤功能涉及胎兒生長發育中的營養免疫作用,與神經功能發育相關,孕期Cu 元素缺失增大了早產風險[14]。Ca 是胎兒骨骼、肌肉發育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能有效維持神經興奮性,對神經遞質合成、細胞代謝有促進作用,且隨胎兒生長發育,機體對Ca 的需求顯著增大,加之孕期血容量及腎小球濾過增加,孕婦多處于低鈣狀態,易引發骨關節疼痛等問題,會影響到胎兒體內激素合成。Zn 元素是蛋白質及酶合成的重要成分,孕期Zn 元素缺失,導致孕婦食欲降低,易引起孕吐等不良反應,加劇Zn 元素流失,孕期Zn 元素缺失是引發早產或流產的風險因素之一[15-17]。孕期胎兒發育過程中,Mn 元素與蛋白質、維生素存在相互作用,在遺傳信息傳遞、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動物試驗結果證實,孕期動物保持持續性低Mn 狀態,則所產幼崽多體質量偏低,且臨床試驗報告顯示,孕婦孕期Mn 元素缺失易誘發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妊娠結局受孕期膳食結構、營養元素、孕婦體質量的影響,臨床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強化孕期飲食指導,增大孕期飲食監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