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娜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因能有效解除髖關節疼痛,重建髖關節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復其生物力學特性,是治療終末期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1]。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鍛煉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內容,可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但因老年群體多伴有骨質疏松,且身體機能下降,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差,導致康復進程緩慢[2-3]。自我效能是對個體能夠完成某一目標或行為的主觀判斷,反映了患者對自我能力的信任程度,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是經自我效能發展而來的概念,反映了患者對成功完成康復鍛煉計劃可能的判斷。本研究采用康復鍛煉自我效能量表(SER)、社會支持等量表進行評價,篩選影響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為制定針對性康復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選取天津市紅橋醫院2018年7月—2020年3月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40 例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經臨床確診首次行全髖關節置換術,且單側手術;既往關節功能正常,無偏癱等其他可能影響髖關節功能的疾病;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病變;意識清晰,且認知、溝通功能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伴有偏癱癥狀或下肢肌力極低;存在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伴有凝血功能異常;合并有惡性腫瘤或嚴重外傷。
調查患者性別、年齡、是否獨居、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水平、疾病類型、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是否伴有并發癥、是否堅持鍛煉、康復教育狀況等信息。
(1)康復鍛煉自我效能評價:選取康復鍛煉自我效能量表(SER)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身體鍛煉自我效能、應對自我效能2 個維度,共12 條目,條目采取Likert11 級評分法,包括“根本不能”至“沒有任何困難”,分值0~10 分,總分0~120 分[4-5]。
(2)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價: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表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疼痛狀況、關節功能、關節畸形、關節活動度4 個維度,其中,疼痛狀況分值0~44 分,關節功能0~47 分,關節畸形0~4 分,關節活動度0~5 分,量表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髖關節功能表現越出色;根據評分對髖關節功能實施分級,<70 分為較差,70~79 分為中等,80 ~89 分為良好,90~100 分為優秀[6]。
(3)社會支持水平評價: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測定,量表包括客觀支持維度、主觀支持維度、支持利用度維度3 個維度,共10 個條目,3 維度對應條目分別為3條目(2、6、7條目)、4條目(1、3、4、5 條目)、3 條目(8、9、10 條目),其中第1 ~4條目、第8~10 條目均采取1~4 分Likert4 級評分法,其他項目根據選取情況計分,評分越高,社會支持水平越高,22 分為臨界值[7-8]。
(4)鍛煉益處/障礙評價:采用鍛煉益處/障礙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包括鍛煉益處分量表、鍛煉障礙分量表2 個分量表,其中鍛煉益處分量表共29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分值1~4分, 總分29~116分,評分越高,患者鍛煉益處感受越明顯;鍛煉障礙分量表共14 個條目,采取4 級評分法,且為反向計分,分值4~1 分,總分14~56 分,評分越高,則鍛煉障礙感受越弱,量表總分為43~172 分,評分越高,鍛煉益處感受越強烈,障礙感受越弱[9]。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單因素分析中,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a=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文化水平、康復教育、是否伴有并發癥、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鍛煉益處/障礙感受評分、社會支持水平對高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有影響(P<0.05),見表1。

表1 術后康復鍛煉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分)
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年齡>70 歲、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70 分、鍛煉益處/障礙感受評分<86 分、社會支持水平<22 分為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術后康復鍛煉自我效能相關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有數據顯示,我國55 歲以上人群中髖關節損傷或病變發生率高達80%,常見疾病有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退變性髖關節炎等,極易引起髖關節功能障礙[10]。 康復鍛煉自我效能能反映患者完成髖關節功能康復鍛煉的信心或信念,且其與康復鍛煉依從性、康復效果相關。表3 顯示,年齡>70 歲、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70 分、鍛煉益處/障礙感受評分<86 分、社會支持水平<22 分為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①年齡因素。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記憶力差、疾病相關知識掌握不足,且機體功能顯著退化,多伴有其他基礎疾病,患者難以堅持規律性康復鍛煉,易產生悲觀情緒;同時,高齡患者行動不便,需在協助下開展康復鍛煉,導致康復鍛煉信心不足,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水平偏低[10-11]。②髖關節功能評分<70 分。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性,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髖關節功能表現越好[12]。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70 分說明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不足,應注重給予患者正向反饋,使其對康復鍛煉于功能恢復的促進作用有直觀認知,有助于提升其康復自信心[13]。 ③鍛煉益處/障礙感受評分<86 分。說明術后康復鍛煉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且患者鍛煉益處感受越強烈,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有數據顯示[14],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僅39.25%的患者能堅持鍛煉,而其他患者對康復鍛煉在髖關節功能康復中促進作用缺乏認識,難以對康復鍛煉阻礙因素做出正確評價,盲目認為鍛煉存在跌倒風險,是再發骨折的主因,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水平偏低。④社會支持水平。反映了家庭、親友及其他社會團隊對患者的關懷及經濟支持;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進程漫長、治療成本高,社會支持水平偏低情況下,患者物質層面支持缺乏保障,易產生負性情緒,導致其功能恢復信心不足,康復鍛煉效能低。
針對上述高危因素,實施以下護理對策:①護理人員找出問題,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術前2~3d,發放“問題引導卡片”,包括“全髖關節置換術流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及危害性;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項目;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效果;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配合要求”,結合卡片問題閱讀健康手冊或康復指南,介紹問題對應的健康知識,引導閱讀健康手冊,以鞏固健康教育成果。②案例警示式健康教育。通過模擬演示法向患者介紹術后早期踝泵運動、股四頭肌訓練、行三點支撐引體抬臀訓練、下肢穴位按摩、經皮穴位電刺激、口令操,由護理人員演示、說明各訓練活動或護理項目實施方法,患者觀看、跟隨練習,并記錄護理配合要求。③穴位按摩。術后6h 起,對雙下肢太陽膀胱經實施按摩,包括委中穴、委陽穴、陽交穴、懸鐘等;足厥陰肝經,包括曲泉、太沖及膝關等,包括旋轉按揉、點壓2 手法,以產生酸脹感為佳,兩下肢交替實施,每側20min,每天1 次,連續干預7 d。④口令操。結合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活動編制口令操,包括4 節:第1 節勾足運動,先勾后放,每動作10 s;第2 節屈膝運動,包括屈、放2 動作,每動作8~10 s;第3 節抬小腿運動,包括屈膝、勾足、抬小腿3 動作,每動作6s;第4 節站立行走訓練,健側著地、患側輕抬慢放。護理人員演示說明各節拍動作,并以數字“1、2、3、4”表示節拍動作,根據康復進程確定練習節拍,術后第1 天練習第1 節拍;術后第2 天,練習1、2 節拍;術后第3 天,練習1、2、3 節拍;術后第5 d 或第7 d,如康復效果較好,則練習1、2、3、4 節拍,每天練習10~20 組。
綜上所述,部分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自我效能水平偏低,且其影響因素復雜,臨床應加強健康教育,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以提升康復鍛煉自我效能,促進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