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瑩 劉小蘭
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常用于頸椎病和頸椎外傷治療[1],將致壓物直接切除,以徹底解除頸髓壓迫,而且還能讓頸椎獲得即刻穩定性[2]。然而中長期隨訪結果顯示,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軸性癥狀,具體表現為肩背部或者頸項部疼痛、僵硬、沉重、活動功能受限、酸脹等[3],有些患者甚至可能存在長達數十年,嚴重影響其工作生活和手術療效[4]。所以術后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軸性癥狀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非常重要。靜力性運動屬于等長運動,具體是指于關節活動范圍內對肌肉或者關節進行牽拉,通過肌靜力收縮讓肌肉張力得以增強[5]。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則是在頸椎維持中立位的情況下,對椎旁肌肉進行牽伸、抗阻、收縮等運動[6]。本研究將其應用于頸椎融合術后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選取醫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 例接受頸前路減壓融合手術治療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協會研究批準同意。納入條件:病情穩定,接受頸前路減壓融合手術治療的頸椎病和頸椎外傷患者;意識清楚,能主動、積極參與康復鍛煉。排除條件:智力障礙或精神病史患者;二次手術患者;術前存在頸部活動受限或不適的患者;伴腦癱、頸椎結核、外傷、腫瘤、后縱韌帶骨化的患者。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 例;病程2~21 個月,平均11.54±2.26個月;年齡35~68 歲,平均50.57±2.43 歲;頸椎病28 例,頸椎外傷22 例。觀察組中男26 例,女24 例;病程3~24 個月,平均11.38±2.13 個月;年齡33~66 歲,平均50.42±2.75 歲;頸椎病22 例,頸椎外傷28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接受術后常規護理:切口護理、體位護理、飲食護理、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并發癥預防和觀察等,其中體位護理主要為頸托固定、協助患者采用軸線翻身、四肢鍛煉,結合術后恢復狀況適當抬高床頭,從半臥位向站立行走逐漸過渡。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1) 術后6~24 h:患者血壓平穩后即開始鍛煉,即協助患者選擇臥位,護理人員的手掌依次分別放置在患者的左右側、前額以及下頜部稍微用力,呼氣時告知患者手掌與護理人員對抗,頸部肌肉持續收縮3~5 s,然后進行3~5 s 的放松,各方向進行3~5 次練習為1 組,每組練習應間隔1~2 min,每天進行2~3 組的練習。
(2)術后第2 天:開展肩部布魯格式訓練,協助患者保持坐位,肩部與雙足同寬,頭保持正直,收腹,抬頭挺胸,下頜部收緊,雙眼向前方保持平視,肘關節保持90°屈曲,雙手將彈力帶拉緊,掌心向上,前臂保持外旋,于身體兩側放置雙臂,并將手臂夾緊,呼氣時指導患者開展肩部充分外旋抗阻訓練,向外持續、緩慢旋轉,直到極限,雙側肩胛骨應夾緊,頭向后縮到極限,持續3~5 s,吸氣逐漸恢復到原位,每次進行5 次鍛煉為1 組,每組練習應間隔1~2 min,每天重復進行3~5 組練習。
(3)術后第3 天:開展墻角牽伸運動。指導患者站立位,雙腳分開,與肩部保持同寬,面向墻壁站立,收腹,抬頭挺胸,下頜部應保持微收,在墻上放置手臂,肘關節保持90°屈曲,膝部稍微彎曲,身體前傾,頸椎維持中立位,患者在呼氣時開展墻角牽伸訓練,胸部應該與墻角充分靠近,每一動作維持5~10 s,吸氣時逐漸放松,恢復中立位。重復進行5 次練習為1 組,每天重復進行3~5 組。結合患者確定活動頻次,以未出現疼痛或勞累為宜;期間如果出現不適,則應及時停止練習,并向臨床醫生及時反饋。
(1)頸部不適:分別于術后第1 天、第5 天,選擇0~10 數字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頸部不適程度進行評估,患者結合自身主觀感受進行評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不適程度越嚴重[8]。
(2)頸部活動度:分別于術后第1 天、第5 天,選擇專用量角器對頸部側屈、后伸、前屈的活動度進行測量。
(3)Barthel 指數:分別于術后第1 天、第5 天,選擇Barthel 指數評分對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患者分值越高則表示其自理能力越理想[9]。
(4)軸性癥狀發生情況: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對軸性癥狀發生情況進行統計記錄[1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后,兩組患者頸部不適評分均逐漸降低,且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5 天的頸部不適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部不適評分比較(分)
實施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后,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5 天的頸部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頸部活動度觀察(°)
術后第1 天,兩組的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第5 天的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分)
對照組中,8 例患者存在明確軸性癥狀,發生率為16.00%(8/50);觀察組中,1 例患者存在明確軸性癥狀,發生率為2.00%(1/5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軸性癥狀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校正χ2=4.396,P=0.036)。
頸椎病和頸椎外傷為臨床引起脊髓神經功能受損的多發病和常見病,手術則是現階段治療頸椎病和頸椎外傷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能快速解除脊髓的壓迫,避免病情惡化[11]。但是術后部分患者可能會發生軸性癥狀,相關統計數據,術后軸性癥狀的發生率大約為38.3%,是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后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并發癥[12]。軸性癥狀作為一組臨床癥候群,其表現主要為頸項背部肌肉痙攣以及疼痛,體格檢查時局部存在肌肉痙攣、明顯壓痛點。軸性癥狀具有交廣的分布范圍,從頭頂大耳后、頸后兩側、枕下、肩胛間區、肩后部,同時表現為階段性分布,發作頻繁,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部分患者就算接受藥物、理療等治療也無法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中,實施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后,兩組患者頸部不適評分均逐漸減低,且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5 天的頸部不適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后,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5 天的頸部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 天,兩組的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第5 天的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是因為,應用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對頸部肌肉進行放松以及收縮訓練,能有效延長攣縮結締組織,紊亂膠原纖維在牽伸應力的作用下能沿著縱軸方向進行重新排列,讓肌腱或者肌肉等損傷明顯減輕,讓頸部肌肉不適明顯緩解[13]。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在術后及早對患者進行指導干預,讓患者獲得比較理想的運動訓練體驗,有利于增強其康復信心,明顯擴大頸部活動度,身體平衡功能也得以顯著改善,促進恢復下肢運動功能,進而促進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14]。
術后制動時間較長,頸部肌肉群可能出現萎縮,還可能導致局部肌肉粘連、炎癥反應,最終發生軸性癥狀。本研究中,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發現,對照組中8 例患者存在明確軸性癥狀,觀察組中1 例患者存在明確軸性癥狀,觀察組的軸性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為頸椎融合術后患者提供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能有效預防頸后肌群萎縮,明顯減少術后軸性癥狀。相關臨床研究[10]結果顯示,與術后佩戴圍領12 周的患者相比較,術后佩戴4 周的患者其軸性癥狀發生率更低,頸椎曲度、頸后肌群更加理想。由此可見,患者在采用圍領進行制動時,應及早開展頸部肌肉等長收縮訓練。
總之,為頸椎融合術后患者提供早期頸部靜力性運動訓練,不但能改善頸部不適,明顯增加其頸部活動度,而且還能促進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減少術后軸性癥狀。但是本研究術后觀察時間相對較短,而且所選樣本量較少,臨床中還應進行大樣本量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