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等多種原因引起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肌受損,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1-2]。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和體液潴留。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續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可以呈現出穩定、惡化或失代償狀態[3-4]。治療心力衰竭的目標不僅要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而且要延緩和防止心肌重構的進展,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且近年來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5-6]。為此,筆者就患者再發心血管事件相關性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分析。
選擇2016年1月—2019年1月醫院診治的1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跟蹤隨訪1年,將其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93 例患者作為病例組,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的90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條件:年齡45~80 歲;確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7]的診斷標準。排除條件:精神、意識、認知障礙;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以及家屬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臨床資料:查閱患者病歷資料,收集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及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左室射血分數(LVEF)等相關參數。
(2)實驗室檢測資料:患者入院時采集靜脈血,采用全自動酶聯免疫檢測儀和ELISA 試劑盒檢測C反應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
(3)心血管不良事件:跟蹤隨訪3年,統計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心絞痛、心臟手術例數;介入引起患者再次住院或死亡例數;心力衰竭引發再住院或出現心源性猝死例數。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單因素分析中,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是否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為病例組93例和對照組90 例,對相關因素進行對比發現,病例組BMI、肥胖、LVEF、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C 反應蛋白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慢性心力衰竭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單因素分析
把單因素分析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C 反應蛋白指標與慢性心力衰竭再發心血管事件的關系具有相關性(P<0.05),是慢性心力衰竭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情況

表3 慢性心力衰竭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心力衰竭是由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引起的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損害,心絞痛和心肌缺血終末期均會發生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等[8]。影響慢性心力衰竭再發心血管事件因素比較復雜,與院內血栓形成、支架內長期再狹窄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增加有關[9]。C 反應蛋白與纖維帽發生炎癥反應,是心血管風險的標記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破裂、栓塞與高水平的纖維蛋白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10]。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是冠心病發展的風險因素,LVEF 可預測心力衰竭的心血管發生風險因素[11]。
根據上述高危因素,本研究采取“醫院—家庭—社區”聯動式延續性護理,①組建多元化管理團隊,創建個人電子檔案。團隊成員中,主治醫師、心理醫師,營養師各1 名,從事心內科護理的主管護師、護師各2 名,社區護師2 名。團隊成員均經過專業訓練或經過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培訓內容有慢性心力衰竭相關知識、臨床干預手段、功能鍛煉規劃和內容、依從性調研、血壓、血糖、血脂的調查記錄與管理,并注重對家屬健康宣教。患者出院前,由責任護士告知其慢性心力衰竭康復的必要性、出院后的康復內容、方法等;征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創建個人電子檔案。患者出院后和管床醫師商定好康復鍛煉計劃,轉至普通社區醫院后3 d 內隨訪,1 周內由上級醫師為患者制定康復規劃。醫護人員每月隨訪1次,評估康復狀況,持續時間為半年。②開展家庭賦權護理干預。賦權時,評估被賦權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患者的關系以及照護能力、疾病康復知識掌握情況等,使其引導患者慢慢加入到自身護理中,增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最初,可交代被賦權者擔任風險小、難度系數低的工作,使其能勝任,逐步增強照護信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數伴有嚴重且復雜的基礎病,有隨時、隨地發病的可能,患者家屬及護理人員心理壓力較大。護士在賦權時,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照護技巧,提高其照護能力,降低恐懼、焦慮感,使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支持,激發其戰勝病魔的決心。建立微信群,把患者及其照護人拉入群內,使用圖片、文字、視頻、語音短信等方式,定期發送心血管疾病基礎知識、運動指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自我生活和疼痛護理等知識,每周發送 7 次,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留言,以提高患者對 CHF 的認知程度, 彌補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缺陷,指導并督促患者進行適當運動,減輕患者癥狀的發展程度,延緩心力衰竭進展速度,有利于降低 CHF 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通過適度鍛煉,調節患者心血管功能,避免因自我感受良好而自行停藥導致的心血管事件。 開放式溝通,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平等的護患關系,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情緒狀態,指導其如何進行放松訓練、康復鍛煉,提高康復效果。 賦權監督: 在賦權期間,護士監督被賦權者,檢查賦權現狀,評估賦權結果,確保賦權合理有效的開展。③社區門診隨診干預。指導患者按照就近原則,選擇最近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其進行門診隨訪。出院后第1 周內隨訪1 次,監督患者出院后2 周到社區復診。平穩患者每個月也要上門隨訪血壓測量、心率以及指導用藥。指導患者每個季度到社區門診復診,進行常規心電圖與血生化檢查。病情發生變化或藥物調整后每周上門隨訪1 次;按照患者的病情囑其酌情自行前往門診復查,如果病情反復或加重及時住院治療。④以《中國心力衰竭治療指南2014》[7]為標準,指導患者調整用藥、日常活動,為其提供相關咨詢服務,記錄每次的就診情況,及時更新患者的健康檔案。
總之,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C反應蛋白與心功能密切相關,是慢性心力衰竭再發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因素,且預測價值較高。需針對上述高危因素,加強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延續性護理,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再入院率,進而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