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丹丹
青光眼是一種病理性眼壓增高疾病,持續的高壓會造成視神經萎縮和視野缺失,甚至引發失明,對視覺功能的損害具有不可逆性,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有研究表明[2],在40 歲以上人群中,其原發性青光眼的發病率約為1%~2%,并且具有一定概率的遺傳性,在其直系親屬中,發生青光眼的可能性風險高達10%~15%。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手段,能夠有效緩解高壓對眼部造成的損傷,但術后普遍存在疼痛,加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3]。研究表明[4],術后疼痛不僅是一種生理體驗,也是一種心理現象,與疾病的發展、轉歸及預后有著密切聯系,導致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下降,增加再入院風險。因此,了解青光眼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制定針對性術后疼痛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分析導致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因素,為制定相應護理對策,提高臨床術后疼痛護理質量提供依據。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醫院接受小梁切除術的青光眼患者468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原發性青光眼367 例,繼發性青光眼101 例。以疼痛數字評分法(NRS)為0 的184 例患者為無痛組(對照組),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大于0 的284 例患者為疼痛組(病例組)。納入條件:年齡>18 歲;術后意識清楚,能夠配合各項問卷調查者;術后能定期隨訪復查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曉且自愿參與者。排除條件:術后病理顯示惡性患者;有精神疾病史或心理障礙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內分泌疾病者;具有認知障礙者;術后二次入院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臨床資料不齊者且無法隨訪者。
1.2.1 資料收集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家庭結構、文化程度、月均收入、有無疾病誘因、有無青光眼手術史、有無術前疼痛控制、病程、有無基礎疾病、睡眠質量、手術方式、麻醉方式、診斷類型、心理狀況、有無繃帶加壓、有無炎癥期角膜潰瘍、術眼視力及最高眼壓等。
1.2.2 術后疼痛診斷標準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5]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10 分,其中0 分表示無疼痛,1~3 分表示輕度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7~10 分表示重度疼痛。
1.2.3 睡眠質量判斷標準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6]評價患者睡眠質量,量表共有24 個評價條目,其中自評條目19 個,他評條目5 個,計分評價條目共18 個,分為7 個成分,分別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均采取4 級評分法, 分值0~3 分,總分21 分,如評分>7 分,則睡眠質量差,≤7 分,則睡眠質量良好。
1.2.4 心理狀況評價標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價患者心理狀況[7],兩量表均有20個評價項目,均采取4 級評分法,分值1 ~4 分,粗總分均為80 分,標準分=1.25×粗總分,其中焦慮自評量表標準分分界值為50 分,抑郁自評量表標準分分界值53 分,大于分界值則心理狀況差,小于分界值則心理狀況好。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相關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中,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 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疾病誘因、青光眼手術史、術前疼痛控制、基礎疾病、睡眠質量、心理狀況、炎癥期角膜潰瘍、繃帶加壓與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的關系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得出的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無術前疼痛控制、有無基礎疾病、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均為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青光眼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致盲性疾病,發病率僅次于白內障,表現為視神經萎縮、視力減退及視野狹窄,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響[8]。小梁切除術作為臨床治療主要手段,治療過程中手術的創傷性會對患者機體組織造成一定損傷,術后疼痛問題普遍存在,影響術后康復和治療效果。麥麥提艾力·麥麥提明等[9]報道,在1188 例行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患者中,發生術后慢性疼痛85 例(7.16%)。楊武等[10]報道,476 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中重度疼痛46 例(9.66%)。本研究結果顯示,在468 例患者中,術后無痛184 例(39.32%),術后輕度疼痛185 例(39.53%),術后中度疼痛67 例(14.31%),術后重度疼痛32 例(6.84%)。分析原因可能是手術切口和術中分離組織損傷,導致術眼發生疼痛,術后切口、縫線及濾過裝置等會引發術眼不適感,術中消毒液進入眼內,造成角膜劇烈刺痛[11]。有研究表明[12],術后疼痛會加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延長術后康復時間。因此,了解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原因及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對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和提高術后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無術前疼痛控制、有無基礎疾病、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均為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此結果與既往文獻研究報道相符[13]。術前疼痛控制是為增加患者手術耐受度,所采取的預見性疼痛控制和管理,降低患者圍術期疼痛應激反應和機體痛閾值。有研究表明[14],術前進行積極疼痛評估管理,能夠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程度,提升患者術后舒適度。應做好圍術期疼痛評估護理,鼓勵患者自述疼痛感知,接受其疼痛感受及反應,耐心進行疼痛健康宣教及注意事項,減少術中摩擦和刺激帶來的疼痛感,遵醫囑給予非甾體鎮痛藥物及鎮靜藥物,術后將患者床頭抬高15°~20°防止術后眼壓升高和切口充血。有研究表明[15],合并基礎疾病是增加術后疼痛的高危因素之一,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基礎疾病均為終身慢性疾病,使得患者生理機能下降,加之長期的藥物服用,使得患者機體對疼痛耐受度下降,加重術后疼痛應激反應和疼痛感知,影響術后康復。為此,針對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應重點關注其身體癥狀,加強圍術期營養支持,控制血壓、血糖穩定,積極采取相應鎮痛措施;同時對患者行上下輕推按摩眼球,促進房水濾過,降低眼壓,嚴格掌握加壓包扎松緊程度和視覺,觀察敷料有無松動、移位及滲液等,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降壓藥物和鎮痛藥物。
有研究表明[16],睡眠質量與術后疼痛之間相互影響。充足的睡眠可促進機體各器官功能恢復,人在熟睡時兩眼瞳孔呈現縮小狀態,對術眼眼壓調節具有重要作用,使閉塞的房角重新開放,房水循環恢復正常,降低術眼高壓性疼痛;同時充足的睡眠可減少蛋白質分解,加速傷口愈合能力,降低術后疼痛感知[17]。因此,應加強睡眠相關知識學習,協助患者進行適量運動,促進睡眠,采取音樂療法、放松療法及冥想療法等干預措施,提供患者術后睡眠質量,減少夜間巡視和治療,保持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提高對疼痛耐受性。有研究表明[18],負性情緒嚴重的患者會增加其術后心理性疼痛,影響治療效果及轉歸。焦慮、抑郁及緊張等心理因素會影響患者術后的應激反應性質和強度,加大情緒波動幅度,降低機體痛閾和疼痛耐受性,加重術后疼痛感知,形成惡性循環。對心理狀況較差的患者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告知疼痛發作與情緒波動的相關性,鼓勵患者表達疼痛,引導患者參與自我疼痛管理,提高撫摸、按摩等肢體接觸,轉移患者疼痛注意力,提高患者疼痛閾值[19]。
綜上所述,有無術前疼痛控制、有無基礎疾病、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均為青光眼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影響因素,應積極評估術后疼痛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