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簡玉香
2 型糖尿病是因胰腺機能不足,不能產生足夠胰島素或機體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而發生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癥候群。2018年底,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出的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患者數在世界排名第一[1]。隨疾病進展,可累及多組織器官,臨床采用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措施[2]。絕大部分患者為居家治療,病情控制效果主要依靠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但效果不容樂觀,為此,本研究對我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相關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總結,分析我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現狀、熱點和趨勢,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式的改進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本研究中所選取的文獻資料全部來源于萬方數據庫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以及中國知網三個數據庫;查找日期范圍為2009年1月—2018年12月;檢索的關鍵詞為:糖尿病、自我管理。所有的文獻資料均為中文資料。
將文獻導入End NoteX7 中,建立文獻綜述數據庫,采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分析所收集文獻的組織分布、年度分布、財政支持、期刊分布等外部特征。將表格中建立的出現次數較多的關鍵詞導入軟件進行分析。
自2009年,國內有關2 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文獻呈上升趨勢,數量由46 篇增加到2017年的283 篇,平均年增長率為28.62%。2013年開始,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文獻明顯上升,2018年文獻數量略微下降,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具體見圖1。

圖1 2009年1月—2018年12月全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文獻數量分布情況
檢索出的所有文獻中,雖然文獻的總數處于一個持續上升的狀態,但是被國內省級以上基金支持的數量卻只有一小部分,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為4 篇,國家社會科學財政為6 篇,國家自然科學財政為16 篇,省級市篇目為68 篇。
從2009年1月—2018年12月出版的期刊中,《糖尿病新世界》74 篇,《糖尿病之友》56 篇,《護理研究》47 篇,《齊魯護理雜志》35 篇,《全科護理》32 篇,《護理實踐與研究》28 篇,《護理學雜志》26 篇,《國際護理學雜志》25 篇,《中國老年學雜志》23 篇,《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 篇。中國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領域沒有任何核心期刊。但《糖尿病新世界》和《糖尿病之友》都屬于糖尿病領域的特刊,在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領域還是有重要意義。但總體缺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領域的核心期刊[3]。
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反映了此研究在其領域的關注度,關注度越高,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根據余本功等[4]對高頻詞和低頻詞的定義,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范圍為20 以上。本研究中,采取end note 軟件對文檔進行排序和分析,并在定義中列出關鍵字,其中,“糖尿病”出現762 次,“自我管理”出現679 次,“2 型糖尿病”出現236 次,“健康教育”出現了197 次,“自我管理行為”出現103 次,“自我管理能力”出現96 次,“社區”出現86 次,“自我效能”出現69 次,“血糖”出現58 次,“影響因素”出現53 次,“自我管理教育”出現49 次,“血糖控制”出現47 次,“護理干預”出現45 次,“生活質量”出現42 次,“2 型”出現40 次,“老年患者”出現38 次,“護理”出現34 次,“自我護理”出現32 次,“自我管理水平”出現32 次,“糖尿病患者”出現29 次,“糖化血紅蛋白”出現25 次。對關鍵詞整理后發現,高齡、2 型糖尿病、糖尿病及糖尿病患者是主要關鍵詞;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自我管理的行為、教育、能力以及因素和社區自我管理等。
從文獻發布機構的前10 位可以明顯看出,這些組織主要分布在醫院、社區、學校等機構,醫院服務的延續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受到關注,尤其是隨著糖尿病的發病率和老齡化,本研究將有助于提高醫院資源的利用效率,減輕醫務人員的負擔[5]。其科學領域的發展相對較快,其發展狀況、科研成果和社會關注程度可以通過其所在領域的文獻數量和支持論文數量來判斷[6]。對國內糖尿病自我管理相關文獻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文獻的總數量較多,每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礎上有所上升,但高級別的基金文獻較少,說明國內對于糖尿病自我管理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需要研究人員和國家相關機構大力的支持[7]。
目前國內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 歲以上占總人口的15.8%,70 歲及以上占總人口的12.6%,與前1年相比,70 歲以上人口增加了830萬人,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8],而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人群是高齡群體,糖尿病已經成為非傳染性疾病排名第三的疾病[9]。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受以下因素影響,如年齡、性別、患病時間、家庭成員與關系、獲取糖尿病知識的能力、胰島素注射是否規范、有無并發癥防護知識,甚至是醫務人員專業知識不夠等[10],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以個性化為主,為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可靠依據,有利于緩解或控制其并發癥發生概率。
2 型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胰島素β 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或靶細胞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較低等導致,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胰島素抵抗、β 細胞功能缺陷及腸道菌群結構異常等密切相關[3],健康教育通常針對飲食、運動、自我管理,可通過針對性培訓、同伴教育等方式進行[11]。為了達到滿意的宣傳效果、改善現狀,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指導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將年齡及體重等作為基礎,計算每天飲食中所需要攝入的總熱量,并按照飲食類型將其劃分為55.00%碳水化合物+30.00%蛋白質+15.00%脂肪等;引導患者結合自己的身體素質、血糖水平、每天飲食量等決定自己的運動方案、時間及強度等[12]。
自我效能感是通過健康行為、情緒、態度來優化生活質量,與自我管理成正比,提升糖尿病自我管理可改善其自我效能感,從而優化其生活質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文化程度、糖尿病了解程度、服藥依從性、工作性質、性格及家庭情況,采用糖尿病俱樂部、同伴聯誼會、知識競賽等組織活動,提高、強化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總之,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并發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參考和借鑒國外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研究,取長補短, 以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