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婧 殷云 秦長江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疾病, 通常由交通及高空墜落事故等和(或)脊髓炎、脊髓血管病、病毒感染等引起,損害脊髓結構和功能,造成脊髓神經運動、感覺、括約肌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1]。脊髓損傷后患者出現(xiàn)截癱、四肢癱瘓等癥狀,運動功能障礙,喪失勞動能力,并發(fā)癥多,康復過程漫長[2]。研究證實[3],康復療法能有效減輕繼發(fā)損傷、恢復脊髓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最大限度地恢復脊髓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此,本研究將居家康復護理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效果顯著。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4月就診于醫(yī)院的脊髓損傷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性別、年齡、病情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納入條件:經臨床診斷和確診,患者均符合脊髓損傷神經學標準[3];手術順利完成,且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晰;均簽署知情告同意書。排除條件:患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意識模糊,無法正常溝通;因其他疾病導致無法進行功能訓練。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 例;年齡20~42 歲,平均35.5±1.5 歲;腰部脊髓損傷10 例,頸部脊髓損傷13 例,胸部脊髓損傷7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9~43 歲,平均33.8±1.3 歲;腰部脊髓損傷11 例,頸部脊髓損傷損傷13 例,胸部脊髓損傷8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1)住院期間:給予常規(guī)康復鍛煉,完全性癱瘓者臥氣墊床,其余脊髓損傷患者臥硬板床,保持肢體功功能位,指導患者下肢外展15°~30°,患者外側墊枕或者是穿丁字鞋,踝關節(jié)采取90°的中立位,以免足下垂或內翻畸形,雙上肢進行屈伸、抬舉活動,除完全癱瘓患者,均予以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每組10 次,每天3 組,以防發(fā)生股四頭肌萎縮。抗痙攣護理:指導患者通過訓練的方式降低痙攣的發(fā)生,如用手掌對肌肉進行向心按摩,頭部緊貼胸前,雙手置于膝蓋并抱膝,緩慢搖動身體。
(2)出院時: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制定隨訪、復查計劃,教會患者掌握并發(fā)癥的識別,進行用藥、飲食、運動等出院建議;告知患者主治醫(yī)師與責任護士的聯(lián)系方式、24 h 科室咨詢電話,通過電話隨訪、門診定期復查等方式,對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xù)性護理。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居家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2.1 組建居家康復護理小組 選取醫(yī)院骨科護士長1 名、2 名省級專科護士、5 名三年以上護理經驗護士、2 名高級心理護士組成院內護理小組;選取2 名社區(qū)護士執(zhí)行出院護理計劃和任務,對患者定期隨訪;選擇患者家屬1 名,負責患者居家照顧及護理。
1.2.2.2 小組成員培訓 對護理人員,尤其是社區(qū)隨訪護理人員和家庭護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包括脊髓損傷相關知識,診斷治療方法、護理指南、康復訓練方法、康復指標、并發(fā)癥的預防、脊髓損傷的處理措施等健康知識。每周組織兩次答疑和討論活動,建立醫(yī)院-社區(qū)-家庭的居家康復護理微信平臺,記錄患者的康復情況,回答各種疑問;將脊髓損傷健康知識和注意事項上傳至微信群共享;拍攝操作指導視頻指導患者完成家庭康復訓練。
1.2.2.3 居家康復護理內容 首先評估其肢體功能,根據(jù)個體差異采取不同措施。①指導患者及其家屬足背伸、被動牽拉跟腱至踝關節(jié)90°功能鍛煉,保持10 s 后放松,或者是進行足蹬床尾或牽拉足底部至踝背伸;拍打、提拉、揉搓肌群肌腹,從上至下刺激肌群。②上肢負重鍛煉,指導患者每日雙手握啞鈴或沙袋平舉、上舉、交叉舉活動。下肢肌力已經恢復至4 級的患者,可在脛前負重沙袋、直到腿抬高<30°,以防過上牽拉刺激神經,影響脊髓休克期水腫消退以及功能的恢復;必須在護頸、護腰以及家屬的監(jiān)督保護下康復訓練,以保證脊柱穩(wěn)定性。③脊椎矯形器早期訓練。 護理人員微信指導患者佩戴脊椎矯形器進行早期訓練,在床上長坐和短坐訓練、電動起立、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殘存肌力訓練等, 以加強站立位本體感覺、平衡能力。④治療儀護理。護理人員指導家屬采用日本生產的雙通道FES 治療儀進行家庭治療,對股四頭肌、臀大肌等部位進行運動點刺激,治療1 個月后再對腓總神經進行電刺激2 個月。儀器參數(shù)設置為:頻率30 Hz, 脈寬200 μs,波升/波降1 s/1 s, 治療儀刺激強度為患者最大耐受量為主。每天訓練1 次,每次30 min。⑤減重平板步行訓練:采取美國HPCosmos減重平板對患者進行減重訓練。減重量以患者髖關節(jié)能伸展、下肢最大負荷為宜, 初始減重量為30%~40%, 然后逐漸減少減重量,增加雙下肢負重。初始速度0.16 km/h,逐步調整。
(1)運動功能:采用FMA 評分量表[7]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評估患者運動功能康復效果,F(xiàn)MA由50 個項目組成,是一種身體功能綜合評價法,每項又分為2~3 級,上肢最高分66 分, 下肢34 分,總分100 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運動功能越高,康復效果越好。
(2)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shù)[8]評估患者的生活能力,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復越好。
(3)臨床指標:統(tǒng)計患者的下床時間、自理時間,評估不同護理方式對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影響。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FMA、Barthel 評分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下床時間、恢復自理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床及恢復自理時間比較(d)
脊髓損傷通常是因車禍傷、高處墜落傷、運動損傷等所致嚴重的致殘性創(chuàng)傷,目前臨床采取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和保守治療兩種,雖然手術或保守治療對患者的神經、運動、生活能力等有一定的康復效果,但是功能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的預后意義巨大。因醫(yī)院護理人員數(shù)量、時間、資源的限制,難以實現(xiàn)對患者的長期實時跟蹤護理。
居家康復護理是延續(xù)性護理的主要發(fā)展目標和方向,本研究將居家康復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中,患者出院后,社區(qū)護理人員便成為居家康復護理的核心人員,通過集體培訓和健康指導,可提高社區(qū)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本研究先指導脊髓損傷患者運動康復療法,逐步改善四肢、腰背肌力功能,增強運動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日常作業(yè)訓練,增加肢體靈活度,強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鞏固前期運動康復療法中肢體訓練效果,訓練站立和步行運動,促使患者早期恢復運動功能,有助于改善其焦慮情緒。患者出現(xiàn)脊髓損傷后,應激反應多,特別是神經損傷和手術部位的疼痛加重患者的煩躁、焦慮情緒,通過居家康復護理護理,在保證康復訓練安全性的前提下,讓患者感受到各方的關愛,提高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情緒[9-11]。通過微信平臺,患者和醫(yī)生可實時交流和溝通,便于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規(guī)范隨訪。同時可隨時反饋社區(qū)護理人員的不足之處,便于護理人員及時改正,通過微信平臺隨時開展典型案例、集體討論,提高了護理的延續(xù)性,進而提高康復鍛煉的依從性,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FMA、Barthe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體現(xiàn)居家康復護理模式對于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康復具有顯著改善效果。耿慧君等[14]將居家康復護理應用于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護理中,患者的Harri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居家康復護理模式可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恢復,改善生活質量,與本研究基本一致。觀察組患者的下床時間、恢復自理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體現(xiàn)居家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及早康復。孫仁芳等[15]研究顯示,居家康復護理護理模式對肺癌患者的臨床指標具有顯著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對脊髓損傷患者進行居家康復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進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助于脊髓損傷的康復治療的持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