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 覃瑜芳 陳世梅 田梅 李浩曦
骨質疏松癥是以乏力、全身骨痛、易跌倒易發生骨折為臨床表現,以骨結構退化、骨鈣流失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1]。隨著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發病率也隨之增加,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第三大老年性疾病[2]。臨床治療以增強骨質、延緩機體對骨組織吸收、提高骨組織再生速度為主要治療原則。骨質疏松癥治療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老年人因自身機體功能衰退可產生自我否定感,心理狀態相對敏感,并且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普遍偏低,直接影響其治療配合度[3-4]。微信公眾平臺管理是利用微信,為主持方以及訂閱方提供溝通、互動的對話平臺,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明顯優勢。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探討其對健康信念以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12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行經皮椎體成形術( PVP)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60~80 歲;符合2017年頒布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中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相關診斷標準,并經過臨床X線吸收法與骨密度儀測定骨密度T ≤2.5SD[5];存在乏力、脊柱變形、骨折等臨床癥狀;出院后需要服用治療骨質疏松的相關藥物。排除條件:由車禍等嚴重暴力導致的多發骨折;患有心肺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基礎疾病;合并有精神病、老年癡呆、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語言障礙;各種原因引起的繼發性骨質疏松或合并有甲亢、糖尿病等影響骨轉化生化指標疾病。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匹配以及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29 例;年齡60~79 歲,平均79.65±5.65 歲;已婚14 例,喪偶31 例,離異15 例;病程5~18月,平均11.25±3.56月。觀察組:年齡60~80 歲,平均79.28±5.71 歲;男33 例,女27 例;已婚14 例,喪偶31 例,離異15 例;病程4~19月,平均11.84±3.92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能夠獨立或在家屬的幫助下使用微信。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常規檢查、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干預以及健康訓教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微信公眾平臺管理,該平臺包括患者端以及醫護人員后臺端,具體過程如下:
1.2.1 患者端①個人設置。包括患者性別、姓名、年齡、聯系方式等一般資料;②咨詢區。供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咨詢、求助,每日開放1 h 自由咨詢時間,解答患者疑問,有經驗的醫護人員通過在醫護人員后臺端捕獲問題,并及時為患者解答;③疾病知識庫。為患者提供疾病概述、飲食、運動、攝鈣、心理指導以及生活行為管理等知識,滿足大部分患者疾病相關知識以及管理需求等。內容由有經驗的護理專家經過翻閱文獻、總結實際工作經驗、研究成果所撰寫,審核合格后傳送至微信公眾平臺;④每日提醒。根據患者病情,設置每日用藥提醒、運動提醒、攝鈣提醒等針對性服務,保持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連續性[6]。
1.2.2 醫護人員后臺端醫護人員通過該區域查看、備注患者的個人信息,避免資料混淆;以圖片、音頻、短片的形式,錄入疾病概述、飲食、運動知識、攝鈣知識、心理指導以及生活行為管理等知識,供患者瀏覽學習,避免形式單一、學習過程枯燥;醫護人員及時在線查看患者咨詢的問題,及時給予答復;可實現對患者信息的修改、刪減等。
1.2.3 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
(1)出院前:評估患者健康狀況,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進入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并講解其使用方法,確保患者能夠規律、自覺地使用平臺;留下聯系方式,確保聯系通暢。
(2)出院后:根據患者病情恢復狀態、健康行為意識,設定患者每日提醒目錄、提醒時間。提醒內容為飲食、運動、攝鈣、用藥等,要求患者接到信息后,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答復收到。對未及時恢復患者設置電話提醒功能。
(3)內容推送:①骨質疏松癥發生、發展、轉歸等內容,著重推送老年人缺鈣的嚴重后果,樹立補鈣意識,增加攝鈣效能[7]。②運動知識指導,包括運動強度、場地要求、運動頻率等。向患者推送3 個30 s 短視頻,即清醒后再起床、起床后30 s 在站立、站立后30s 再行走。③攝鈣指導,包括用量、用法以及服用時間等。上述推送內容可循環使用,確保患者充分掌握相應的疾病知識以及足夠認識到健康行為的重要性[8]。
(4)無障礙交流:全天各時間段患者及家屬可通過公眾平臺與患者、醫護人員溝通交流,分享自護心得以及對抗疾病的信心,反饋遇到的問題以及困難,醫護人員后臺端分析、解答。
(1)健康信念:采用由患者自行填寫骨質疏松健康信念問卷進行評價,該問卷包括嚴重性、易患性、攝鈣益處、攝鈣障礙、運動益處、運動障礙以及健康動機,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分別對應1~5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信念越強[9]。
(2) 自我效能:采用骨質疏松自我效能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運動效能與攝鈣效能2 個維度,每個維度由6 個因子組成,從“完全沒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別對應1~1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高[10]。
應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應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微信公眾平臺管理后,觀察組病情嚴重性、易患性、攝鈣益處、攝鈣障礙、運動益處、運動障礙以及健康動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患者的健康信念評分比較 (分)
實施微信公眾平臺管理后,觀察組運動效能與攝鈣效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常見的代謝性骨疾病,主要誘發因素為老年人性激素減少,刺激破骨細胞產生,影響成骨細胞的合成;老年人營養吸收能力下降,引起慢性負鈣平衡,加速骨量與骨質的下降;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不利于疾病轉歸。傳統護理中,護理人員缺乏挖掘患者維持健康行為有利因素的動機,不利于維持健康行為,難以調動積極性,導致護理效果不佳。
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移動醫療成為焦點話題。微信公眾平臺是移動新媒體力量,患者通過平臺接受訂閱內容,靈活的文字、圖片、視頻信息可實現信息交流以及疾病知識的傳達。飲食、運動、攝鈣、用藥等信息促使患者意識到對抗疾病過程中健康行為的利弊關系,有助于患者積極參與自身疾病管理,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每日提醒活動對患者保持健康行為起到督促與監督的作用,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行為;每日提醒以及內容推送使患者意識康復運動的重要性,感知合理攝鈣以及運動的重要性,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樹立堅持運動以及攝鈣的信心。另外,微信平臺管理重視家屬參與,在無障礙溝通交流中,通過與患者家屬、病友、醫護人員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家庭、社會支持在干預過程中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是患者自我效能建立的基礎,可更好地提高患者自我效能[11]。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情嚴重性、易患性、攝鈣益處、攝鈣障礙、運動益處、運動障礙以及健康動機評分高于對照組,運動效能與攝鈣效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采用微信公眾平臺管理,可有促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幫助患者樹立正性的健康信念,提高其自我效能,對疾病的遠期預后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