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芳 張秀端 劉愛琴
肝癌指的是肝臟惡性腫瘤之一,不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而且發病原因復雜,病死率極高。臨床上將肝癌主要分為2 類,即原發性和繼發性,其中以原發性肝癌最為多見[1]。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肝癌患者發病率也明顯上升。肝癌患者早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通常到了中晚期才會被發現,此時患者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對于中晚期患者主要是采取介入手術治療,而這種手術操作往往較為復雜,加之原發性疾病自身會使患者產生明顯的疼痛感,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介入術后如果護理不到位,極易引發并發癥。因此想要提高晚期肝癌患者治療效果,對患者采取優質、高效、合理的護理措施十分必要。本研究針對晚期肝癌患者行中西醫結合護理效果明顯。
選取醫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臨床及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性晚期肝癌患者;預期生存期≥4 周;患者意識清醒,愿意配合調查;排除條件:合并患有嚴重感染性疾病患者、合并其他內分泌疾病患者;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依從性較差患者。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7~68 歲,平均53.9±2.4 歲,病程5 個月~2年,平均1.2±0.3年;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6~69 歲,平均54.1±2.5 歲,病程4 個月~2年,平均1.1±0.2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具體為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采取積極向上的語言安撫患者,并做好患者日常病情護理,遵循醫囑展開用藥護理,做好患者每天的病情記錄、監護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中西醫結合護理,具體護理方法為[2]:①西醫疼痛護理。當癌癥患者術后存在不同部位疼痛時,可以通過西醫對癥治療外,注意給予患者舒適的住院環境,保持患者病房清潔衛生,每天有充足的光線,同時每天做好通風,保證患者病房安靜舒適。護理人員需要積極主動與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3]。②中醫情志護理。由于晚期肝癌患者需要忍受癌痛傷害,心理上會產生較大壓力和痛苦,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多傾聽患者主訴,鼓勵患者通過聽音樂、傾訴、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積極樂觀的心理來面對治療。③中醫飲食護理。 加強飲食調節,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對于口服中藥患者需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并禁止飲酒,多食水果蔬菜。同時患者可以口服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茯苓、白術、蘇梗、枳殼、甘草等中藥湯劑,以改善胃腸道功能,調節飲食[3-5]。④皮膚護理。由于晚期肝癌患者抵抗力逐漸下降、免疫能力降低,患者多表現出消瘦、腹水、黃疸等臨床癥狀,會進一步引起患者皮膚損傷。護理時需要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囑咐患者做好日常生活護理,翻身時注意避免拖拉、推、擦等動作,避免長時間受壓,保持皮膚清潔,大小便后給予溫水擦拭皮膚。
護理14 d 后,觀察比較上述兩組晚期肝癌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并發癥包括:發熱、惡心、嘔吐、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診斷標準:黃疸每日上升速度大于17μmol/L,或者是總膽紅素大于10 倍正常值上限,并伴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凝血酶原活動度小于40%)。生活質量(SF-36)評分包括[6]:身體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4 個維度,每個維度最高分為25分,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比較兩組晚期肝癌患者護理干預前后HAMA、HAMD 評分[7],所有評估均由統一培訓合格的臨床醫師與護理人員對患者評分。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晚期肝癌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HAMA、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HAMA、HAMD 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肝癌發病率、病死率均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肝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對人類危害性極大[8]。加之我國國民對惡性腫瘤疾病認知程度較差,很多肝癌患者在發病初期并未重視自身病情,而是當病情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時才選擇入院診療,導致治療效果顯著降低。
目前臨床上采取的常規護理內容往往較為簡單,無法滿足患者術后康復需求,同時也未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阻礙了患者身心健康發展[9]。中西醫結合護理主要是通過對患者展開西醫疼痛護理減少癌痛對其機體產生的傷害,在西藥治療的同時采取中藥治療,通過提高患者體內內啡肽、腦啡肽含量,以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并達到調節情志異常的情況。中藥治療癌性疼痛可以通過辨證給藥或加入香附、元胡、失笑散等活血理氣藥物,或者外敷蟾酥膏、麝香止痛膏的方式改善患者癌痛。中醫認為情志與機體五臟六腑有關,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腎志恐,因此患者情志狀態對其健康也有一定影響。通過對肝癌患者實施情志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調節不良情緒[10]。而飲食護理的應用則能夠幫助患者調節胃腸道功能,提高患者食欲,幫助患者多補充營養,提升預后康復速率。皮膚護理有利于減少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能夠保持患者皮膚完整性,避免破損、感染發生。對于中晚期不宜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可以采取中醫扶正祛邪、滋補肝腎、養陰益氣、理氣疏肝、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痛。本研究通過中西醫結合護理,積極減輕患者的疼痛水平,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限,并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提高,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護理前兩組晚期肝癌患者的HAMA、HAMD 評分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不良情緒明顯改善,而且觀察組護理后的HAMA、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西醫結合護理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