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麗 楊萱 張恒
抑郁癥又稱為抑郁障礙,是世界第四大精神類疾病,且患病率極高,關于抑郁癥的預防治療宣傳力度較小,甚至地級市以上的醫院對抑郁癥的認知不足20%,而其中只有10%的患者接受相關治療,隨著社會的發展,抑郁癥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化趨勢[1]。常規護理干預是我國目前較常使用的臨床護理方法,雖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況,但由于抑郁癥患者臨床表現及伴隨癥狀長期反復發作,因此干預效果不佳[2]。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是精神科專科護理干預的模式之一,其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可以幫助患者找到有效的策略,以解決問題,并緩解疾病的臨床癥狀,在思想扭曲等心理障礙的維護中起著重要作用[3]。本研究探討在抑郁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用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對患者不良情緒及自殺意念的改善情況。
選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醫院治療的抑郁癥患者110 例,診斷標準:符合《精神病診斷治療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條件: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患者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近1 個月未接受過其他治療者。排除條件:合并患有心力衰竭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者;未有自殺意念者;依從性、配合度低者等。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32 例;年齡40~57 歲,平均45.78±4.26 歲;病程1~9年,平均4.21±1.32年;抑郁程度分級[5]:輕度15 例,中度25 例,重度15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33 例,年齡40~57 歲,平均46.18±4.94 歲;病程1~10年,平均4.41±1.11年;抑郁程度分級:輕度16 例,中度26 例,重度1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日常護理、病情觀察及口頭宣傳教育等,必要時可適當給予鎮靜藥物。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流程如下:①由主管醫生、護士長、患者家屬等組成專門的認知干預護理小組。②與患者進行親切交談,并評估護理問題,列出負面心理和負面行為問題有哪些,根據列出的負面問題制定護理計劃。③與患者建立信賴關系,了解其生活及社會交流情況,鼓勵患者全神貫注地諦聽別人,積極傾吐內心所思所想。④幫助患者進行自動思維模式的認知與理解,主要涉及ABC 理論,自動思維是簡短的、稍縱即逝的,以“速記”的形式出現,并且以語詞或圖像的形式呈現;患者可借助較為常見的真實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做到設身處地,引起焦慮抑郁等情感共鳴,進而使患者能夠轉換思維方式,了解認知自身存在的負面情緒,并可通過自我對話的形式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實現積極正面交流,并對真實存在的此類想法進行整理陳述,進而可建立完整獨立的思維模式;督促患者以筆記形式記錄自己的思維并進行分析,糾正錯誤思維;通過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擬訓練,使患者處于可引發恐慌煩躁的情境中,讓患者對自身的負面情緒進行評價,鼓勵其用積極的方式思考,學會主動與自我對話,幫助患者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重新評價自我。⑤制定活動計劃,可通過常見的娛樂性活動使患者積極參與并提出自身想法,傳遞真實感受,根據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⑥放松訓練,在輕松的音樂配合下,引導患者放松身體,如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想象放松訓練等,并做深度呼吸,每次45 min,2 次/周。持續干預2 個月。⑦擴大社交,定期讓患者溝通交流,布置協作完成的任務,提高社交技能。⑧制定每日計劃表,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制定每部分的計劃并逐步完成。⑨掌握認知技巧,包括認知重構、問題認知等方面。通過面談和日常思維日記,幫助患者識別和質疑適應不良的思維以及與問題相關的觀念,幫助患者了解積極的思維方式,通過多角度講解,使患者自身能夠認識到自動思維的存在及意義。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2 個月。
①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不良情緒,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6]抑郁自評量表[7](SDS)、焦慮自評量表[8](SAS)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抑郁程度評分,其中HAMD-24 評分以大于7 分表示有抑郁癥狀,SDS、SAS 分值以大于40 分為有抑郁癥狀,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嚴重。②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患者應對方式評分,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9]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評分,分為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兩個維度,分值為0~80 分,其中消極應對方式得分與治療效果呈負相關,積極應對方式得分與治療效果呈正相關。③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殺意念評分,依據自殺態度問卷量表[10](QSA)進行自殺意念的評價,主要包括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對自殺者的態度、對自殺者家屬的態度及對安樂死的態度等項目,對自殺意念持認可心理的評定以QSA ≤2.5 分作為參照,對自殺意念持否定心理的評定以QSA ≥3.5 分作為參照,對自殺意念持中立心理的評定以2.5 分<QSA<3.5 分作為參照。QSA 總分越低,提示患者的自殺意念越強烈。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HAMD-24、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HAMD-24、SAS、SDS 評分均呈現降低趨勢,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HAMD-24、SAS、SDS 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SCS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CSQ 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而消極應對方式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QS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CSQ 評分比較(分)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QSA 自殺意念評分比較(分)
抑郁癥是一種患病率高的精神障礙疾病,病因及發病機制與生物化學、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學、睡眠、遺傳、心理社會等因素相關,臨床可見心境低落或與其處境不一致,從情緒持續消沉到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抑郁障礙類型。目前,臨床尚無治療抑郁癥有效的方法,常規護理在緩解患者心理狀況、焦慮癥狀時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抑郁癥患者病情之長久、發作之反復、自殺意念之強烈,故達到理想的效果難度較大[11]。在認知行為護理中,建立與患者的信任關系,可獲得患者的信任,從而在無形中使患者的抑郁心情得到緩解,進而釋放負性情緒;成功案例分享可以為患者樹立康復信心,病友相互鼓勵可幫助患者改變既往的負性心理,從而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使患者身處引起焦慮抑郁的情境中,可以讓患者察覺自身在壓力情境下引發負性的認知,幫助患者形成正確的認知方式[12];通過記錄筆記,可使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病情并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安排患者參加娛樂活動,可以使其放松,減輕壓力、緩解心情;放松訓練可以使患者在音樂的環境中完全放松自己,通過簡單的肢體訓練起到放松各個部位的作用。通過以上護理方法,可以提高抑郁癥患者積極應對生活事件的能力,減低消極的應對方式,提高心理應激能力,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D-24、SAS、SDS 評分及SCSQ 消極應對方式評分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SCSQ 積極應對方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狀況,糾正其對人和事物的認知,理性看待自己的障礙性行為及不良情緒,與韓文華[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抑郁癥患者常因消極情緒、負能量、自罪自責、自覺無能等產生自殺的意念,多于半數的抑郁癥患者均產生過自殺意念,且自殺觀念較為頑固,易反復出現,采取的行為往往計劃周密、難以防范,自殺行為為抑郁癥中最嚴重、危險的癥狀[14],認知行為護理通過運用以上多種認知干預技術,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護理,使其正確認識自殺行為性質,并且有效的預防自殺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QS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臨床上對于抑郁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用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可通過針對性的護理方法有效消除患者的自殺意念,改善預后,與白超[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抑郁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用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可有效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消除自殺意念的同時可減輕其臨床癥狀,有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