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玲
近年來, 因個人飲食習慣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糖尿病發病率逐漸上升,在其他科室就診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也逐漸增加,其中非內分泌科住院患者占10%[1],因此,必須提高非內分泌科護士對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2]。研究顯示[3],通過高質量護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與患者的依從性,并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我院以質量理論家-戴明(Deming)提出的質量持續改進理論及Donabedian 質量三維理論為指導,構建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使全院護理質量管理有據可依,從而提高全院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
本院現展開床位2000 余張,護士1000 余人,共55 個護理單元。從2018年1月起,采用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對51 個護理單元(除急診、手術室、供應室、門診部)進行檢查和監督,其中每單元抽取2 名護士,共102 人,所有護士均為女性,年齡32.48±7.46 歲;職稱:初級71 人,中級22 人,高級9 人;學歷:本科88 人,專科11 人,中專3 人。每季度對護理單元中的聯絡護士進行糖尿病相關技能操作與理論知識的培訓,各科室護士的培訓工作由聯絡護士負責,但沒有建立完善的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僅對聯絡護士進行糖尿病相關技能操作與理論知識考核。
實施前,考核與檢查51 個護理單元的糖尿病護理質量,根據醫院目前的工作模式與條件,以質量理論家-戴明(Deming)提出的質量持續改進理論[4]及Donabedian 質量三維理論[5]為指導,構建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 并成立核心討論小組(由2 名內分泌科護理骨干、1 名護理部主任、3名聯絡護士骨干、5 名糖尿病專科護士組成),同時對各項指標體系的計算方法與內涵進行分析,通過3 輪討論,核心討論小組對評價體系內容與評價方法進行修改,最終確立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由3 項指標與指標內涵及評價要素組成,見表1。通過體系內容對專科護理質量制定考核標準,將標準內容制成考核表,并制定操作考核標準:胰島素注射操作與血糖監測技術、糖尿病相關知識考卷、專科用藥知識、專科培訓、專科手冊記錄、血糖儀管理。
1.3.1 明確聯絡護士工作職責評價指標建立后,對院內所有糖尿病聯絡護士統一培訓,講解專科護理質控方案中各項指標的含義、數據收集方式及記錄要求;每月由聯絡護士負責根據質量評價標準實施科內一級質控,記錄于工作手冊上中。同時,聯絡護士每月須對所有科室的血糖儀進行一次檢查(包括是否分組固定使用、插口是否清潔等),對負責科內所有血糖儀進行室內質量控制,并在工作手冊上詳細記錄;對以往的培訓與宣教模式進行改變,每個季度聯絡護士至少組織科內護士及科內糖尿病患者進行一次糖尿病專科知識培訓及知識宣教。

表1 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
1.3.2 建立專科質控小組根據各片區把全院糖尿病聯絡護士分為5 個小組,選出5 名小組長,質控小組由質控小組長、專科護士與專科骨干成員組成;根據指標評價標準,每季度對51 個護理單元中的護士(每單元抽取2 名護士)進行糖尿病專科護理操作與理論知識考核。如組織質控小組每季度對各護理單元中血糖儀管理情況進行一次檢查,主要包括:有無開展血糖儀室內質控工作,有無分組固定使用,插口是否清潔,每季度聯絡護士對科內護士及患者的培訓和宣教是否≥1 次,工作手冊記錄是否完整等;質控小組每季度對各個護理單元中抽查的102 名護士進行分批考核(考核內容為相關理論知識、血糖儀監測及胰島素注射實踐操作)。
1.3.3 制定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方法每個季度末實施質量評估,組織所有聯絡護士開展一次工作會議,及時反饋質控檢查結果,并對評估中發現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最后由專科小組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以實施→評價→反饋→再評價的方式進行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如:針對少數考核不合格的護士,加強血糖儀監測操作與胰島素注射操作培訓,直至考核通過;針對各科室中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問題(宣教不規范與針對性不強) ,通過制定標準宣教課件,發放糖尿病相關知識指導手冊與工具,組織聯絡護士培訓學習,完成學習后在回內科組織護士學習。將所有指導手冊整理制作成冊,包含:口服降糖藥服用指導手冊、胰島素使用與保存指導手冊、常用胰島素類型及使用指導手冊、糖尿病患者運動與飲食指導手冊、血糖儀監測操作技術指導手冊、胰島素注射操作規范手冊6 項,將上述工具運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與科內護士培訓中。最后以PDCA 循環模式將優化問題的過程系統化與條理化[6],并將優化后的方案在醫院推廣應用。
比較實施前與實施后1 個季度、2 個季度、3 個季度、1年全院護士的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技能達標率、護理質量指標達標率,51 個護理單元每季度須進行一次考核(每科室抽取2 名護士)。①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技能掌握率=掌握人數/總人數×100%。②護士培訓落實率=該季度有培訓記錄病區/抽查總病區×100%(每季度抽查18 個病區,合格標準: 數據完整并及時做好培訓記錄)。③降糖藥物知識掌握率=掌握降糖藥使用患者例數/抽查總例數×100%(院內各病房中若有糖尿病患者則抽查1 人,合格標準:患者正確答出使用中的降糖藥名稱、服用方法與時間)。④血糖儀管理合格率=分組固定使用臺數/總臺數×100%(合格標準:≥2 臺血糖儀貼有編碼并固定組別使用)。⑤血糖儀試紙條插槽清潔率=清潔合格臺數/抽查總臺數×100%。⑥聯絡護士工作手冊合格率=合格手冊數/總抽查手冊數×100%(每次抽查18 本,合格標準:資料完整且按標準記錄)。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趨勢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后,護士糖尿病理論知識、血糖監測操作技術及胰島素注射技術掌握率均逐漸提升(P<0.05),見表2。

表2 實施前后護士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技能掌握率比較
實施后,護士培訓落實率、降糖藥物知識掌握率、血糖儀管理合格率、血糖儀試紙條插槽清潔率及聯絡護士工作手冊合格率相較實施前均逐漸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實施前后各科室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合格率比較
現狀分析顯示[7],目前絕大多數醫院非內分泌科護士缺乏糖尿病相關理論知識、護理操作技能與胰島素注射技術等相關專業問題,對此,應加強非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相關理論知識、護理操作及注射技能 。本研究顯示,實施前院內所有非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技能掌握率均<90%,安秀麗等[8]研究表明,規范非內分泌科護士的胰島素注射技能與護理操作,能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通過改變糖尿病專科小組既往的模式,將醫院各個層級護士全部作為培訓考核對象。通過構建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制定了標準化流程及制度,聯絡護士以此為據對科內護士進行培訓,其糖尿病理論知識、血糖監測操作技術、胰島素注射技術掌握率均逐漸提升(P<0.05)。同時,目前大多數血糖管理工作由聯絡護士去完成,且血糖管理效果評價也以聯絡護士為主[9],本研究將培訓及考核范圍擴大,并提出非聯絡護士存在的不足,為保證各科室與各層級護士護理行為一致,制定了6 項糖尿病護理知識手冊,確保全院糖尿病與高血糖患者都能得到最優質與專業的護理體驗。李蓓等[10]與陸曄等[11]研究也表明,對非內分泌科護士進行規范培訓,可有效提高其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技能掌握率,通過加強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全院糖尿病患者同質化護理。
李冰[12]提出,護理質量體系是評價與測定護理質量的重要依據。我院未實施質量評價前,僅對聯絡護士進行培訓,再由聯絡護士對科內其他護士進行培訓,但科內執行不全面,并且各科室對血糖儀的管理不統一、對糖尿病患者相關知識宣教與指導不規范。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項目研究小組通過相關理論構建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為了能更清晰直觀地發現質量問題所在與明確質量管理方向,對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內容進行了一定分解,如“血糖儀管理不規范”分解為“血糖儀試紙條插槽清潔率、血糖儀管理合格率、血糖儀室內質控科室參與率和血糖儀室間質量評估科室參與率”,“科內護士培訓不合格”分解為“聯絡護士培訓落實率、降糖藥物給藥正確率、胰島素與血糖監測相關知識掌握率、血糖監測操作合格率、胰島素注射操作合格率、聯絡護士工作手冊合格率”,通過分解轉化,質量問題一目了然,管理方向更清晰。本研究顯示,通過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進行質控后,各科室護士培訓落實率、降糖藥物知識掌握率、血糖儀管理合格率、血糖儀試紙條插槽清潔率與聯絡護士工作手冊合格率均逐漸提升(P<0.05)。此外,通過標準化指標,護理人員可以輕易找出關鍵問題,不斷改進護理質量,針對全院存在的各種護理問題制訂質量改進方案,包括對院內聯絡護士培訓與考核、血糖儀管理、糖尿病聯絡護士工作手冊及患者胰島素筆管理等進行規范;同時確立了聯絡護士的工作職責與目標,在日常一二級質量控制過程中,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與評價,有利于提高糖尿病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構建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對醫院各病區糖尿病專科護理質量進行持續改進及同質化,結果顯示院內各科室糖尿病患者相關知識與技能掌握率、護士培訓落實率、降糖藥物知識掌握率、血糖儀管理合格率、血糖儀試紙條插槽清潔率與聯絡護士工作手冊合格率均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