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貴鋒 覃仕炯 鄒貽武 劉向東 李書祥
多模式鎮痛對減輕老年患者術后應激反應、防治心腦血管事件、加速早期康復不可或缺。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及納布啡已廣泛用于圍術期鎮痛[1],但聯合用于ICU 老年高血壓患者外科術后鎮痛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初步探討納布啡聯合右美托咪定用于ICU 老年高血壓患者外科手術后鎮痛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并與瑞芬太尼聯合右美托咪定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0月手術后入住ICU 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共80 例,年齡70~93 歲,其中男48 例,女32 例,體質指數21.4~28.3kg/m2,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Ⅲ級;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Ⅱ)12~21 分。未接受廣泛的開腹手術、膝關節置換術,無鎮痛藥、鎮靜藥過敏史,無慢性疼痛病史,無長期使用鎮痛藥物史,無未經治療的或慢性外周/中心血管疾病,無包括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綜合征、嚴重肺病、伴有膽紅素和國際標準化比值增高或低蛋白血癥的嚴重肝病、需血液透析治療的腎功能不全,無精神類疾病史,未參與其他研究項目。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按照入科序號奇偶法分為N 組(術后鎮痛采用納布啡聯合右美托咪定)和R 組(術后鎮痛采用瑞芬太尼聯合右美托咪定),每組40 例。
1.2 方法患者接受頸叢麻醉和臂叢麻醉下外科手術后入住ICU,持續監測生命體征、心電圖、心率(HR)、心律及脈搏血氧飽和度。由ICU 圍術期管理小組(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team,PMT)護士配置術后鎮痛鎮靜藥物,所有患者接受右美托咪定(批號:1803011,四川國瑞藥業)鎮靜:10min 內恒速輸注0.2μg/kg,維持劑量0.1μg·kg-1·h-1;鎮痛:N 組選擇納布啡(批號1180502,宜昌人福藥業)1.2mg/ml,R 組選擇瑞芬太尼(批號:1180601,宜昌人福藥業)40μg/ml,微量注射泵給藥,負荷劑量1ml,背景輸注劑量1.5ml/h,護士指令劑量(bolus)1ml,最大劑量15ml/4h。選擇布氏舒適評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評估患者疼痛,0 分:患者持續性疼痛;1分:患者安靜時無疼痛;2 分:患者平臥時無疼痛,但咳嗽或深呼吸時輕度疼痛;3 分:患者咳嗽時無疼痛;4 分:患者翻身時無疼痛。術后48h 內鎮痛目標為BCS≥2 分,若護士鎮痛干預超過5 次/h,調整bolus劑量至1.5ml;若仍然鎮痛不佳,將持續背景輸注劑量增加至2.5ml/h;若持續BCS 為0 分,則退出研究并接受非阿片類藥物鎮痛治療。選擇警覺/鎮靜評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 評估鎮靜程度,5 分:完全清醒,對正常呼名應答反應正常;4 分:對正常呼名應答遲鈍;3 分:對正常呼名無應答,對反復大聲呼名有應答;2 分:對反復大聲呼名無應答,對輕拍身體才有應答;1 分:對拍身體無應答,但對傷害性刺激有應答。術后48h 內,ICU 護士日間(至21:00 前)床旁協助患者早期循序漸進運動(Early progressive exercise,EPE),Ⅰ級:患者OAA/S 應答反應差時行翻身與四肢關節被動運動(10~15 次/min),3 次/d;Ⅱ級:患者意識清楚時,輔助患者床上坐位,20min/次,3 次/d;Ⅲ級:患者能完全配合時,指導患者練習進食、獨立洗漱、穿衣脫衣動作;Ⅳ級:病情和體力允許時,保持坐位20min/d 以上,協助患者進行床邊站立、步態鍛煉、獨立行走等主動運動。選擇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估患者認知功能。全程由ICU 的PMT 護士實施監護和記錄。
1.3 觀察指標主要指標:患者靜息時OAA/S 值、HR 最低值、平均動脈壓(MAP)最低值、活動時MAP 最高值,納布啡和瑞芬太尼消耗量,ICU 護士鎮痛干預例次,患者總體滿意度(0 分為非常不滿意,100 分為非常滿意)。次要指標:患者入住ICU(T0)、術后1h(T1)、術后24h(T2)的BCS 評分,T2 時的OAA/S 評分、MMSE 評分,術后48h(T3)EPEⅡ級活動完成率。
不良事件定義及管理:呼吸抑制定義為呼吸頻率<12 次/min,SpO2<92%,PaCO2>50mmHg,給予氧療、呼吸支持、納洛酮(100μg 遞增),需要時暫停靜脈鎮痛藥物。心血管事件定義為(實時MAP-基礎MAP)/ 基 礎MAP 和/或定義為(實 時HR- 基 礎HR)/基礎HR>20%,血壓過高時,在確認鎮痛有效后給予烏拉地爾,血壓過低時,在確認鎮痛有效后下調鎮痛藥物劑量,需要時應用小劑量血管活性藥物。藥物副作用如惡心嘔吐治療采用恩丹西酮4mg,嗜睡、瘙癢給予納洛酮(100μg 遞增)。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Excel 和SPSS 18.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80 例患者全程參與研究,頸叢麻醉29 例,臂叢麻醉51 例,其中N 組頸叢麻醉甲狀腺次全切除術14 例,臂叢麻醉下骨折復位加內固定術26 例(其中肱骨中下段骨折、尺橈骨骨折、尺骨骨折、橈骨骨折分別為9 例、7 例、7 例、3 例);R 組頸叢麻醉甲狀腺次全切除術15 例,臂叢麻醉下骨折復位加內固定術25 例(其中肱骨中下段骨折、尺橈骨骨折、尺骨骨折、橈骨骨折分別為8例、11 例、4 例、2 例),兩組患者麻醉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54,P=0.46)。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指數、ASA 分級、APACHEⅡ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N 組患者靜息時HR 最低值低于R 組(P<0.01),兩組患者活動時MAP 最高值、靜息時MAP最低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 組納布啡需求量為(0.047±0.004)mg·kg-1·h-1,R組瑞芬太尼需求量為(0.028±0.003)μg·kg-1·min-1。N 組患者T1、T2 時刻BCS 評分低于R 組,N 組T2時刻MMSE 評分低于R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2 時刻OA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48h EPEⅡ級活動完成率均達到60%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ICU 護士鎮痛干預例次、患者總體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N 組2 例患者術后第1 天日間嗜睡,給予納洛酮100μg 后好轉;N 組、R組各有1 例女性患者惡心嘔吐,對癥治療后好轉;N組1 例患者術后第1 天譫妄,給予維生素B1治療后好轉。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MAP、HR、護士鎮痛干預例次、患者總體滿意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BCS、OAA/S、MMSE 評分及EPE Ⅱ級活動完成情況比較
文獻報道右美托咪定0.2μg·kg-1·h-1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肺癌根治術手術結束前1h 至關胸完畢,可降低患者蘇醒期躁動及高血壓發生率,序貫地佐辛0.1mg/kg 靜脈注射則可提供更穩定的血流動力學和改善蘇醒質量[2]。本研究納入80 例局部麻醉手術后入住ICU 老年高血壓患者,對比納布啡、瑞芬太尼分別輔助右美托咪定用于術后鎮痛鎮靜效果,結果表明,評估和調整劑量后兩組患者均達到目標鎮痛鎮靜水平,鎮痛質量可靠,血流動力學波動小。
盡管輕度疼痛能夠刺激免疫和修復,鎮靜和鎮痛仍是ICU 患者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合并高血壓的老年患者,手術創傷應急及術后急性疼痛不利于術后康復,甚至會誘發高血壓急癥。本研究選擇高效、高選擇性α2腎上腺受體激動劑右美托咪定作為術后阿片類藥物鎮痛的聯合用藥,主要基于右美托咪定的以下作用機制[3~6]:①激動交感神經末梢和脊髓的α2受體,發揮多模式鎮痛效應,提高阿片類藥物鎮痛質量;②作用于藍斑核引起無呼吸抑制的清醒鎮靜,穩定患者情緒,改善睡眠質量;③抗交感作用防治高血壓及心動過速;④預防阿片類藥物的痛覺過敏、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一項Meta 分析顯示[3],與單用舒芬太尼比較,右美托咪定聯合舒芬太尼用于術后患者自控靜脈鎮痛,術后24h、48h 疼痛強度變化分別為-0.70[95%CI(-1.01~-0.39)]、-0.61[95%CI(-1.00~-0.22)],且舒芬太尼用量變化分別-13.77μg[95%CI(-18.56~-8.97)]、-20.81μg[95%CI(-28.20~-13.42)]。本研究選擇右美托咪定分別與納布啡和瑞芬太尼配伍,兩組患者MAP 最高值和最低值無統計學差異;盡管N 組與R 組患者靜息時HR 最低值存在統計學差異,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圍內,初步表明阿片類藥物聯合右美托咪定對此類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一項納入20~60 歲腰-硬聯合麻醉下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1μg/kg,15min 恒速輸注完畢,0.5μg·kg-1·h-1維持25min,1μg·kg-1·h-1維持40min,鎮靜時腦電雙頻指數(BIS)與OAA/S 評分具有較好相關性,可作為評價右美托咪定鎮靜深度的重要指標,且OAA/S 為4~5 分時,對應BIS 值為75.5~95.0[7]。針對老年患者,本研究中選擇小劑量右美托咪定鎮靜,一方面納布啡作用于κ阿片受體,或瑞芬太尼作用于μ阿片受體均發揮了鎮靜協同作用,有利于防治躁動,保證充足睡眠。研究表明[8],夜間持續靜脈輸注右美托咪定,可使ICU 心臟外科術后患者睡眠集中在夜間,而多天的夜間持續用藥,則可能進一步改善患者在ICU 睡眠生物鐘紊亂、睡眠分散的問題。另一方面,右美托咪定的敏感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更重要的是加入瑞芬太尼并不改變對“搖擺和呼喊”或者是斜方肌擠壓等不同程度刺激的反應[9]。本研究中N 組患者OAA/S 評分略高于R 組,2 例患者嗜睡,表明阿片類藥物與右美托咪定發生協同鎮靜作用,且納布啡較瑞芬太尼更強。兩組患者MMSE 評分存在統計學差異,但并未導致臨床意義的認知功能障礙。
同時,為提供最佳的患者舒適度,促進術后EPE的執行,改善患者心理、環境及社會等方面的生存質量,降低護理并發癥發生率,尚需優化疼痛控制和防治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尿潴留等藥物不良反應。非器官依賴代謝、快速起效(約1min)、超短效(持續輸注停藥后3~4min)是瑞芬太尼作為μ阿片受體激動劑的獨特優勢。本研究中,N 組患者納布啡平均需求量為(0.047±0.004)mg·kg-1·h-1,與R 組瑞芬太尼(0.028±0.003)μg·kg-1·min-1鎮痛效果相當。盡管N 組患者術后1h、24h 的BCS 評分低于R 組,但并未影響EPE 的執行。研究顯示[1],納布啡0.02~0.05mg·kg-1·h-1適用于有輕中度鎮痛需求的ICU患者,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瑞芬太尼鎮痛最常發生的不良事件與μ受體激動有關,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研究表明[10],1.5μg/kg 右美托咪定分別聯合1μg/kg、2μg/kg 舒芬太尼用于脊柱骨科術后鎮痛,其惡心嘔吐發生率分別為10.0%(2/20)、15.0%(3/20),嗜睡發生率均為5.0%(1/20)。本研究中,N 組、R 組分別有1 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可能與患者均為女性、術后接受阿片類藥物鎮痛及MAP 波動有關。N 組1 例患者發生譫妄,考慮與慢性酒精中毒有關。瑞芬太尼單次劑量超過2μg/kg、給藥時注射時間小于1min,可增加骨骼肌的強度而導致肌肉僵直。此外,納布啡作用于脊髓κ受體可引起呼吸抑制作用,且有封頂效應。盡管本研究中未觀察到呼吸不良事件,但對于老年患者,應加強呼吸功能監護。
本研究的局限性:未能研究右美托咪定鎮痛鎮靜量效關系;實驗組劑量單一,下一步研究將設置不同劑量的納布啡、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期探討最佳配伍。
綜上所述,納布啡聯合右美托咪定用于ICU 老年高血壓患者術后鎮痛,可達到與瑞芬太尼聯合右美托咪定相似的靜息及EPE 期間疼痛控制效果,舒適性較高,確保患者充足的夜間睡眠,為臨床麻醉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但需注意納布啡可能增加患者日間嗜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