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麗
肺心病心衰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終末階段,病程時間長,由于機體內存在長期體循環淤血,患者臨床常表現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病情嚴重者腸源性蛋白丟失,營養狀態不良,患者難以應對日常生活與工作,生存質量降低[1,2]。患者長時間處于該狀態下體重會持續下降,加重心臟能量代謝異常,進一步加重心衰[3]。本研究主要探討肺心病心衰患者給予腸內營養治療的最佳時限及對心功能、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6年5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肺心病心衰患者,由計算機編號,按照單雙數法分為對照組(n=50)與觀察組(n=50)。對照組中男31例,女19 例,年齡65~88 歲,平均(77.02±15.46)歲,病程1~4 個月,平均(2.53±0.67)個月。觀察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66~86 歲,平均(76.84±16.02)歲,病程2~5 個月,平均(3.02±0.70)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心電圖、心肌酶學等檢查證實為肺心病心衰者;隨訪資料完整,在參與研究前3 個月內未發生心肌梗死或近期感染者;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患者獨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存在陳舊性心肌梗死、嚴重瓣膜疾病以及心律失常者;肝、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精神狀態或認知功能異常無法正常溝通者。
1.2 方法100 例患者均接受吸氧、擴張血管、強心等常規糾正心衰治療措施與腸內營養治療,由醫院營養師結合患者實際身體狀況給予三九腸內營養制劑,按照20~25kcal·kg-1·d-1供給能量,熱量密度為1kcal/ml,選擇短肽、氨基酸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對于不愿口服者,給予鼻飼治療,其余患者均口服。第1 天按照全量1/3 服用,從第2~3 天開始逐漸過渡至全量。其中對照組治療時限為1 個月,觀察組治療時限為6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營養指標。體質指數(BMI):于晨起空腹且排空大小便狀態下著病號服對患者體重進行測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SF):指導患者上臂自然下垂,自左上臂背側肩胛骨肩峰至尺骨鷹嘴連線中點上方2cm 處捏起皮膚連同皮下脂肪,呈皺褶,使用壓力大小為10g/mm2的皮褶厚度計測量。上臂肌圍(AMC):指導患者上臂自然下垂,使用軟尺測量上臂中點處的圍長(AC),AMC=AC-3.14×TSF。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②心功能。使用心臟超聲測定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徑、左室收縮末徑。③血流動力學。包括每搏輸出量(SV)、心輸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觀察組血流動力學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營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營養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BMI(kg/m2) TSF(mm) AMC(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7.75±1.64 19.97±1.82a 5.99±1.45 9.76±1.84a 17.02±2.91 29.35±1.14a對照組 50 17.73±1.62 18.30±1.91a 6.01±1.43 8.72±1.65a 17.01±2.90 24.28±1.32a t 0.061 4.476 0.069 2.976 0.017 20.555 P 0.476 0.000 0.472 0.002 0.493 0.000組別 例數 TP(g/L) ALB(g/L) PA(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50.67±1.48 63.37±1.89a 28.69±1.30 41.23±1.30a 138.39±12.45 177.39±10.20a對照組 50 50.68±1.45 58.34±1.20a 28.70±1.28 35.17±1.64a 138.40±12.46 163.04±12.86a t 0.034 15.887 0.039 20.476 0.004 6.182 P 0.486 0.000 0.485 0.000 0.498 0.000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左室射血分數(%) 左室舒張末徑(mm) 左室收縮末徑(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41.80±5.23 48.67±3.43b 58.03±5.14 53.14±5.07b 48.39±4.92 43.52±5.16b對照組 50 41.89±5.46 46.29±3.37b 57.71±5.36 55.48±5.12b 48.20±5.11 46.23±4.30b t 0.084 3.500 0.819 4.740 0.189 2.853 P 0.467 0.000 0.207 0.000 0.425 0.00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s)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s)
組別 例數 SV(ml) CO(L/min) SVR(kPa·s/L)觀察組 50 83.11±10.23 11.20±2.83 152.26±54.08對照組 50 56.42±7.58 6.73±1.04 174.67±55.98 t 14.823 10.483 25.747 P 0.000 0.000 0.000
肺心病慢性心衰患者體循環與肺循環中存在明顯淤血、腹水現象,既往常規洋地黃類藥物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淤血癥狀,但會伴隨胃腸道反應,導致患者消化功能下降;同時由于肺心病心衰患者通常處于高代謝、高消耗狀態,其體內蛋白質分解率較高,而糖分、脂肪等卻難以吸收,氨基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代謝循環異常,極易出現負氮平衡,臨床表現為營養不良[4,5]。營養不良導致患者免疫力與抵抗力下降,又加重了心衰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延長治療時間,加重患者家庭以及社會的經濟負擔。研究證明,營養不良與慢性心衰轉歸具有直接關系,可影響預后[6~8]。因此臨床應積極探索改善患者營養狀態的措施,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增強患者體質,以遏制心衰病情持續發展,改善預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治療肺心病心衰中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而腸內營養具體治療時間長短也會對患者營養狀態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營養指標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維持患者6 個月時限腸內營養治療效果優于1個月時限,可為患者提供充足營養。而由于心肌功能改善與其營養狀態密切相關,當患者營養指標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時,其心功能改善程度也與治療時長有相關性[9]。對于采用腸內營養治療的患者,因為有效營養支持能夠恢復患者機體內正常能量代謝功能,促使抗體合成與分泌,提高抵抗疾病能力與免疫功能,增強心功能。本研究中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提示腸內營養支持為6 個月時,患者心功能指標改善更為顯著。同時腸內營養可對胃腸功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避免腸黏膜萎縮,積極預防與減少腸道細菌以及內毒素移位,阻斷或者減少毒血癥、敗血癥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維持血液動力學正常運行,避免由于腸衰竭所引發的多臟器功能衰竭[10]。本研究觀察組各項血液動力學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給予6 個月腸內營養治療可維持機體血液內循環正常運行,與上述分析相符。
綜上所述,給予肺心病心衰患者腸內營養治療,不同治療時限其治療效果不同,選取最佳治療時限為6 個月,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