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霞 夏佳妍 杜兆珩 莫思藝 黎錦花 鄧乃琦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2019年年底以來公共衛生事件在微博平臺上的輿情對民眾的引導方式。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海量的信息在快速的傳播,在面對社會突發公共事件時,如何媒體該應對、采取措施。基于上述資料和調查分析,我們從公共衛生事件中各方面的網絡輿論具體表現形式入手,著重探究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輿論的內容、發言者、時間、價值觀等維度總結出新冠疫情中網絡輿情對于民眾思考方向和意識的引導。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方式。
一、引言
隨著電子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提高和突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型媒介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并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不僅如此,新的傳播樣式也發生著深刻的改變,媒體格局出現新形態,輿論生態也在迅速更新。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人人皆可是媒體,萬眾發聲是社會輿論常態。因通信技術的發達和移動終端不斷創新,互聯網媒體便成為了大眾更加便捷快速傳遞信息,發表輿論,表明情感立場的傳播互動平臺。據《數字2021:全球概覽報告》,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為46.6億,社交媒體為42億。而CNNIC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的數量達9.89億,規模已將接近全球網民規模的五分之一。2020年我國突發新冠疫情,引起全世界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網絡媒體上也存在著多樣化的聲音。深入研究這些輿論,探索其特點及引導方式,對我國之后應對突發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的危機公關處理以及輿情監控和引導有著很大的參考意義。
二、網絡輿情概況
網絡輿情(Online public opinion)是指在互聯網上社會大眾對某些事件或者問題發表不同評論、看法以及觀點,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和熱點為核心,形成一個巨大且可量化的輿情容器,是廣大網民態度、情感、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的集合。網絡輿情可迅速形成,較多把焦點投向民眾關注的地方,輿論的發酵見證著事件的發展和變化,隨著討論層次的深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態度、公眾情緒以及價值觀。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與傳統的社會輿情相比,網絡輿情在現代的反映更加生動迅速,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可捕捉。
而2020年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網絡輿情也符合上述所說的基本概念和屬性。2020年公共衛生事件引發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人們深刻認識到網絡輿情對社會監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對政治生活秩序、社會穩定和價值觀導向的影響。深入研究輿論,探索其特點及引導方式,對我國之后應對突發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的危機公關處理以及輿情監控和引導有著很大的參考意義。突發公共事件影響巨大,被社會各界時刻關注著,及時地預測網絡輿情走向,恰當地處理好疫情中的網絡輿情能安撫民眾的情緒,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且利于及時在國際輿論場上澄清抹黑造謠的言論,還原真相。
三、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網絡輿情對于民眾的引導分析
1、客觀性與思想性一致。
基于不同個體受不同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網絡言論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情緒化,又因互聯網匿名的特點,部分網絡民眾將其作為不正當情緒發泄的場所,不負責任地發表一些言論,而又因互聯網交互性的特點而相互感染,而這些情緒化言論很可能在眾人的響應下,發展成為缺乏客觀性而具有偏差性的輿論。
在2020年公共衛生事件初期,“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中發現不當的野味交易”的傳言,由此引發外界網民對武漢人無底線的謾罵與人身攻擊,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隨意發出這樣的言論,更容易引起在恐慌和未知的環境下偏激的輿論導向。又如全網對于“吹哨人”李文亮被訓誡而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的事件。這些言論往往具有非客觀和情緒化的特征,在網絡輿論的裹挾下,忽視理性和客觀性,網民的觀點和認知會逐漸形成一種偏差。
在對于民眾的引導過程中,既要注意對于事件客觀性的報導,及時辟謠與發布事情真相,也要注意對于民眾思想性的引導,逐步引導民眾進行客觀、冷靜與理性的思考。
2、及時正面回應與議程設置共進。
網絡輿論的形成通常是十分迅速的,當熱點事件發生時,一種就該事件而衍生出的情緒化意見,就極有可能成為引爆群眾情緒從而點燃大范圍輿論的導火索。換言之,當熱點事件開始產生的時候,隨著民眾的個體言論的大量產生,這些具有類同性的意見將會進行匯集、開始互動,從而快速形成一股強大的、公共的、對于民意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見聲勢。
2020年1月18日,鐘南山發布突發事件的訊息后,連夜趕往武漢,這一突發性的公共事件立刻引爆了輿論,其中輿情聚焦到以下兩點:一是公共衛生事件引起的注意和恐慌,二是對于鐘南山連夜趕往武漢的致敬。這兩個意見聚焦點都是在短時間內,且由大部分民眾的共同意見交互與匯流而迅速形成的;2020年1月23日,武漢突然宣布“封城”這一訊息,也快速地引爆了輿論,占據了主流網絡社交平臺的主體板塊。
為應對來自民眾的突發性情緒化的輿論,官方應做好積極且及時的正式回應,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公眾設置正面報導的議題,讓公眾對疫情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塑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
3、媒體把關與政府約束協同。
“把關人”(gatekeeper),即媒體內部工作人員,只有經由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或者篩選大眾所傳播的一切信息才能再次與公眾見面。所以這些大眾媒體內部的工作人員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每一個信息傳播的環節都應該有“把關人”存在,并結合政府約束,制定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職業操守,對于網絡不良信息的發布進行監管與約束。
傳統媒體的“把關人”是為受眾過濾和篩選信息的一道重要的門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傳播對于傳統媒體有著明顯的優勢,但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傳播的門檻變低也使得信息過濾的門檻也變低。
因此在網絡媒體時代,把關人的作用極其重要,應體現出其權威性,規范性和專業性。在新聞傳播流程中,政府所指定的法律法規也應起到相應的作用。當網絡上出現造成較大恐慌的謠言時,政府應立即行動起來,依法處置謠言的發布者。
4、官方話語與民間意見交互。
從官方層面來講,官方所發布的信息,其形式除說教外,還可以有更溫和幽默的親民化表達。從民眾層面來說,所有網民都可在網絡平臺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參與某件事情的討論。
互聯網是一個較為開放包容的意見載體,它在極大程度上拓展了人們的公共言論空間,網絡民眾普遍對于參與網絡討論的意識較為強烈,對于同一問題或事件,贊成方的觀點和反對方的觀點極有可能同時出現,網絡民眾的意見、討論,往往形成互動場面,網絡輿情的參與主體們基于各自的立場與觀點,進行相互探討、爭論,相互交匯、碰撞,從而出現意見交鋒情況。這種網絡民眾之間的互動性交流,使各種觀點和意見能夠快速地表達出來,討論更廣泛更深入;且在網絡平臺上,人們可以自行選擇感興趣的網絡信息,即刻發表意見、參與討論。也因其可匿名的功能,大多網絡民眾會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或者流露出自己某種真實的情緒。因此,網絡輿情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出現實社會矛盾和民眾真實需求,而互聯網的方便快捷的特點,也可以民意表達與官方互動更加暢通。
在突發事件救治時,央視新聞將方艙醫院的建設過程通過直播實時報道,而網民們觀看直播時發表的彈幕與評論,形成了一種互動和交流,網民們為方艙醫院的建設加油打氣,還為建筑機械取名為“小黃”、“藍忘機”等,在后期,央視新聞的官方賬號還組織了通過這些建筑機械“打投”來表現自己的支持。但也有一部分不同的聲音認為,這種“打投”的“飯圈化”活動會消解建設方艙醫院緊張嚴肅。以上雙方形成了意見的交鋒。
互聯網實時、開放等的特點,使民意表達與官方互動更加暢通。當官方話語與民間意見交互時,政府及民間意見領袖除了澄清事實之外,更應該加強對于民眾意識形態的引導,讓民眾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四、2020年與2003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論對比分析
從時間方面來看,2020年的突發衛生事件與2003年的突發衛生事件相比較,無論是數據公開還是輿情監控情況,十七年讓信息傳播有大幅度的提升,這誠然是信息時代與言論自由帶來的“紅利”,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時代的進步。
對比十七年前,2003年的信息傳播遠沒有如今那么快,信息的傳播主要來源于口口相傳,真真假假交織一起。而如今發達的信息網絡也帶給我們莫大的便利,更加方便的信息傳播讓廣大國人甚至全世界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方法及政策。
現如今,互聯網使信息可以自由、實時的傳播,但也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從李文亮醫生開始,公共衛生事件很快引發了社會關注,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
一是突發事件的發生,信息公開是首要選項,只有事實才能制止謠言。在事情未定性之前,媒體不需要將所有事情解釋得一清二楚,但把只要現有的事實擺出來,就能使公眾了解真實事件,謠言便不攻自破。
二是對網絡謠言應有更加準確、科學的定義,公安機關要提高對謠言與民眾正常言論表達的辨識能力,避免一而再而再三的犯錯,給黨和政府公信力造成極大的損害。
五、結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網絡輿論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樣性、偏差性和突發性,這五個特性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性。我國網民數量規模龐大,網絡輿論發酵時間短,傳播極快,參與人數眾多,網絡平臺評論門檻低,不加以引導會破壞輿論生態,甚至可能引起社會的恐慌和混亂。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網絡輿論的把關,維護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網民需要增強自身的是非判斷能力,不盲從一些網絡上的輿論,不隨意站隊,要獨立思考,提高媒介素養,堅守原則堅定立場,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才不被網絡輿論的大浪“洗腦”。我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了解輿論發展的規律,及時監控輿情,在進行報道工作時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危機公關。在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發生時,要及時公布最新消息并采取應對措施,讓民眾知情并參與共同防治,打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鄒軍.中國網絡輿情綜合治理體系的構建與運作[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
[2] 張玉坤.從傳播學角度看明星突發事件中微媒體的輿情應對[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2)
[3] 齊佳音,方濱興.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引導及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03)
[4] 曾驪.重大疫情應對中互聯網輿論傳播現象、特征及轉向趨勢[J],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
[5] 楊俊.輿論監督:主流媒體的弱化與自媒體的激進[J],聲屏世界,2019(04)
[6] 張權.政務輿情回應的困境與對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6(12)
[7] 常江,何仁億.公共性的重生:微博在后疫情時代傳播格局中的角色[J],青年記者,2020(12)
[8] 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郝文霞(2000-),女,漢族,湖北仙桃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